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2022-11-04刘敏宋剑杰
刘敏 宋剑杰
摘 要:“岗课赛证”融通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全新实践范式。该模式以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重要抓手,以课程为融通的核心与载体,基于职业岗位标准,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岗课”融通;融入技能竞赛标准,优化课程教学资源,促进“课赛”融通;融入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增强课程的职业适应性,促进“课证”融通,设计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6-0082-04
“岗课赛证”融通是在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上提出的综合育人新模式,是在原有的“课证融合”“赛课融合”“课证融通”等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的创新性举措,具有技能体系层次化、教学情境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特色优势[1]。
课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职业教育改革的痛点是课程改革。通过融合职业标准、职业规范中“岗”的核心要素,融合校级、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赛”的核心要素,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证”的核心要素[1],以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重要抓手,推进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课堂革命”,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岗”,即职业岗位资格条件要求。一般包括岗位的职责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经历要求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课”,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要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设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内容结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要及时更新专业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赛”,即校级、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自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以来,职业技能竞赛已然成为职业教育向社会展示的舞台,教学成果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该制度是关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重大教育制度创新设计,能够反映当下时期内相关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3]。
“岗课赛证”融通有机组合了职业教育具有本质联系的四大要素,以课程为融通的核心与载体,将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合;将岗位工作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竞赛考核内容和证书培训内容融合;将岗位生产过程、课程教学过程、竞赛训练过程和证书认证过程融合;将企业考核评价、课程考核评价、竞赛考核评价和证书考核评价融合。“岗课赛证”融通是产业技术在不同层面融通的最佳实践,也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全新实践范式[4]。其中,岗位要求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技能竞赛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外显展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行业检验。“岗课赛证”融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的改进等,这一系列工作,无法由单个教师独立完成,必须依托高水平、结构化、双師双能型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完成。
二、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软件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深入企业现场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任务和工作要求等,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描述,掌握企业对人才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与院校交流,了解相关院校专业教学情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实训课程开设情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等;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后的跟踪反馈。结合软件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校企共同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为: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数据库工程师、计算机软件测试员等职业群。最后通过专家研讨的形式对专业的职业面向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论证。
(二)基于职业岗位标准,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岗课”融通
通过科学分析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岗位的内在要求,确定软件开发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等。运用行动领域分析法,构建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综合实训+职业素养”的模块式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包括Java核心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Java Web应用开发、Java框架技术、微服务技术等核心课程,以及Web应用开发实训、企业应用开发实训、微服务开发实训、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将学生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全面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融通。
(三)融入技能竞赛标准,优化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岗课赛”融通
一是以技能竞赛赛项规程为主线,优化专业教学标准。赛项规程是命题专家组在充分调研设备厂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技术标准组织等,以国家相关教学标准、行业技术标准为基础,总结凝练形成的依托技能竞赛方式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规则标准,是技能竞赛的核心规范文件。赛项规程主要包括竞赛任务、竞赛要求(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竞赛方式、评分标准与评分细则、竞赛设备要求、主要技术规范等。高职院校可通过参考、借鉴技能竞赛赛项规程,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教学标准,使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是以技能竞赛内容为依托,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发挥技能竞赛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先进技术的优势,分析、整理、归纳竞赛项目中所囊括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要求,以模块化的形式融入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学内容。
三是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改造课程教学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对专业课程的知识、技术选择具有较强综合性,因此竞赛项目可以为课程模块化设计提供借鉴,对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实训内容的设计、课程顺序的调整、专业课程的整合等进行规划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应依据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课程单元项目、学期实训项目、行业真实项目、企业综合项目”,构建“四层次”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得专业课程的拓展性更加契合技能竞赛的引导。
四是以技能竞赛集训手段为参考,组织日常教学过程。对职业技能竞赛训练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在短期针对参训学员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在中期形成赛项级训练方案,在长期形成技能竞赛和专业教学之间的有效对接、相互融合[5],从而形成技能竞赛成绩提升的长效机制,使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对竞赛任务的分解、训练计划的具体内容、任务与措施、对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阶段性的检测评价,都可以通过量化的考核体系转换为日常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是以技能竞赛的考评办法为借鉴,细化教学评价方法。实施以技能竞赛考核方案为主线的企业导师、学校教师等多元评价体系、将职业技能竞赛中应用的行业标准、操作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和训练,并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评价体系。
以WEB应用软件开发赛项为例,通过对竞赛项目“电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教学化改造,对网站功能进行剖析与分解,选择合适的子任务,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构和组合,形成相应的教学单元。将知识的讲解贯穿于任务的开发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四)融入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增强课程的职业适应性,促进“岗课赛证”融通
软件技术专业以“Web前端开发”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为突破口,逐步将“JavaWeb应用开发”“Web应用软件测试”等新职业技术等级认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联合符合专业定位的“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先进技术引入育人平台。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分解,架构对接“X”证书标准接口课程,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定义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融入专业课程模块中,促进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相互融通。
以“Web前端開发”中级标准为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标准的定位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吻合的。Web前端开发中级证书融入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软件技术专业课证(Web前端开发中级证书)
融通关系对接表
[web前端开发技能点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HTML、CSS、HTML5、CSS3 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学期 MYSQL 数据库应用技术 第二学期 JQuery、RESTful、ajax JavaWeb应用开发 第三学期 HTML5、CSS3、Java Script、MYSQL Web应用开发实训 Bootstrap、Vue、JSON Web前端开发框架 第四学期 PHP、Laravel PHP程序设计 ]
(五)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推动课堂革命
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协作机制,推进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元、产教双师”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将软件技术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以及职业素养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组建课程团队;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技能大师组建课程团队,推进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同台授课;职业素养模块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产业导师组建课程团队;综合实训模块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实行双导师制。通过多样化、分工协作的团队教师组织形态,从新的视角对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优化,确立“行动型”教学理念,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多主体、多维度的教学评价,重构课堂教学生态,开展“课堂革命”。
三、实施成效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通过实施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第一,办学规模位居同类院校前列,为社会培养IT人才2万余名,近3年,学生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第二,建成由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组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累计使用人数达到5万余人,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化模块式课程体系;第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明显,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赛事获奖160余项,其中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各2项;第四,软件技术专业立项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Web前端开发证书教学研究中心,学生参加“1+X”证书认证考核获证率超过全国平均值20%。
参考文献:
[1] 马玉霞,王大帅,冯湘.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 教育与业,2021(23):107-111.
[2] 曾天山.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5-10.
[3] 王丽新,李玉龙.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育,2021(26):5-11.
[4] 程智宾,李宏达,张健.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 职教论坛,2021,37(11):68-74.
[5] 朱爱华.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成果转化路径研究[J]. 中国培训,2021(07):51-53.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