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与艺术的未来”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1-05江晨
江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非同质化代币”或“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NFT)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2016年起,NFT数字艺术项目开始进入人们视野。2021年3月,美国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英国佳士得线上拍卖中以6900万美元高价成交,引发全球范围内关于NFT与艺术关系的广泛关注及讨论。2021年11月1日,“NFT与艺术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作为“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分论坛之一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近30位学者、专家围绕NFT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从实践、技术、文化和学术等多个维度和视角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NFT实践的丰富内涵
目前,国外已经出现诸如OpenSea、SuperRare、KnownOrigin等交易平台,艺术品、游戏、数字社区等领域的NFT应用日趋广泛。在中国,NFT相关实践正在逐步展开。关于NFT的概念内涵,腾讯云区块链“至信链”产品负责人王乐庆指出,NFT是独一无二、不可拆分的非同质化通证,具有抗篡改、真实性、稀缺性等属性;腾讯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NFT的可能性,与QQ音乐联手打造胡彦斌黑胶NFT,“幻核”发布以“十三邀”为代表的数字藏品,腾讯云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敦煌福卡”,都让人们看到了NFT在不同场景之下的具体应用和未来发展空间。
中国如何规范定义NFT,对于实践的进一步展开具有重要影响和导向作用。冠勇科技董事长吴冠勇提出,NFT中的“T”字母具有争议,其代表的是“代币”(token),而冠勇科技经过调研推出了基于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资产凭证(Non-Fungible Commodity,NFC)概念,中文含义为数字版权商品,也称数字藏品或非同质化通证。
创图科技董事长李欣提出,NFT是区块链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应用,现在的NFT相关形态并未完全体现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NFT的发展或许应在模式上进行突破。东方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朱琪认为,凡是能够在数字世界中流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NFT流通的对象,因而对艺术品而言,NFT更像是艺术品的数字化流通工具,进而形成一系列流通模式。
二、NFT价值在流通中凸显
NFT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凭证,具有区块链技术本身去中心化、抗篡改的特质,同时也具有与艺术品相关联的非同质化特征、稀缺特质与资产属性,为数字化的艺术资产在网络空间的流通提供了解决办法,而流通是促进艺术发展、实现艺术价值的重要环节。艺术金融化促使艺术品成为一种另类资产,但传统流通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且无法杜绝艺术造假和金融投机等弊端。NFT的出现从生产模式、收益分配、版权保护等方面为艺术金融的流通问题带来了新思路。
上海艺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建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艺术家都对于在艺术品流转过程中所得的收益分成感到不满,但总体上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NFT通过二次流转收益的合约规定,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创作环境与更为合理的收益。NFT对于传统艺术的冲击势必影响深远,更加公平的创作环境与更为合理的收益也将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抓住机遇有利于增强中国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的话语权。
关于NFT对于艺术品流通的意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学芳指出,NFT可以通过规定每次艺术品流通中的收益分配,从而惠及原创艺术家,亦有利于参与式艺术生产结构的形成;NFT带来了生态链改变,从原来垄断性的艺术管理机制中剥离出来,是一种艺术民主的体现,对艺术集权采取一种抵抗的姿态。朱琪认为,NFT在交易环节中最能体现出它的价值,NFT的核心不是在于证明,而是在于流通。NFT对于全流通链的展示、公示,使流通过程中的各方都有机会在每一次流通中获得利益均享,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流通方式截然不同。王乐庆指出,NFT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使资产记录、流转的边际成本降到最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FT实现了对非同质化数字资产的可靠性证明,将会对文化界带来意义深远的改变。
吴冠勇认为,NFT可以为激活艺术品等版权领域的数字资产提供新的市场空间。据估算,艺术品一级市场的NFT数字资产可达3000亿规模;二级交易市场对于NFT的流动性影响较大,据冠勇科技估算,如果去除二级市场交易,NFT的流动性将会下降80%以上。李欣指出,将中国种类繁多的文化艺术产品数字化、资产化,使其能收藏、保值、增值和交易,是国内文化艺术行业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而NFT与元宇宙等数字新技术的未来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NFT有潜力为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
三、NFT与生态链
NFT能够在艺术与其他领域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对于数字技术观念的改变与NFT相关生态链的逐步发展。上海嘉道数据技术公司董事长徐景全认为,当人们对元宇宙概念、虚拟资产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艺术的数字化,或者艺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一定是未来潮流之一,数字艺术本身具有巨大的前景。朱琪指出,关于元宇宙的概念辨析,可以从对物理世界与数理世界中关于“拥有”的概念入手。在物理世界中,人们可以对事物拥有支配权、独享权,而在数理世界中,人们同样拥有对事物的支配权,但因为互联网的共享性,人们不再拥有独享权;由于数理空间内人们“拥有”的权利的改变,艺术品价值的核心可能不再是由独享而产生的价值认同,而是在人群中发酵的价值认同。
解学芳认为,NFT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艺术创作、流通和交易都是这一艺术品整体的一部分。一方面,NFT艺术对普遍意义上的“艺术作品”的内涵进行了深化;另一方面,又对艺术品概念的外延进行了拓展。NFT艺术最大的亮点是其创作依托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参与交易过程,具有独特的协作性与参与性。因此,数字艺术是大众文化对精英主义文化生产的一种解构。而大众文化正日益进入NFT艺术生态圈中,这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NFT艺术品的生产过程中来,形成一种参与式的艺术生产结构。通过对NFT与艺术关系的梳理,秦建新认为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新兴艺术,当下受到收藏家追捧的作品都呈现出更加数字化和更具原生性的趋势。
王乐庆指出,区块链生态和数字文创的繁荣,以合规、开放、易用和低成本的底层链为基础设施,使NFT的价值得以真正发挥。
四、关于NFT的法律法规及其合规发展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NFT的专门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是促进NFT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冠勇科技的调研,吴冠勇指出,在法律层面上,人们在交易中购买的权利是基于债权关系的物权。NFT类似于游戏中的装备,在实际判例当中,人们的游戏装备按照物权进行裁判,至于是否拥有传统空间和互联网空间的著作权,则需要根据合同进行判定。在传统意义上讲,人们购买到的NFT是独家或者非独家的授权使用,例如,可以作为微信的头像,同样也可以在合法的市场进行转赠、流转和获取收入。但目前我国对二级市场NFT经营者所需资质的规定仍不清晰。如果二级市场主体资质及NFT交易的合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康化指出,我国已明确规定禁止虚拟货币交易。因此,NFT作为虚拟货币在国内不具有合法性。当前,在没有法律规定和监管约束的市场环境下,NFT将要面对交易双方权利义务无法得到明确保障的窘境。同时,从实际案例来看,目前NFT同样面临安全风险问题,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NFT在技术上体现为由代码呈现的独特算法,在互联网环境下,代码载体也面临着被盗窃的风险。
王乐庆指出,合规数字藏品的落地,第一次为国内的联盟链带来了合规的资产。国家应大力鼓励区块链项目落地,但不欢迎不受监管的公链。因此,国内落地的区块链项目均为联盟链,但目前联盟链在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上都存在不足。NFT对于促进非同质化资源的资产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只有在国家监管框架下推进资产在链上合规流转,才能真正促进各类非同质化资产的价值实现。
徐景全认为,传统法律法规对NFT的存在形式的解释能力有限,NFT在合规化落地过程中不能过于理想化。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场景中,传统市场的交易逻辑发生巨变,NFT的合规化落地设计,应吸取先前“P2P”金融等相关行业事件的教训。
五、关于NFT与艺术的反思
NFT在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技术、市场、资本等多方面因素,其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荣跃明指出,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到新版本后,其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加快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新一轮数字化进程中,NFT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业态等多个层面上为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领域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为此,荣跃明围绕NFT在艺术金融领域的发展问题,提出了NFT与艺术品产权交易、NFT及其机制配套、NFT在我国环境中的具体应用、NFT文化艺术新业态的管理这四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方向。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秘书长任义彪指出,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产业或市场先行,因此在NFT还没有开始更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进行专家、权威在行业内的研讨与论证十分必要。
尽管NFT让人们看到了其基于区块链技术对于艺术品版权保护的潜力,但目前来看,NFT在艺术品的版权保护与交易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李康化认为,NFT可以证明艺术品交易的存在,但在证明作品本身出处方面还存在困难,NFT市场中冒用他人署名铸造NFT并进行交易的行为时有发生,作为NFT的平台方要承担侵权风险,同时购买侵权作品的消费者也要承担NFT下架的风险。NFT作品管辖权的区分也是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对于一件NFT艺术作品来说,如果没有和著作权人达成特别的协定,购买者只能得到NFT作品的所有权,而非著作权,NFT真正的产权归属涉及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实质问题。在链上艺术收藏品的价值认知方面,投资者不仅需要跨越实体和虚拟之间的认知障碍,同时还需要考虑供需关系带来的链上和链下的稀缺问题。李康化提出,NFT的艺术品是一个数字产品,如果离开了交易所,是否还具有价值?徐景泉指出,NFT作为非同质化通证的意义在于它是数字资产的确权方式,而实际上艺术品的数字化以及数字版权保护早在NFT之前就已开始,NFT是否能够解决知识产权本身的问题,人们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从NFT的市场属性来说,现实的法律规定难以解释其未来存在形式,并且现存机构(例如银行)也尚无能力对于实体资产之外的数字资产开展贷款等业务。
NFT所带来的挑战还有很多。关于当前企业在NFT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李康化认为,当前许多企业运用区块链技术的目的是盲目投机,其区块链项目数据仅存储于自己公司的服务器中,未同步到产业上下游,未能解决对NFT而言十分重要的信任问题。同时,从实际案例中看,NFT目前已经暴露出安全漏洞问题,作为代码的载体面临遭到盗窃的风险。谢学芳从两方面阐述了NFT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区块链技术使很多艺术交易停留在区块链玩家手中,这就带来了“区块链鸿沟”的问题,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NFT艺术生态链的运行需要非常专业的区块链底层技术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并且其成本对于艺术家而言仍然过高。NFT在技术与成本上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指出,NFT很有可能对于社会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影响,其核心不仅在于金融或艺术领域,更可能是对于价值重组的影响;NFT突破了原先艺术的边界,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哲学问题,就是有关现代性的终结的问题。当区块链以信任为核心来重建价值系统时,我们能够看到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其对民主、自由的重新定义。包亚明认为,有关NFT与艺术的讨论,不应停留于艺术内部或仅仅关注独创性和共享性的冲突,应高度关注现实世界向数字世界迁徙、发展所带来的现实世界虚拟化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指出,NFT是由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形成的新概念和新现象,应警惕资本借助于NFT概念无序扩张。作为新一轮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技术应用,未来NFT还将在实践演进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