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探讨体育本质的一个新视角

2022-11-04邹朝顺邓南花

体育师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智动作身体

邹朝顺,赵 虹,谢 红,邓南花

(1.桐梓县蟠龙高级中学,贵州 遵义 563203;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3.广州市永和中学,广东 广州 511356;4.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30)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当前更是站在时间的节点,以开阔的视野制定了进一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宏图:《全民建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的5年目标与8面主要任务;“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毫无疑问, 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推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明确了体育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那体育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基本问题”?其支撑系统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体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当前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尚未统一。回顾以往,各学者基于体育概念、基于历史、基于哲学、基于体育的构成及目的等角度去研究体育的本质,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对于体育“元问题”的研究仍然存在实然困境: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瓶颈、研究范式的唯理性“形而上学式”困境及研究内容的局限性。困境的摆脱还需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因而,当我们在探讨体育的本质时,需要注意的是可能正是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式的多视角探讨造成了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混淆与模糊;另一方面,也许各个视角中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没有单纯的可比性,或者说在做比较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视角的不同所体现的是思考方向的不同,既然思考方向有异,那何以做比较呢?或者说比较还合理吗?不可否认,多视角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类拉进了对真实体育本质认识的距离,但要更进一步探清体育的本质,找到对体育本质认识的应然出路,还需更系统及持续多角度地深入,毕竟,“存在是有原因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体育是人类存在及发展的一种比较特殊及复杂的方式,人类的空间存在方式及时间存在节点都会限制人类自身的认知与发展,鉴于此,以心理学为视角,从具身认知的角度重识体育的本质,以期于前人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体育本质的否定之再否定,同时为体育学科的系统构建及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 心理学与身体

1.1 身心分离:身心二元

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等思想家将身体视为灵魂的载体。认为灵魂是一种“理念”,是高尚的、美丽的、永恒的、纯洁的,而身体则是世俗化的、暂时的、肮脏的、污浊的,身体与灵魂的结合会玷污灵魂而致灵魂也丢失自己的美德与知识。柏拉图的“回忆说”认为学习不是从外部获得知识,而是学习者克服身体带来的障碍,恢复天国知识的回忆过程。 “回忆说”强调了学习的积极性,为身心的持续探索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但在另一方面严重忽略甚至鄙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世纪时期,教会和神权在欧洲具有重要地位,宗教主义被认为是知识与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与身心对立思想的影响下,近代思想家,唯理论的典型代表笛卡尔对实体二元论进行了论证:提出对包括宗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信条都置于理性天平上进行合理怀疑,而这个理性思维怀疑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思维的主题,或者说承担者,即思想必然存在思想的承担者,“我思故我在”。另一方面,他从认识论的角度确立了含身体在内的物质实体与心灵在内的精神实体,两者相互独立、对立与互动。至此,对于物质世界的研究包含了“形而下”的学科与“形而上”的工作,这让自然哲学开始从哲学认识论中脱落并独立出来,同时,也让科学家们思考与不断探寻心理学何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受计算机科学的启发,认为认知类似于计算机的程序,是信息的表征与操控,是对信息或符号的加工过程,心智活动对于大脑类似于计算机程序对于计算机硬件,身体只是容纳信息加工的载体,认知独立于身体和大脑。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的启发从计算机科学中解决了对于“身心中介变量”客观性研究的难题,但认知却是被置于离体的状态。其实,在机能主义影响下,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在于一定程度上也考虑到了身体及其活动的影响。

1.2 身心一体:具身认知

认知,即人认识外界事物的的过程, “具身认知”即人的认知根植于身体,是在知觉以及行动过程中通过身体和世界之间的互动塑造而来的。当前,具身认知可从五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身体的结构或者说物理属性限制了认知的范围,不同的身体产生不同的身体体验,而不同的身体体验造就了不同的认知。如人类不能像蝙蝠一样感知周围的世界,是因为人类与蝙蝠的身体结构不一样。二是身体提供了认知的内容,如在日常交流中,别人的一个表情动作就能让你理解他的意思,即使没有说话。三是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进行,如熬夜后第二天,身体的主观疲劳感会比平时增加;再如当人们在比赛中取得一分而紧握惯用手的拳头时,能够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四是能理解对不同环境中动作的意义,如当观众看到裁判正在做抛币动作时,就明白比赛就要开始了,这里裁判的抛币动作并不是观众们看到的动作本身的特征,而是动作背后的寓意,即比赛就快开始了;再如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五是身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影响着认知,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再如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979年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在《视觉的生态学取向》一书中首次对符号加工模式提出批评,他指出知觉的形成同身体获得的刺激息息相关,知觉与身体不可分割。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科学家Giacomo Rizzolatti等人在恒河猴大脑皮层F5区发现了一种新的视角—运动神经元,该神经元既不对简单的物体呈现做出反应,也不会对缺乏目标的物的简单模仿动作做出反应,因为此特性它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随后科学家也发现在人类的大脑皮层中也发现存在着有同样功能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说明认知同运动系统一样,人身体作用于世界的动作造就了人的思维和理解的过程,这也佐证了认知对于身体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受具身范式的影响,心灵哲学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为指引转向了身体哲学。

2 具身认知:探讨体育本质的一个新视角

2.1 身体与认知的统一:身体提供了认知的内容

身体是体育的客观物质基础,是体育的承载体,体育通过身体实现。从结构决定功能角度看,身体的物理属性限制了体育的范围:一是身体的先天结构决定了身体能有什么功能及功能强大的程度,在体育竞技运动训练中,这直接解释了在运动训练中选材的重要性;又如人的嗅觉没有狗灵敏,是因为人与狗的生理结构不同,人不能嗅到狗所嗅到的气味,从而人也就不能体验到狗所体验到的“嗅觉世界”。二是身体的物理属性是动态中的物理属性,这直接解释了后天体育运动训练的可改变性,又如人由于四肢的进化而实现了从爬到站。此外,体育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身体活动,身体的外部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体育对身体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身体的运动影响着大脑的发育以及认知水平。如身体的运动能对一些精神类疾病(抑郁症与焦虑症)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大脑的良好发育与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会调节着身体的行动与认知,如在运动技能学习的泛化、分化、自动化及风格化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情况各不相同,对运动技能学习情况也各不相同。

身体能帮助我们学习、理解、回忆、改变想法及认识到处于什么样的客观环境。如当个体第一次从游泳池走到十米跳水板上时,由于空间环境的改变,个体可能会感到在平时泳池感受不到的恐惧心理而迟迟不肯跳下,另一方面,同样的动作,即使个体能从十米台跳下去,但可能与在地面或3米台跳下去的动作质量会有所差异;又如,初学跨栏的学习者,当栏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感到之前没有的恐惧心理,即使是完全能跨过去,但当将栏架上同样的高度换成橡皮筋时,又能毫无顾忌地跨过去,显然,身体处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会带来不同的行动或认知。

身体是个体审美的一部分,这种审美的认知不仅体现在个体自身身上,也体现在他人身上,且每个个体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在体育比赛中,有的观众可能会认为某个运动员的投篮动作优美,而有的观众则可能会认为某个运动员过人动作优美。另一方面,观众还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投篮动作并与之作比较。此外,对于运动员来说,可能会认为球进入篮筐的动作才会更优美。可见,无论是观众、还是运动员、也无论是关注的是身体动作过程还是身体动作结果,身体提供了审美的认知。

不同个体的身体特征有着不同的认知风格,有些人善于从听觉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有些人善于从视觉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也有些人对触觉信息比较敏感,这或许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不同个体的身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拓展教学的渠道或方式。此外,不同的身体状态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如当人体在承受大强度的运动训练负荷后,身体活动的动作会变得缓慢,会有躬下身子或坐下的动作,而此时的认知反应时长大于平时。

身体提供认知内容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示范是学习者建立正确动作模型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方法,但若是错误的动作示范又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反作用;在排球比赛过程中,球员总是将手放在背后用手指信号提示队友做战术安排;在篮球比赛中球员为误导对手而采用的假动作以及裁判的各种手势;在运动竞赛中,当球员赢下分时,总是会做出握拳的动作来给自己增加信心与动力;在艺术体操的比赛中,当运动员做出一个动作时,观众会对动作美感表示感叹,同时也会对动作的难度表示惊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运动性生理疲劳程度可以通过身体的某一指标进行测量与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可见,身体提供了认知的内容,同时,认知的内容也突出了身体的重要作用。

2.2 身体与心智的统一:体育是身心的体育

心智中各要素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紧紧相连,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么认识世界及认识世界的思维风格,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帮助我们进行思考、交流及理解。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身体是环境中的身体。生命存在于身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生命使精神得以实现, 精神使生命得以提升。 毛泽东曾指出:“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善其身无过于体育”。这无疑强调了身体在心智中的重要性。

从身体与心智统一角度看,体育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充分尊重身体,从“关注生命”出发,尊敬自然的生命个体,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性规律。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体育的本质特征,应充分利用或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或手段,应充分考虑个体在学习中的学习体验、个体差异、感受、兴趣、想法及对技能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应注重学生学习、表现、运用、创新及想象能力的提升,应关注学生个性的塑造,应寻求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方法,应充分给予个体自我内化而造的空间,让学生有一个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而不应该仅仅是问题的解决,技能的灌输式传授或统一性的模板式教学。从宏观角度看,教师要以学生的内部动力带动外部动力,以学生的主动代替被动,以学生的显性能力带动学生的隐性能力,以学生的幸福感代替压迫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学校体育中,难免会存在学生 “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身顺而心违,教者发令,学者强应 (硬)”等现实,而这些现实背后的主要原因或许就是对体育本质的离体认识。

2.3 身体与环境的统一:体育是环境中的体育

人类的认知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抽象的符号表征及计算,而是深植于人的身体结构及身体与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体现为一系列活的身体体验和身体实践。体育是身体与环境的统一,体育依赖身体,身体存在于客观环境中。不同客观环境中的身体造就了不同的体育方式,身体存在于训练的环境中便成了运动训练,存在于教学的环境中便成了体育教学,存在于竞赛中便成了运动竞技,存在于学校的环境中便成了学校体育,存在于群众中便成了群众体育。当然,运动训练中的体育也可能包含着体育教学,而体育教学中也可能包含运动训练,这并不矛盾,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不同的环境(对手、规则、压力程度等)能给身体不同的感受,造就个体体育认知与行动上的差异。如,与无观众观看相比,个体在参加观众比较多的比赛中时兴奋度更高,又如,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表现会受不同水平的对手影响。再如,同一节课,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地点会因为教师的不同而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所不同。

正是由于环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不得不重视环境负荷对运动员的影响,尤其是在运动竞技激烈化与苛刻化的今天,一方面是为了依靠环境带来的正面影响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竞技能力,如,高原训练法、法特莱跑法及加难与减难法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克服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保持或者提升自己的运动竞技水平,如模拟比赛法、关键分训练法及突发干扰法等。

不同环境(有无器材或器材的科学化水平)呈现不同的运动训练效果,如,科学器材对运动训练的影响,这一点尤其是在技能项目的比赛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不同的环境(疲劳程度与恢复方法的选取)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成效,从疲劳角度看,运动疲劳的程度(身体内部所处的疲劳环境,生理疲劳主要由负荷的量与强度决定,心理疲劳的产生则比较广)直接决定了运动能有多大程度的提升,而疲劳的恢复程度(身体所处的内部恢复环境)直接决定了运动能力提升到了多少,这一点尤其在体能项目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体育是环境中的体育,是身体与环境的统一。在教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学环境的良好“具身”体验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正义感、责任感与奉献感,而且这些真实的情景也起着测量与评价的作用。这或许启示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重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定的情景,要强调将体育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情景之中,如在学习突破上篮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实战中进行反复(关键点分解与完整)练习,教师则在赛中进行语音提示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容。

2.4 身体、认知或心智、环境互为一体

体育是人身体在客观时间与空间环境的产物,存在于客观环境中的身体是体育的客观物质基础,身体提供了认知的内容,同时也限制了认知的范围,体育动作的外部表现离不开身体,身体的的物理属性结构决定了体育动作的外部功能表现,同时存在于身体中的认知或心智也影响着身体。心智或认知的变化是体育的内在本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变化是体育的外在本质。身体动作是体育的外部显性呈现形式,心智或认知是体育的内部隐性表现方式,认知或心智存在于身体中,身体存在于环境中,环境是体育的空间存在方式,外部环境影响着身体,内部影响着心智或认知。身体、认知或心智、环境是互为一体的关系。

心理学家克拉克认为: “心灵远离内在模型及表征集聚,在大脑、身体及环境相互整合、交织的复杂系统中得以生成,若将其割裂开来,恐会重蹈覆辙:身心离体的二元化让体育的“元问题”陷入困境。在学校体育中,或许大家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体育老师生病了”,体育老师真的生病了吗?为什么体育老师总是生病呢?体育老师不是好好的吗?作为一个体育人,面对这一句话及这一连串的问号,心理难免五味杂陈,主观感叹之余:体育为什么会这样?体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体育应该怎么去发展?又不禁客观思考:或许可以从心理学具身认知这个角度得到一些启示。

2.5 体育是人类存在及自身发展的一种特殊活动方式

人类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而“体育环境”是人类所存在的一种特殊环境,是人类存在及自身发展的一种特殊活动方式,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体育是以人的身体为载体,是人所创造的,内含认知或心智,外括身体结构,身体活动是体育的表现形式,身体动作是体育的呈现方式,身体是处于动态情景中的身体,有着直接的、切实的且即时的体验感,身体动作的合理性或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依赖于身体在实践环境中练习的情况,如“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另一方面,掌握了运动技能的理论知识不一定就掌握了运动技能,既然这样,那还用得着学习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吗?学习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不就是浪费时间吗?直接进行身体上的练习不就可以了吗?那用相对静态的概念去解释或探讨动态中的体育本质还合理吗?诚然,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学好体育理论知识不代表已经掌握了运动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理论知识可以闲置,相反,应该让它在实践中“动”起来,虽然学好体育理论知识不代表已经掌握了运动技能,但它却能指导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加速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同时避免“走弯路”,毕竟,从时间角度看,它从实践中而来,理应回到实践,统一于实践,换句话说,身体、认知或心智、环境的一体性造就了人类的动态发展。体育促进人类自身发展是多方面的,如内部认知或心智方面的发展、外部形体的方面的发展、身体结构方面的改变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调适等等。而这种内外部的改变也会让身体产生良好的效应。

3 结论

从心理学具身认知角度重识体育的本质。体育是具体身体的心智或认知教育,是人类存在及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特殊活动方式,是人身体在客观时间与空间环境的产物,是身体与认知的统一,是身体与心智的统一,是身体与环境的统一。心智或认知的变化是体育的内在隐性本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变化是体育的外在本质。身体动作是体育的外部呈现形式,心智或认知是体育的隐性表现方式,身体所处的客观环境是体育的空间存在方式。身体提供了认知的内容,决定了体育的功能,是体育的客观物质基础,认知或心智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身体、心智或认知、身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互为一体。

4 展望

“远近高低各不同”,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体育从哪里来?体育要到哪里去?,或许从不同的角度去批判性地看待才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不至于限于困境。镜像神经元的发现给身心一体论提供了神经生物学证据,有助于解释迄今为止一些实验无法触及的心理能力,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兴盛。具身认知视角中的体育解释了体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或许能给运动训练、竞技体育、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等带来更多的启示或思考。

猜你喜欢

心智动作身体
下一个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身体力“形”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