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中的长影印记
——以1949—1966“十七年”间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为例

2022-11-05郭明显吕梦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吉林省声乐创作

郭明显 吕梦莹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也被学界称之为“十七年”时期。长影在“十七年”时期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这些电影歌曲是“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十七年”时期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进行研究,是对这一特殊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辉煌成就的梳理,同时也完善了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史研究。

一、“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吉林省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声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声乐表演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声乐表演事业主要依靠群众声乐实践和专业声乐实践两条路线发展。在群众声乐表演实践中,吉林省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以东北民间特色表演形式二人转和秧歌剧为主体,宣传国家政策,对巩固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生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专业声乐表演实践中,以长影乐团、吉林省歌舞团和延边歌舞团为代表的专业演出团体结合各级行政演出单位,共同为吉林省声乐发展提供了演出和实践的平台。

(二)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现吉林艺术学院)和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为主要代表的专业院校为吉林省培养出众多的音乐专业人才,如吕远、丁鸣、尚德义、王肯等,他们为吉林省声乐教育、声乐作品创作和声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声乐创作领域的发展

这一时期吉林省声乐创作主要成果有郑镇玉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长白山之歌》,歌曲《延边,我美丽的故乡》,赵云程的《白呀白嘎拉山》《草原到北京》,先程的《老司机》,刘文彬的《江城雪柳》,王肯填词的《鄂伦春小唱》等。歌剧方面有徐辉才、李曦等作曲的《青林密信》,朱广庆、刘文彬作曲的《愤怒的贤良江》。

(四)电影歌曲的发展

电影歌曲的发展是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间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长影制片厂旗下的长影乐团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利用长影自身发展优势充分挖掘音乐人才,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些电影歌曲生动展现出了建国之初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共同建设新中国的群像图:他们中有浴血奋战的开国功臣、有饱经沧桑的劳苦大众、有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也有机智聪颖的普通百姓。“十七年”间长影电影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更是“百花齐放”。这些电影歌曲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中的珍贵遗产,对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原由。

二、“十七年”时期长影电影歌曲的创作特点

从战火中孕育而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后文简称“长影”)成立于1945年10月1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影在动荡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辉煌。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长影”又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十七年”时期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地缘因素的影响下,长影在创作中充分融入东北地方特色,形成了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创作风格,并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比肩成为新中国电影工业的奠基者。不断建设和发展中的长影,为了做好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发言人,理所应当将强烈而自觉的社会意识和本能的文化意识贯穿于艺术创作中。“十七年”间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深受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作为吉林省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具备独特的艺术性之外还要具备起政治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这些电影歌曲要为所在的政党和社会制度服务,要让欣赏者获得审美认知和审美创造,并且具有组织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能够担负起传递与交流社会各阶层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十七年”时期的长影电影歌曲创作就在如上几个重要表征中进行探索。由于长影在“十七年”时期创作的电影歌曲数量众多,为了方便阐述,笔者将它们进行了题材归类。

(一)战争题材电影歌曲

《平原游击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43年游击队长李向阳智斗日军松井部队并获得胜利的故事。“烈火冲天烧,山河齐怒吼!斑斑血泪斑斑恨,滔天怒火滔天愁!英雄血染战旗红,红旗照千秋”(《烈火冲天烧》歌词摘选)。在这部电影中《烈火冲天烧》和《战马奔红旗卷》这两首电影歌曲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演唱形式上都鲜明地展现出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基调:烘托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展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

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歌曲《我的祖国》的横空出世更是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歌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我的祖国》不像其他同时期反映战争的电影歌曲,她优美、平静,但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乐曲一开始,用让人倍感亲切的音乐语言将美丽富饶的家乡描绘出来。歌词中第三段“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更是刻画出一群爱国爱家更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可爱可敬的美好形象。时至今日,这首《我的祖国》已经从电影《上甘岭》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音乐作品而广为流传。

电影《党的女儿》于1958年上映,该片电影插曲《兴国山歌》由李忆兰演唱,长影乐团演奏加伴唱,长影乐团尹升山担任指挥。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作曲家张棣昌把流传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歌曲《兴国山歌》进行改编。“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中采用领唱加合唱的方式,一方面是歌曲结构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影片情节发展的需要。”这首歌一开始的“哎呀来嗨”,无论是从旋律还是从歌词的衬词来看都具有典型的江西民歌特点。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影制作并出品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主题曲《英雄赞歌》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长影乐团参与配乐。这首歌是在王成英勇牺牲之后,王芳作为文工团演员为鼓舞前线战友所演唱的。该作品是以单二部曲式为结构进行创作的。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在创作这首歌词时采用分节歌的方式,刻画出了一群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歌曲采用女声独唱加合唱的方式进行演绎,乐曲由2/4拍和4/4拍交替进行,乐句结构方整,节奏紧凑,突出进行曲风格,使整首歌曲雄浑激昂、气势如虹;乐曲主歌部分重在叙事,通过密集的节奏和音符刻画出战士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副歌部分旋律走向不断升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为什么大地春常在”两个“为什么”的问题设置引出了“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和“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促使了情感的升华。《英雄赞歌》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他们是无数中国志愿军的缩影。

(二)儿童题材电影歌曲

电影《祖国的花朵》是长影出品的新中国第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该片1955年上映,影片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它反映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也描绘出新中国的道德风貌。影片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旋律优美、曲风清新,和同时期的电影歌曲相比,这首歌的旋律更加简洁明朗,曲风活泼欢快,非常符合少年儿童的形象。而同样作为儿童题材电影主题曲的《共产儿童团歌》则更多地沿袭了战争题材歌曲音乐结构工整、节奏铿锵有力的风格特点,以类似进行曲的音乐风格展现了少年儿童参与红色革命事业的向往和憧憬。歌词中不断出现的“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和每一段结束句“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互为呼应,好似时代的号角不断吹响,号召少年儿童牢记使命,刻苦努力、勇敢追求、不断成长。电影主题曲《共产儿童团歌》出自1958年上映的儿童电影《红孩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与白匪军斗智斗勇的故事。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进行现场视察的电影,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苏区儿童进行革命斗争的电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1953年,中国电影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发展,电影工作者们在创作风格上进行了突破,这两部儿童题材电影及其电影歌曲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积极探索的产物。

(三)农村题材电影歌曲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于上世纪50年代末上映。这部电影是建国后十余年间农村题材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上映之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引领了一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用朴实的语言把人们热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面貌表现了出来。

电影《白毛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经典之作,于1951年上映。这部电影是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的是解放前的华北农村杨白劳之女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穴居变成“白毛仙姑”,而后几经波折终被大春解救的故事。这部影片贡献的电影歌曲《北风吹—扎红头绳》《剪喜字》《太阳出来了》细致地刻画出那一时期劳苦大众的生活实况,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歌曲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不仅将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融入电影叙事,又能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下巧妙贯穿当时的民族政策。

1.两部内蒙古电影中的歌曲

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是由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制作发行的影片,于1950年上映。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该片电影主题曲《嘎达梅林》、插曲《牧羊歌》均来自蒙古族民歌。“作为新中国国家政治直接体现下的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的直观解读。”电影原名《内蒙春光》,后由毛泽东主席改片名为《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影片有了新的政治高度。

长影另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于1953年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与潜藏的敌特分子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这部电影贡献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歌曲《敖包相会》《草原晨曲》和《草原牧歌》。

2.雷振邦的民族题材电影歌曲

雷振邦(1916-1997)早年在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学习,1949年进入中央电影乐团,1955年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开始电影音乐创作生涯,“十七年”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的活跃阶段。

电影《芦笙恋歌》于1957年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的是拉祜族青年扎妥在抵抗国民党军队野蛮掠夺时逃进深山老林变成了“野人”,1949年解放后扎妥在曾经的恋人那娃吹奏的芦笙恋歌中清醒,获得了新生。片中歌曲《婚誓》由极具云南特色的葫芦丝进行伴奏,歌曲旋律婉转、优美,一经播出风靡全国。

《五朵金花》这部电影开启了对音乐故事片的探索。作曲家雷振邦在这部电影中运用了对唱的形式,创作出了《蝴蝶泉边》《唱个山歌扔过墙》《采药山歌》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这也为长影出品的音乐电影《刘三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刘三姐》这部音乐电影中,雷振邦创作出了《世上哪有树缠藤》《山歌好比春江水》《山顶有花山脚香》《只有山歌敬亲人》《心想唱歌就唱歌》。

1963年上映的《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电影作品,在这部电影中作曲家以新疆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为蓝本创作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仅如此,作曲家又将塔吉克民歌、手鼓和热瓦普等音乐元素进行结合,创作出了《怀念战友》和《高原之歌》等一系列经典之作。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音乐家可以激励民众、把大伙团结起来,同他们发出一个声音,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雷振邦就是这样一位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他坚持深入生活并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雷振邦而言,如何更进一步挖掘民族音乐的潜力和魅力,让电影音乐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成为创作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民族自觉和创作使命感,雷振邦的电影歌曲才会如此鲜活、如此具有生命力。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以说是“十七年”时期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它的诞生不仅丰富了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使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点。

三、“十七年”时期长影电影歌曲创作对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启示

“十七年”时期虽然国家对电影和电影歌曲的创作有许多限制,但电影工作者们却能够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所学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品。“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事业的辉煌成就给我们带来了众多启示。

(一)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核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七年”时期的长影电影歌曲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离不开长影电影中塑造的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此丰富的人物形象激发了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我们可以在《英雄赞歌》中感受勇士与阵地同在,英雄与日月同辉的豪迈,也可以在《我的祖国》的涓涓细流中汇聚中国大爱;可以在《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共产儿童团歌》中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和昂扬奋进,也可以在《人说山西好风光》中看见奋发进取的中国青年不负韶华、以梦为马。

(二)顺应历史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风向标

1949—1966年的十七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十七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平凡的十七年,也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史上不平凡的十七年。“十七年”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是长影电影歌曲创作的指南针,这一时期长影创作了众多具有代表性且具有广泛历史影响的电影歌曲。电影《白毛女》讲述的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又把“鬼”变成人的故事,该片通过《北风吹》和《太阳出来了》等电影歌曲结合电影叙述揭示了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在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中,电影主题曲《嘎达梅林》巧妙而富有深意地赞扬了中国共产党中无数个“嘎达梅林”们通过不断抗争,最终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获得解放的英勇事迹。为了鼓励有志青年奋发进取、建设家乡,《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刻画了高占武、曹茂林、孔淑贞等农村青年形象,影片中他们为了建设家乡开山引水,建造水电站,其电影主题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赞美家乡和家乡的建设者,这首作品放在当下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号召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志青年回乡筑梦,将所学所思实践于田间地头。

“十七年”时期长影电影和电影歌曲创作紧跟时代发展,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长影在“十七年”间创作的电影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选择。

(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要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积极融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不断丰富作品的音乐语汇,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十七年”时期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中,作曲家有意识地加入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技法,使歌曲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在《我的祖国》《北风吹》《山歌好比春江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婚誓》《蝴蝶泉边》等经典电影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充分融入中国传统调式音乐的风格元素并在配器上大量运用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其使用的和声也有别于西方音乐“功能和声”的特点,运用了许多“弱功能”进行以及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叠加音和弦”“七和弦”等,这些创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突出了作品的民族性,使它们成为“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中独特的存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不断地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弘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结语

1949—1966的十七年是长影发展史中重要的十七年,也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史中重要的十七年。“十七年”时期的长影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些记录社会和时代变化的歌曲诞生于长影,它们的创作和传播离不开长影,它们是长影在“十七年”时期所创作出的艺术瑰宝,也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节点,应当从“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中汲取宝贵经验,不断挖掘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潜力,调动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活力,续写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辉煌。

猜你喜欢

吉林省声乐创作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奔跑的小浪花
Jazz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反腐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