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亲子互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意识

2022-11-04■文/顾

幸福家庭 2022年5期
关键词:亲子物品玩具

■文/顾 柯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建立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意识,成为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热点。收纳是指将物品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整理,属于家庭劳动养成中自我管理方面的范畴。学龄前幼儿由于年龄特点以及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不具备主动积极地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也缺乏良好的收纳意识。良好的收纳意识不仅能锻炼幼儿社会性能力,也能促进他们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心的形成。这既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助益,又对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幼儿通过幼儿园生活以及教师的日常指导,能够学习到一定的收纳知识和自我管理方面的经验,但家庭才是培养幼儿收纳意识的“主战场”和最好的实践场所。本文阐述了家长巧用亲子互动,引导幼儿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收纳意识和收纳习惯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改变与更迭:读懂幼儿视角下的收纳空间

有些家长会觉得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收纳意识很困难,因为幼儿不一定会积极配合。究其原因,是家长没有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去培养幼儿的收纳意识。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在《用“儿童的视角”看儿童》一文中提到,“要关注儿童的视角。这里强调的是要有一种对儿童的移情式理解,达成和他们共同的世界观”。我们不妨通过以下案例,来反观一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收纳意识培养时,是否运用了儿童的视角。

案例1:妈妈要求幼儿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并叮嘱幼儿积木要放到箱子里,娃娃要放到袋子里。可是幼儿并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依旧把玩具堆得到处都是。妈妈过来帮忙,把放在床上的娃娃拿起准备放进收纳袋,幼儿一把抢过娃娃放回了床上。在这个案例中,幼儿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妈妈安排的收纳行动,是因为妈妈只是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收纳要求,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这些被收纳的物品对幼儿的意义。学前幼儿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前运算阶段,对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娃娃不仅仅是一个玩具,更是陪伴她一起游戏一起睡觉的伙伴。如果妈妈站在幼儿的视角去看待娃娃对幼儿的意义,就能理解为什么幼儿不愿意把娃娃放进收纳袋了。幼儿视角是指幼儿对自身生活和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幼儿对空间的感知和成人不同。有的幼儿会把自己的房间看成是探险乐园,他们经常在各种家具上挑战高难度动作;有的幼儿会想像自己是美丽的公主,房间就是她的城堡,所有的玩具都是保卫她的士兵;有的幼儿会把整个家当成一个大迷宫,喜欢在各个房间横冲直撞玩游戏。家长可以利用亲子互动的机会,多途径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因势利导,让幼儿逐渐增强收纳意识。具体方法有如下两种。

(一)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培养幼儿对房间的空间感

比如在“你是谁”的游戏中,家长问:“你是谁呀?”幼儿答:“我是XXX。”家长问:“你在哪里呀?”幼儿答:“我在XX房间里。”家长追问:“猜猜我在哪里呢?”幼儿答:“你在XXX房间里。”在游戏中,家长通过设定特定的情境,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空间方位感。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幼儿带着家长“畅游”自己的空间领地,这进一步增强了幼儿头脑中的空间意识,为亲子共同规划收纳空间奠定了基础。

(二)站在幼儿视角,和幼儿共同制订收纳目标

家长和幼儿玩亲子游戏时,要采用幼儿的语言和视角,和幼儿共同制订收纳目标。比如,在打仗游戏结束后,家长可以对幼儿建议:“士兵们太累了,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我们帮他们找找吧。”在开火车游戏结束后,家长可以对幼儿建议:“刚才玩开火车时,地上的障碍物太多,影响我发挥了,我们把它们清理一下吧。”家长放下身段,采用幼儿的语言和视角去与幼儿沟通,并提出收纳目标和任务,这既增加了任务的趣味性,又能更好地让幼儿接受。

二、放手与赋权:提供自主权限下的规划机会

如何激发幼儿参与收纳的兴趣,这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很多幼儿不擅于收纳的原因主要出在家长身上。

案例2:妈妈、奶奶和幼儿在家。幼儿玩了会小汽车玩具,随手将小汽车往地上一放,就去玩别的了。这时妈妈正好经过,她不小心踩在了小汽车上差点滑倒。妈妈质问幼儿不玩的玩具怎么不收起来?这时,奶奶赶紧过来把玩具小汽车捡起放到玩具柜,嘴上说:“不要紧,孩子还小,还够不到柜子呢。”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奶奶过于溺爱幼儿,幼儿缺乏收纳意识。妈妈想教育幼儿,增强幼儿的收纳意识,却遭到了奶奶的阻止。许多家庭中都存在着家庭成员对于幼儿收纳意识的培养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对此,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增强幼儿的收纳意识。

首先,家庭成员达成一致,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收纳环境。比如,家长在亲子互动时可以利用“玩具大集合”“送XX回家”等特定的游戏,让幼儿自己规划物品的去向和收纳的顺序。在幼儿分类、整理玩具的过程中,家长要指导幼儿掌握一些收纳技巧,如在专属的玩具柜上画标记、用图片来表示摆放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等。

其次,家长要用眼睛代替双手去陪伴幼儿的整个收纳过程。有一些家长看到幼儿动作缓慢或身高不够时,就会忍不住上手帮忙。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幼儿在一步步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和空间意识,提高收纳水平。

最后,家长要赋予幼儿自主权。家长要给幼儿试错的机会,让幼儿在多次的自主收纳过程中习得宝贵的经验,这比家长简单直接地传授收纳技巧更有效果,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支持与协商: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

家长有时候会发现,幼儿的收纳仅仅是将物品收起来,并没有进行有序归类和整理,幼儿后续的收纳能力还不足。这时家长需要思考幼儿是不是缺少大人的支持和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家长在培养幼儿收纳意识和收纳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做好预判,了解幼儿是否需要成人的协助。

案例3:晚餐前,妈妈对幼儿说要把桌子整理好,不然就没有地方吃饭了。幼儿急急忙忙地找了一个篮子,然后一股脑儿地把桌上的书本、硬币、瓶子和蜡笔都放在了篮子里,篮子里堆得乱七八糟。从案例可以看出,幼儿具有初步的收纳意识和一定的经验,能够寻找工具协助自己进行收纳,但其收纳能力一般,无法将物品进行归类和整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家长没有明确给出收纳的要求,二是幼儿缺乏有效的收纳经验,三是幼儿遇到收纳问题时,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当幼儿在收纳物品的过程中,反复出现不正确的方法而家长却没有及时给予支持时,幼儿的收纳经验得不到有效提升,这会导致幼儿对收纳逐渐失去兴趣。家长在亲子互动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幼儿进行收纳指导。

(一)巧“玩”家中的收纳工具

家长可以把收纳用的箱子、盒子和袋子等作为游戏道具,引导幼儿观察收纳工具,玩排排队或者比大小等分类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对收纳工具的大小、形状和数量等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掌握了收纳工具和被收纳物品之间的配对关系,发现大的物品可以放在大的收纳工具中、小的物品可以放在小的收纳工具中。同时,这样的分类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让幼儿养成细心的好品质。

(二)融入日常情境体验

家长可以在进行打扫鞋柜、叠被子等劳动时,和幼儿进行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叠的被子更方整、摆放的鞋子更整齐。幼儿在此过程中可以知道整齐、对称、有序等收纳方面的要求,养成主动收纳的好习惯。

(三)在亲子阅读中提高收纳能力

家长带领幼儿进行亲子阅读时,可以引导幼儿:“我想快点找到所有红色封面的书,该怎么办呀?”让幼儿快速完成相关书籍的搜索任务。幼儿在此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得到收纳经验,学会了按颜色归类的方法。这既增加了亲子阅读的趣味性,又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收纳意识和收纳能力。

四、坚持与肯定:形成良好习惯的长效机制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习得需要及时强化。6岁前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对直接经验习得快忘记得也快。为了巩固幼儿的收纳意识和收纳能力,家长需要持续对幼儿进行指导,通过亲子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积累收纳经验,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收纳意识和收纳习惯。

案例4:幼儿在整理自己的玩偶娃娃以及玩具碗筷和桌布。她很快就把碗筷放在了摆积木的柜子上,那是她自己找的碗筷收纳区,但是剩下一大张桌布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她之前学收纳时初步学过怎么折叠桌布,但是她现在忘记怎么叠了。这时妈妈走过来,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该怎么做,而是询问了她现在的困惑,然后翻出幼儿上次游戏时拍的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叠好的桌布的照片。幼儿看了照片,一下子就想起叠桌布的方法了。她很快收纳好了所有玩具,得到了妈妈的赞扬。妈妈问道:“这么大的桌布你到底是怎么叠成这样的?”经过确认和再次回忆,幼儿对整理收纳桌布完全掌握了。在此案例中,妈妈采取了跟进式引导的方法。首先,妈妈询问了幼儿的困惑,了解幼儿当前的需求。其次,妈妈用照片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让幼儿主动发现了收纳的方法。最后,妈妈以提问的方式和幼儿一起回顾收纳的过程,加深了幼儿对收纳技巧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肯定和鼓励的态度引导幼儿,使幼儿从中体验到收纳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有助于幼儿养成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提高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

总之,良好的收纳意识对于幼儿专注力、适应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均有益处。家长需巧妙地运用好亲子互动,切实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收纳意识,提高收纳能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猜你喜欢

亲子物品玩具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找物品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