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 后 记

2022-11-05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范式劳动

在202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中,“数字时代劳动的哲学审视”位列第四,足以说明数字时代的劳动问题之重要性。这是时代的要求。近30年来,消费主义观念影响广泛,它与市场经济互相推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于劳动问题的关注。数字时代来临,终于让劳动问题重新得到认真审视。王行坤以零工经济为中心的考察,指向“让劳动者自由灵活地工作”,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也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开拓。

说到底,对劳动的理解奠基于、归结于对人性的理解。与劳动问题一样,对人性的理解,既不能脱离具体的外部生活环境,也不能脱离历史性的社会关系,梁钺皓和战玉冰对于两位当代作家的文学评论分别对应这两个方面,颇具当行本色。社会科学、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固然扩展了文学评论的边界,提高了它的生产力,但是,“文学是人学”,这就决定了文学评论还是得落实到人,以人为根本目的。张泰旗以《牛虻》为例的论述也表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本身,对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改编,大抵以此为轴心线而展开,不断推进,只不过与此同时,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便利,也产生了各种社会、政治、文化问题。智慧城市中的数字化技术治理非常高效,但是,要把握好管理与控制的尺度,这是有难度的。结合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案例,徐偲骕论证了技术为何无法单独提供善治,讨论如何通过市民参与,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我们完全赞同他的基本立场,就是以习近平“人民城市”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改善各级地方政府的城市治理方法,避免让数字技术把人变成数字化的治理对象,用标题中的形象化表述来说就是:“将人带回城市”。

除了及时关注具有“当代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之外,文学、文化、文艺还将是本刊重点关注的领域。程光炜教授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经验之谈,与此相关的研究者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当代文学史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些启发。刘明真和冯伟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研究,属于近年来流行的研究范式,我们认同这种研究范式,同时也期待更为切身、切实的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同样也是跨界研究,姜宇辉和周珉佳讨论电影与音乐、戏曲,呈现出多方面的学识素养。本刊欢迎各个文艺领域和艺术门类的行家里手和研究者,以各种方式来谈文论艺,共同推进新时代的美育工作,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艺术素养,做好我们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范式劳动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范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山水摄影对传统艺术范式的归附和偏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现当代文学评论方法及提升对策研究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本刊启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