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式教学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2022-11-04江苏省清江中学徐慧敏

青年心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议题学案思政

江苏省清江中学 徐慧敏

时下,议题式教学已成为高中思政课的重要教学方法。这一先进教学方法的落地,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导学案来实现。可以说,导学案为引导学生基于议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围绕议题式教学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从遵循理念、版块组成、使用效果、制约因素等方面,谈谈的一些浅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遵循理念

(一)课时化

导学案编制应以教材、课标为核心,依据教材和教学目标,按新课标的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编写内容和节奏,尽可能做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重难点内容可增加一次综合性的探究学案。这样,既有利于调控课堂的知识含量,增强计划性、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课时之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化

把生活纳入课堂,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社会热点议题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以学生的身份,更以公民的身份置身于社会生活中,直面各种问题和争议,真实体验、理性面对和科学处理情境中创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和课后的参与度,以达到“三维目标”的教学效果。

(三)递进化

议题式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个个探索性强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去自我探究。因此,情境的创设最好以小见大,从身边的小细节入手,层层深入,逐步递进,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问题和模块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升问题的思维难度,让学生既会看书,又会探究,先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再加强能力的拓展和提升。

(四)分层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无论是课堂内容的引导还是导学案的编制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能力梯度,设计选做或拓展提升模块,针对绝大部分同学的情况,同时兼顾困者、能者,让困者有成就感,让能者有挑战性。

(五)简明化

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主要以问题式为主,因此必须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背景材料、情境创设的启发性,二是问题指向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从学生认知能力内的、富有启发性的、身边的社会性问题和情境出发,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课前能够提起学习研究的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不把预习当作负担。

好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深入地思考、探索和发现。也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让学生能清楚了理解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不能有理解上的模糊或随意,切忌空泛笼统,也不应有太大难度,应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精准的意思,让学生能够结合书本、生活经验,或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集等就能思考出想要的答案,或做好课堂探究的准备,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版块组成

(一)教学目标

在导学案中,教学目标就像灯塔,学生和教师都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课后也需要它来思考检验本课时的学习达成情况。因此,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简洁易懂,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操作性强。如议题“办好思政课,政府应何为”导学案将学习目标表述为“提高综合运用政府性质、职能责任、依法行政、审慎决策、接受监督等知识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能有效引领师生展开教学。

(二)情景创设

议题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探究,在情景中思考与行动,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为生活而学,在生活中学”。情景是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它能够把枯燥理论还原为生动的日常生活,把抽象素养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应根据课题、时事热点、学生兴趣,寻找和组织详细鲜活的背景材料,能够让学生在预习时迅速激发兴趣,进入情境,从而有动力去探寻教学目标,达到我们的教育效果。

如议题“办好思政课,政府应何为”导学案的编制中,提供了如下背景材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也明确指出了学校在办好思政课的过程中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学生既能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能准确理解议题的提出背景,为接下来的活动和探究做好准备。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课前让学生结合所学和书本知识、课外资料等进行提前预习、做好探究准备的环节,因此问题设置要生活化、简明化,不一定要紧扣知识,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明确需要了解什么,学习什么,从而能够在课前进行思考。

在使用时,一定要提前一到两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完成课前的探究任务,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后续探究活动和交流展示的准备。最好,课前教师能够将本课的导学案收上来浏览批阅,发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课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能清楚每一课时学生而不是教师理解的重难点内容。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议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探究可分为自主探究、议题讨论和展示交流三个环节,根据课时内容的难度和特点等,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环节来设计,如是重难点或有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合作探究环节中可以围绕课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分组讨论,最后进行观点的展示和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又能加强对议题的理解和与同学的合作能力。

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课时,我选取了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刷题’真的有效吗?”这一议题,让学生通过辩论,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学科和学习阶段中是有效的。既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会到矛盾无处不在,又能感受到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进行反思和总结,一举多得,课堂反馈十分热烈。

(五)学习心得/构建体系

前面几个环节是建构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性活动,但要把议题真正内化成知识和素养,还需要经历反思和践行,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建议。最后一定要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和探究过程,对课前和课上探究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完成对本课的知识梳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或对本议题的思考和心得,以及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践行本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只有外化为行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成我们教育的目标。

如在学习《哲学与文化》第六课结束时,专门设计了一张空白学案,上面只提供书本前六课的目录,并且留有半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根据书本和所学或小组讨论,构建出自己的哲学知识体系,画出思维导图。

又如在学习《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三框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时,框题内容原本便侧重于理解和感悟,重在让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体悟到牢记初心和使命,自觉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所以在导学案中最后一环并没有设计知识结构,而是设计了“圆好中国梦”这一环节,通过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相关片段,让学生畅想2050年的美好蓝图,并为之奋斗。这样一能够让学生在预习时更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又能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沉下心来,用心体悟肩上的使命和重担。

例: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可爱的中国》方志敏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心中的2050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你要如何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家乡、不负祖国?

参照《可爱的中国》,任选一个角度,畅想2050。

三、使用效果

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总体来讲比较抽象,但是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更要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议题式教学导学案的使用刚好契合了这一点,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议题式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要点,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导学案在议题式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前、课堂到课后,都充分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发掘个人的学习重点、难点和疑问点。

其次,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从编制导学案开始,教师就在通过文字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课堂上更是及时把握课堂节奏,准确地提供点拨和启发,精练地进行总结和指导生成。真正做学生的启发者、点拨者和引领者。

最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如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的小调查、小访谈等活动,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受学生欢迎。

四、制约因素

(一)受教学时间、教学环境和测评方式限制

高中思政课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开展议题式教学,无论是课前、课堂还是课后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让学生查阅材料、交流讨论,教学进度不是特别好掌控。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难以用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总结和探究,导学案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议题式教学侧重理解和感悟,当前的考试命题虽加大了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测评,但很难走出以知识为中心而非以素养为中心的命题导向,这也会使得学生在应试时可能会因知识记忆的不够而吃亏。

(二)受教师专业技能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制约

议题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课前准备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也需要日常大量的素材积累;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牢牢地把握住重难点以及正确的价值方向,结合教学目标及时给予恰当而精准的指导,这又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挑战;课后的总结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还需要及时对学生的感悟和知识体系进行批阅和反馈,个别出现问题更要及时沟通和解决,且还要考虑到期中考试等测评学生能考出怎样的成绩。这使得导学案的编制和设计极具挑战性。教师不仅要有家国情怀,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还要不断提升自身提取筛选和总结编制材料的能力,提升思考问题的层次性,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对教师来讲都是较大的压力。

而学生学习方式也有差异,素养高的学生能够在课时内较快地把握要点,习得所学,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而一旦学生的综合素养稍有不足,议题和导学案只能沦为庸俗的谈资分享、浅层次的观点争论或课后的一项应付作业。

五、总结

尽管议题式教学导学案在设计和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教师能够牢牢抓住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以既定课程内容为起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整合课程内容,以社会生活中的议题作为抓手,大胆地进行议题式教学和充分的导学案利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就能实现为提升学生的素养而教,学生为提升自己的素养而学的目标。

猜你喜欢

议题学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乡愁导学案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比例尺(一)”导学案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