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2022-11-05张高领
张高领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引言
随着仰韶文化的发现,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在1921年河南仰韶村发现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使河南成了全国首个开展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的省份。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工作才正式推进并得到了显著成果,为整个中国考古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发现与研究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发现直至近年来才有新的研究和进展,在之前曾存在多年没有发现的情况。对新石器早期的考古发现,值得一提的就是李家沟遗址,这是在考古界中最受期待的重要发现,李家沟遗址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持续到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同时,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发现还包括坑南遗址和之灵井。
通过对李家沟遗址和坑南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发现二者都含有分布较为集中的陶片和石块聚集区,也就证明了当时都被两个部落大规模地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明人们已经开始了稳定的生活,二者都是具有人类活动遗迹的重要遗址。在遗址中发现,其中的磨制石器在两个遗址中都较为普遍,且还有大量的陶片和器皿的出现。李家沟遗址中的器皿形状大多是直口筒形的,并且大多数是压印类纹饰。在其中还出现了具有明显人类锯痕和割痕的动物骨骼。可见,当时的居民已经以狩猎为生且以植物性食物作为辅助类食物。同时,在李家沟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块的活动面,有明显的人工搬运痕迹,由石制品和石块构成。在北方旧石器晚期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细石器,而在李家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磨制石器,并且存有人工搬运的痕迹,大多数的陶片器形还和旧石器时代的器形相类似,由此可见,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文化和研究中,旧石器时代是来源之一。
在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研究中,以李家沟文化为主要代表,但其文化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目前的考古发现推测,新石器早期时代的文化发展很可能与北方地区较晚的新石器时代相融合,或者是发展至其他文化时代。并且在对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中发现,裴李岗文化中也存在早期发现的直口筒形器皿,这很可能是由新石器时代早期流传下来的器皿类型。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发现与研究
在河南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裴李岗文化,这也是在我国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一个时期文化。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考古成就之一。其实,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裴李岗文化遗址就有被考古发现,但是由于当时将其与仰韶文化相结合,就没有被及时分辨出来。直到之后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陆续被单独发现,这也逐渐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正式对裴李岗遗址进行挖掘是在1977年,且连续三次进行挖掘工作,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具有明显特征的器物,这才真正发现了其与仰韶文化的不同,正式开始对其进行单独研究。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还有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被同时发现。裴李岗遗址和武安磁山遗址具有很多相似性,却存在一定的不同。当时,两个遗址的出现曾引起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一股热潮,学术界对二者产生了十分激烈的讨论和纷争,各种意见层出不穷。有些学者认为这两个遗址同属于一种新石器文化,并将两者名称相结合为其命名。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二者虽然类似,在命名上都应该将其统归于裴李岗文化。还有学者认为二者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同一种文化,应该分开命名。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两个遗址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学者逐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并不同属于一种文化。通过研究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中的遗物与磁山文化磁山遗址中的遗物相似者很少,如在磁山文化中陶器三足钵为代表器皿,但是在裴李岗文化中几乎没有这类器皿。而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磁山文化在晚期和裴李岗文化中期具有更多的相似因素,所以最终将两者分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发现中,共发现了160处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在河南多个地区都有分布,以豫中嵩山最为密集的区域为中心,向北分布至林州、向南分布至潢川、向西分布至灵宝、向东分布至项城。在已发现的遗址中,共挖掘了大概20处的遗址。并且,经过研究和对比发现,裴李岗文化的遗址比其他的文化遗址都要多,无论是从分布的密度还是存在的数量上来看,裴李岗文化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盛行的文化。一般来说,裴李岗文化遗址占地面积较小,大多数在上千平方米至几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唐户遗址,占地面积有30多万平方米,同时这也是我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所发现的最大的聚落遗址。在裴李岗文化中所发现的遗址有100多个房址,且房址的形式基本一致,大多数为半地穴式,并且大多数都是单间的房址,只有唐户和贾湖这种占地面积稍大的房址中包含双间甚至多间。房址的平面形状各有不同,并且在房址周围通常都设有柱洞和阶梯,或者是斜坡门道代替阶梯的形式,并且经过分析发现,房址中的房屋面和墙面都是经过一定处理的。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多处的窑穴,大多数是在房址周围,还有一部分在墓地中。在这其中陶穴数量较少,并且体积和面积都相对较小。
在裴李岗文化研究中共发现了872座的墓葬,对考古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根据对墓葬的遗址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了该时期大多数的墓葬存在一定的规律,其排列形式基本是埋在成片的墓地内,并且坑墓都是长方形的竖穴,在墓穴中大多数是单人仰身或者是俯身,还有的墓穴中是多人合葬或者是二次葬的情况。在大多数的墓穴中,都有随葬品,有的只有一件,有的则包含多件,大部分随葬品在三四件左右。在墓穴的随葬品中,如果有斧、刀、铲、镰等石器时,就不会出现磨棒、磨盘等。即使在随葬品中有磨棒、磨盘等,也基本不会出现斧、刀、铲、镰等石器。这类情况可以说是在裴李岗文化中独有的丧葬习俗。根据随葬品不同进行研究,发现两类不同随葬品对应的墓主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据此推测,这一丧葬习俗应该是按照性别进行分类。并且在研究资料中发现,在这一文化中,很有可能是男性主导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研究人员对随葬品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其中大多数的墓地内随葬品都包含陶器,并且其数量最多,具体可推测出在裴李岗文化中,丧葬观念将饮食作为了核心。
在裴李岗文化中,陶器、石器和骨器是其中最主要的器物。在该文化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石器的器形。大多数的石器都是磨制为主,并且以锯形齿镰和圆柱形磨棒为主。在其中,骨器则主要是磨制成的针、锥、鱼镖等。在裴李岗文化的部分遗址中还发现了骨笛,且骨笛的七音齐全,至今还能够用其吹奏旋律,并且在骨笛上面还刻有甲骨符号。其中的陶器大多是人工手制的,在其中泥质红陶最多,最多的是使用泥片贴塑的方式。在大多数的陶器上表面都是经过打磨而成的,并且表面还含有少量的装饰,器形一般有钵、双耳壶和筒形罐等。
自从裴李岗文化被发现和确认至今已有30多年,这30多年中学术界对裴李岗文化的研究展开了激烈探讨,并且在整个新石器中期文化研究中,对裴李岗文化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通过对该文化的考古研究中发现,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整个新石器时代中期都是处于领先位置的。但是在对裴李岗文化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研究不够平衡,整体来说,主要集中于豫中的考古研究,对周围地区的研究有限,因此对该文化的分析还缺少一定全面性。并且由于大规模揭露的遗址较少,在之前的研究中对聚落进行的考古较少,在此方面较为欠缺。
并且,在新石器中期的考古中,发现了贾湖遗址中存在着陶角等特征性的遗存,这与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皆不相同,因此在中期的研究中又分出了一个新的文化——贾湖一期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在于考古发现中对年代、经济形态、文化、陶器等方面的分析考察中得出的。在对裴李岗文化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该新文化,也就是说在河南新石器时代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文化,分别是贾湖一期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目前对贾湖一期文化的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中,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而对裴李岗文化的研究还需要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深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在河南新石器时代后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同时也是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代表着重要的发展阶段。仰韶文化的发现时间最早、并且挖掘的遗址最多,并且分布十分广阔。河南是仰韶文化最为主要的分布地区,并且是其作为命名的地区,也是在仰韶文化中最重要的研究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南的仰韶文化被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有大规模的遗址被发现并发掘,包括王湾、三里桥、后岗等,还有华县元君庙、西王村等很多的遗址在同一时期被发掘,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考古发现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依据。在豫西以及周围地区最早发现了仰韶文化,并且比龙山文化还要早,这是研究学者对仰韶文化的基本认识,并形成了初步的研究。在王湾遗址的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通过对其研究,对仰韶文化的研究更加明确,并且帮助专家对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过渡时期进一步细化。直至20世纪60年代,仰韶村的出现使学者再一次认识了仰韶文化,并将其与龙山文化进一步区分开。
通过进一步对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仰韶文化还存在着时空的变化。由于庙底沟、元君庙以及三里桥遗址之间距离都比较近,甚至有的相邻,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具体信息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对仰韶文化的类型划分。首先提出将其划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对仰韶文化的类型划分也是整个学术界中的首次对考古学文化划分,并在此之后出现了长时期的划分争论和研究。但是在分类研究中,不少学者对二者出现的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二者不是同一时期出现的,有的则坚持认为二者是同一时期存在的。因此,对这两个时期的文化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划分。
由于在研究之前,仰韶文化遗址的信息和相关墓地的信息材料已大有存在,在20世纪50年代,专业先进的考古学家首次提出了要建立马克思主义考古体系的想法,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考古界就发现了自身已经建立出了可以有效探讨文化性质的和社会性质的途径,即通过考古遗存来进行。因此在这之后对仰韶文化进行社会性质的研究成了考古中的重点。在对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是母系社会,只有个别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是父系社会。随后,在1965年,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的划分出现了新的界定,学术界认为二者基本上是同时期存在的,并且还针对仰韶文化的时期、分布情况和社会文化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随着在20世纪60年代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在70年代,针对仰韶文化形成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来源更加清晰。通常,学者认为,河南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文化主要是由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成的,而在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由当地文化发展而成的。最终,对仰韶文化的发展前身有了新的认识,即为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发展而来的。在80年代,针对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进一步实现突破,对仰韶文化的时期、区域划分等具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整体来说,仰韶文化是存在长达两千年,占地面积数十万平方千米的文化,并且在考古文化中被分为多个类型和多个阶段。在仰韶文化发现和研究中,对该文化的历史情况和地理条件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
(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最早在山东大汶口地区发现的遗址并且以其命名。在河南地区,对具有该文化特征的遗址发现时间也比较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发现永城黑孤堆遗址,在50年代又发现了零星的器物,并在60年代出现了成组的陶器。但是这些遗址的发现都没有归结于大汶口文化,直至后期对大汶口文化的不断研究和发现,并在其命名之后,河南才将这些同类的遗址辨别出来,并且将之前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资料等相结合,才将其与大汶口文化相联系起来,引起了高度重视。
在近几十年来,河南各个地区都陆续发掘出了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并且全部符合其文化特征,分布区域十分广泛,也因此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从产生时期而言,学者将这些存在的遗址整体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仰韶文化的晚期,二是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对各个地区遗址所属的具体文化,学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河南发现的最早的大汶口文化是处于该文化的早期阶段并且在之后的遗址中都有所存在。近年来发掘出的西坡遗址墓地属于仰韶晚期,也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或者中期。在河南对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基本都存在于该文化的中期或者晚期,而不同的时期中遗址的情况也存在不同。在一个区域内,是将大汶口文化作为核心,形成的文化板块分布区。在另一个区域则是以仰韶文化为核心,但个别遗址内存在着大汶口文化,整体大汶口文化元素较多。还有的区域内大汶口文化元素存在较少,基本上都是仰韶文化。
在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区域之间又有着新变化,并且大汶口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广阔,像是栾台、谷水河、段寨等代表性的遗址后期基本都划分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分布区。在考古研究中,学者也进行过三个区域的划分,并且将含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遗址分成了三个地带,但是有些区域的形成还是较为落后。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不断迁徙以及影响不断扩大,三个区域在仰韶后期已经逐渐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器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组成部分,并且整体来看,大汶口文化的特征较为复杂,其对应的遗址情况也相对复杂。并且根据文化与对应关系之间的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在豫东地区的遗址分布应属于太昊部族。截至目前,河南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及发掘的较多,且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是由于遗址特征较为复杂,所以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最早是在1954年调查发现的,并且在湖北屈家岭地区发掘出了遗址并将其命名。在河南地区,屈家岭文化同样被很早发现,并且发掘时期很早,在发掘过程中,将赵湾、寨茨岗、下集等遗址全部发掘出来,十分丰富。通过发掘工作,为屈家岭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并且对其分布情况和文化意义等进一步明确。
目前在河南省已经发掘了非常多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并且对该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况具有深入的了解。屈家岭文化也同大汶口文化一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分布情况。针对现有资料来看,针对遗址的性质不同,基本可以将河南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分为豫南区、豫西区、豫中和豫西南区。其中,在豫西南区发现的遗址最为丰富,且分布最为紧密,其中还存在黄山、八里岗等遗址。遗存中的房址主要是地面式,其中包含单间和双间两种类型,既有正方形又有长方形的房型。部分遗址还存在庭院式形式。但其中的墓葬较少,仅存的墓葬基本也都是单人墓。在研究中发现,该地区的遗址陶器主要是鼎、杯、碗等器皿形式。豫南区的遗址中以王围孜、李上湾、三所楼作为典型,遗址也比较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是王围孜遗址。在遗址中祭祀类的遗址很多,并且基本都是结构复杂。其中的房址全部是地面式,既有单间又有多间。其中的陶器主要有缸、钵、翁。由于在南北地区的遗址文化较为复杂,学者根据文化属性进行区分,对仰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有所争议。目前,认为该地区既拥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又包含屈家岭文化,整体的文化特征与周围的文化存在一定关联,相比较而言更接近于屈家岭文化。在豫中和豫西区的主要屈家岭遗址有青台、西山、王湾、大河村等。其中常见的陶器主要是杯、壶、锅形器、钵形鼎等。这些陶器中不仅仅包含着屈家岭文化,还包含着量的仰韶文化。
河南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发现和研究较早,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并且与其他文化研究相结合和对比分析。但是在屈家岭文化研究中,仍然对其具体的分布区域存在一定的模糊,对文化板块所推进的区域不够确定,还需要进一步发现和研究。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进行回顾可知,在河南考古工作中,新石器时代是重要工作之一,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对新石器时代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对遗存的起源、环境、特征等进行分析。但是对基础性的文化研究仍然具有许多需要优化的部分,在对区域空间、资料的分析基础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促进今后的河南新石器考古研究进一步完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