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治未病”理念观察的综合干预方法对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作用研究

2022-11-04胡方方鞠思廷王琼江苏省徐州仁慈医院江苏徐州221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治未病信念人群

胡方方,鞠思廷,王琼(江苏省徐州仁慈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伴随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脑卒中是多种因素作用产生的结果,在一项近2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1],12041人中约有16%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其中缺乏运动、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吸烟和糖尿病是常见危险因素。而近年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给社会造成较大的疾病负担[2]。为此,针对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如何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避免或减少因卒中造成的残疾、死亡,对推动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脑卒中影响因素,防控原则在于纠正患者健康行为、改善血脂水平,既往主要通过健康教育与常规管理干预以达到上述目标,但由于不少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信念感较差,常规方式防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医“治未病”理念则是近年来广泛作为亚健康状态调理的范本,并在2009年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3]。该理念讲究的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主要是在疾病未发作前,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开展健康管理等措施以防止疾病发生[4]。近年来,“治未病”理念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该理念在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本研究选取1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探究,现报道如下。

续表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2月-202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15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干预方式分组,将2018年2月-2019年12月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与干预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0年1月-2021年12月基于“治未病”理念下开展综合干预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45.25±6.18)岁;合并症:高血压10例、2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3例、冠心病6例、动脉粥样硬化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多病合并28例。受教育水平:小学10例、初中20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21例。研究组: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为19-58岁,平均(46.18±6.26)岁;合并症:高血压13例、2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4例、冠心病5例、动脉粥样硬化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多病合并30例。受教育水平:小学12例、初中21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或其家属对采取的干预方式均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在高血压(舒张压/收缩压≥90/140mmHg)、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h血糖>7.8mmol/L)、吸烟、酗酒、血脂代谢异常、缺乏锻炼、肥胖(体质量指数>28kg/m2)、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遗传史等因素中,存在3项及以上。②年龄在15-60岁之间;③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脑卒中、脑缺血发作史;②脑外伤及合并外周前庭疾患;③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脏器疾病;④存在认知、视听功能障碍。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脑卒中健康知识宣教、生活干预。采用口头宣讲与发放疾病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向患者普及脑卒中的发病因素、危害、防治方法、日常自我管理方法等相关知识。从患者危险因素出发,针对性地对患者生活行为进行指导,叮嘱患者严格遵循医嘱,维持健康行为,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同时,叮嘱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中身体变化情况并按时回院体检。

研究组:基于“治未病”理念下给予患者综合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3.1建档 收集患者个人史、现病史、家族史、人口学、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5]对患者进行分型,之后建立健康档案。

1.3.2危险因素干预 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患者不同的体质开展综合干预。如针对气虚质(B型)患者:①饮食干预。以黄豆、鸡肉、泥鳅、山药、红枣、香菇、桂圆等益气健脾食物为主,少食空心菜、白萝卜、槟榔等耗气食物。针对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或肥胖患者,严格控制能量的摄入,为其制定个体化食谱,例如早餐:淡豆浆250ml+鸡蛋白2个+杂粮馒头1个;中餐:米饭100g+枸杞炖鸡(鸡块100g)+胡萝卜莴笋肉片(瘦肉50g)+水煮菠菜150g;晚餐:米饭100g+白灼虾150g+烩丝瓜150g;可根据患者饮食喜好,提供同等热量替代食物。②运动调节。为患者拟定运动计划,运动项目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快步走、慢跑、瑜伽、打太极、八段锦等,让患者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项目,将各项运动列成表格,写明运动方法、注意事项、时间及运动周期。③情志干预。向患者说明情志对疾病带来的影响与利弊,通过加强沟通、家属协同以及提供社会支持等方式,解决或减轻患者焦虑、不安等情绪,指导患者平时可通过音乐调节、深呼吸等方式,以保持情绪的稳定,积极配合治疗。④生活干预。加强衣食起居的管理,避免风寒湿邪入侵,强调体重、烟酒的管理,通过定期组织开展“脑卒中健康知识讲座”以增强患者健康行为安全教育。⑤中医特色调养。教会患者或家属常用的穴位分布及按摩方法,指导患者平时可适当按摩气海、关元、膻中等穴位。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艾灸肺俞、肾俞、气海、关元穴。其余体质类型患者,根据上述方案调整干预内容。

1.3.3监督与随访 与患者建立微信监督与电话随访渠道,建立“脑卒中防控”微信群,设置问题答疑环节(早上9:00-9:30),患者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并不定期以图片、视频等方式推送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让患者每天在群里进行“健康打卡”,即汇报自己每天的饮食、运动、用药以及自我体征监测情况(如体重、血糖、血压)。针对连续3天忘记打卡患者,由责任护士提醒,如1周未打卡,则私信或电话了解患者情况。每月至少进行1次电话回访,叮嘱患者按医嘱进行复诊,并根据复诊情况调整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均在干预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

1.4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参考相关文献[6],采用Champion健康信念量表(CHBMS)对患者健康信念进行评估,量表包含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益处,感知疾病易感性、严重性,健康动力和自我效能6个维度共计3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完全同意-不同意”分为五级并赋分1-5分,每个维度分数越高说明患者信念感越好。干预前后,对患者按医嘱饮食、用药、运动、戒烟、戒酒等健康行为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以85%及以上时间(如观察30d,25d以上)能按医嘱执行视为合格。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对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FBG)、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与体质量(BMI)水平检测或测量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同时统计在干预6个月后脑卒中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工具进行数据统计与验算,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两组CHBMS评分对比 干预前,组间CHBMS各维度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研究组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CHBM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CHBMS评分对比(±s,分)

?

2.2两组健康行为执行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各项健康行为执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研究组各项健康行为执行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康行为执行情况对比[n(%)]

2.3两组代谢指标与BMI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FBG、2hFBG、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组间比较,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稍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代谢指标与BMI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代谢指标与BMI水平对比(±s)

?

2.4两组脑卒中发生率对比 近6个月内,研究组出现1例梗死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25%(1/80);对照组出现2例出血性脑卒中、4例梗死性脑卒中,发生率为8.00%(6/75);组间比较,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90,P=0.043)。

3 讨论

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中发现[7],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而脑卒中作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随着疾病发生率的升高与日渐年轻化,做好脑卒中的防治措施成为医学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项中青年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8],有超过30%的中青年存在慢性病,并受1周无适度运动、肥胖等因素影响。由此可见,中青年不良生活方式、肥胖、慢性病增加等因素,使之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为此,做好中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针对影响因素及时进行干预,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发现[9-11],脑卒中主要与高血压病、糖脂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等因素有关。故而针对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防控,临床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和饮食、运动等指导以改善其血压、糖脂代谢水平以及健康行为,以此达到防控目的。但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发现,相较于常规健康教育与干预,基于“治未病”理念下的综合干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低。上述结果提示,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防控效果更为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常规健康教育与干预在实际开展中,由于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干预者的影响力不足;再加上中青年健康信念感较差,健康行为依从性低,口头式的健康宣教与指导作用有限[12-13]。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健康信念进行评估,在干预前两组患者健康信念感均表现为较低的水平,同时饮食、用药、运动等健康行为执行率也较低;但在干预后,基于“治未病”理念下干预患者健康信念评分高于常规干预患者,且饮食、用药、运动健康行为执行率高于常规干预患者。由此可提示,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对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能够通过提高患者健康信念感促进健康行为,从而减少不良行为对脑卒中的影响,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在“治未病”理念支持下,针对健康行为这一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定期开展“脑卒中健康知识讲座”和微信群答疑、健康知识推送环节,以进一步增强患者健康信念感;并联合微信群“健康打卡”的方式,实现对患者的远程监督,让患者能够自觉养成健康行为[14-15]。除此之外,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的是辨证施护,从不同中医体质出发进行针对性调理,以改善基础疾病对脑卒中的影响。从本次研究患者代谢指标与体质量改变情况分析,经“治未病”理念指导下进行干预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常规干预患者,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16-18]。由此说明,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综合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整体健康状况,而这也是有效防控脑卒中的关键。中医学中,脑卒中为“中风”范畴,多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所致[19],“治未病”理论讲究从中医体质辨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中医健康干预,综合了饮食、运动、情志与中医特色疗法干预,充分发挥中医“标本兼治”的优势,有效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进一步控制疾病发展[20]。

综上所述,基于“治未病”理念下开展综合干预,对提高中青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和调节机体代谢水平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继而有效防控疾病发生。但鉴于本次研究观察时间较短且病例选择的偏倚性,对于“治未病”理念在中青年脑卒中防控中的运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治未病信念人群
为了信念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我走进人群
围墙的信念
财富焦虑人群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