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体悟,让劳动教育触及儿童心灵

2022-11-04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陈秋凤

华夏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悟劳动儿童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 陈秋凤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提出“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界密切关注的重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至此,全国各地各校轰轰烈烈开展劳动教育,形式多样、有做法、有途径。那么,怎样做到让劳动教育触及儿童的心灵,使儿童“心动”?假如学校教学如走过场、机械地模仿,儿童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吗?热闹的背后儿童能真正领悟到劳动的快乐吗?

本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发现劳动教育的契机,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儿童在自然体系下学习劳动的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实践检验劳动的真理、感悟劳动的快乐,这便是自然体悟。劳动教育对于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自然体悟,儿童能在劳动中潜移默化地,循序渐进地接受教育,并能沉浸其中,从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

一、构筑多元自然体悟空间:儿童研习之地

劳动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家庭有生活劳动教育、学校有校园劳动实践、社会有服务实践体验,这三者需要形成一个共同体,方能为孩子们构筑一个全方位的劳动实践空间,在不同的场所为儿童营造不同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在每个角落自然发生。

(一)家庭是生活劳动的主阵地

家庭是儿童实践劳动的主场,也是最佳场所。家校协同,学校指导家长提升其劳动意识,发挥家长在家庭中的主体责任,与学校劳动衔接,形成知识技能的内外迁移。例如:学校劳动课程中有自我服务性劳动教学内容:《系鞋带》《理床铺》《叠衣服》等,孩子们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在家实践。家长在家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并鼓励孩子大胆干,肯定孩子出力出汗取得的劳动成果。这样,洗碗、叠被、拖地、扫地、整理等基本的生活劳动,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撸起袖子干起来。只有父母和孩子大手牵小手,孩子才能在劳动中成长,且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二)校园是生产劳动的学习园

生产劳动是指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在校园里,专职或兼职劳动教师结合劳动课程,指导学生使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工具,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活动。为了学生更好地沉浸于生产性劳动学习,校内创建了多个劳技主题学习空间,如手工教室、陶艺室、金工、木工教室、烹饪教室。例如:四年级的泥工制作《泥丸碗》在澄泥教室中学习;五年级木工制作《迷宫盘》,在木工教室中完成;六年级的烹饪课程在学校烹饪教室进行教学。校园内劳动场所,即专用教室为孩子们带来沉浸式学习,学生更爱劳动。

其次,根据地方特色“吴门中医”,室内建设有中医馆,室外有四季弥漫着果蔬、药草、花木之味的“三味园”,校园中每个花坛也是儿童种植的小天地。在园中,儿童不仅能随着季节变化来到园中开垦、种植,还能随着植物生长享受劳动的快乐。组织各班学生设计责任田分布图,明确“班班有田,人人有责”,每到春季开学,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来到园中开垦、种植。除草、翻地、整地、起垄、理苗、种植、浇灌……每个人都认认真真、有模有样,像农民伯伯那样干活。苏州的春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我还记得当时也下着蒙蒙细雨,孩子们的漂亮鞋子被沾满了泥土,有着丝丝寒意的春天孩子们却干得热火朝天,谁也不想离开,直到种植结束,问他们累不累?大家说:“累!但很开心!”三味园里时不时传出银铃般的笑声,这是劳动的喜悦!

三味园不仅是种植的实验田,更是一块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铲、耙、锹、锄这些农具是三味园耕种的必要工具,怎样适合儿童使用?我们一起想办法,通过媒体手段在校园微信平台上发布“农耕小工具——征集令”。“征集令”一出,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很快收到了30多件作品,18个金点子,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强。为了验证大家设计制作的小农具是否契合儿童使用的特点,学校负责劳动教育的教师特别邀请四名五年级学生作为小小体验师来到学校三味园进行实践操作体验。

四位体验师纷纷述说了自己的体验感悟:松土工具中有木质的、金属的,设计外形非常美观,很轻,适合儿童使用,松土时也非常方便,很实用!铲土工具虽然小巧但因为是铁质的,铲土非常方便;有的工具是塑料的比较软不适合铲土;有的工具容量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体验师们通过比较发现,原来浇水轻松的工具暗藏机关,在手柄上有若干小孔,这里可藏着科学道理呢:利用大气压在倒水时让大气压把水压出去,因为水壶是一个连通器,所以要保持液面平衡大气压就通过小孔把水挤出去,否则水是倒不出来的哦。真是长见识了!

学生创造,学生体验,劳动创新总是给人以惊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件件废旧物品,加上奇思妙想,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中,变成了有用的小农具。三味园可真是块劳动教育的“宝地”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让孩子热爱劳动,在劳动中体会创造与美好。让孩子们在这半亩实验田中创造美好的生活,体悟三味。

(三)社区是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基地

每逢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学校组织孩子带着自己作品如草编粽子、重阳糕、剪纸窗花前往社区探望空巢老人,送上自己的作品之外,再为老人们擦擦桌子,扫扫地,和爷爷奶奶聊小时候的那些事儿。每到假期,孩子们自主报名社区服务志愿岗,为社区图书馆整理书目,去地铁站宣传垃圾分类等,在社区服务中,他们总能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社区服务志愿岗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孩子们学会了尊老、敬老,也懂得了珍惜劳动。

校外社会实践馆也成为儿童践行劳动教育的校外基地。苏州李良济中医馆、袁中华蟋蟀罐基地、相城区御窑金砖博物馆等都是我校学生实践学习的基地,研学中,孩子们可以尝试职业体验,穿上工作服,参与简单职业操作,如小中医包药、问诊工作、制作蟋蟀罐工作、博物馆讲解志愿工作等,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改变了生活,劳动光荣,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团队意识和爱国信念。

二、提升自然体悟课程品质:儿童“心动”的课程

陶行知强调:“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让儿童“心动”的课程一定是以儿童为主,为儿童设计的课程。很显然劳动教育不是“干活”,而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这块文化栖息地,就是学生愉快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创造的摇篮。”为此,我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根据儿童特点、学校特色对校内劳动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进行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的设计,建构劳动课程的内在序列和结构梯度,拓展劳动教育的教学空间,将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跨学科steam项目学习,组成了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家庭生活课程、校园主人课程、三味园种植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创新成长课程等。

例如:我校中草药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喜爱苏州美食的特点开发了《探秘梧桐子》课程。“梧桐子能炒了吃?那满大街的法国梧桐为什么不收种子?”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中草药美食里的N个秘密》一系列实践活动。梧桐子是梧桐的种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梧桐作为中国传统名木,在以前也是常见的乔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应用的越来越多,梧桐的踪迹则较少了,更是鲜少有孩子听说过梧桐子。通过探秘梧桐子,将其设立为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疑问、调查、论证、分析等多方面的探索,既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又能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劳动素养,推动新时代儿童的全面发展。

形式丰富的课程群,让劳动教育悄无声息地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丰富的课程给课堂带来了活力,给学生带来了个性的发展。学生只有“心动”了才会真学习,真劳动,从而提升自然体悟劳动课程的品质,为儿童设计智慧生长的童年!

三、改进自然体悟方式:应和儿童的成长节拍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可以让学生实践、出力出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独特育人功能。当下应改变劳动教育模式,助力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农场和学习空间的建设,最终指向学生体悟方式的转变。我们将积极构建并改进新型的劳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对话、分享中,找到自己在劳动实践中的价值,自觉培养劳动素养。

(一)勇于担当“主人翁”式:设立劳动体验岗

学生在学校,是校园的小主人,是班级的小主人;在家,是家庭的小主人。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各年级学生设立“校园劳动体验岗”,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合作交流,自主、积极参与校园卫生、校园种植、门岗值日、漂流书屋管理员、班务整理等劳动实践活动。

(二)兴趣引领式:组建劳动社团

组建社团是最吸引学生的,社团也是劳动实践最快乐的课堂。中华小当家(烹饪)、趣味十字绣、儒意澄泥、七彩剪纸、巧手草编、雅韵苏扇、魔法科技、AI机器人工程队等社团,学生自主报名、自主管理、自主展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每周二的社团实践是孩子们劳动研习的新模式。

疫情期间,劳动社团没有间断,开启了云社团。老师、学生齐上阵,进行线上指导,“屏”里“屏”外师生的互动,改变了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变得新鲜、有趣,还很有效,在2020年那个超长寒假涌现了许多美食小达人、整理小能手!

(三)榜样树立式:开办“斜杠父母课堂”

围绕劳动精神追求,从儿童身边挖掘典型,激发其劳动热情。家长的言传身教远比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更直观、更有效。学校采取家长自主报名,开办“斜杠父母课堂”,每周定时定点为孩子们讲课。在这些家长中有医院的急救护士,她教给大家急救的方法;有社区的义工,他指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技能帮扶需要的人;有IT精英,他告诉学生会玩游戏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会制作小游戏;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精美的蟋蟀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高超的技艺博得阵阵喝彩……无论是现场模拟急救,还是学习一种新技能,“斜杠父母课堂”开辟了学生学习劳动的新习所。在这里,孩子们认识了父母的职业,为父母的爱岗敬业点赞,以父母为荣,家长就是孩子身边最好的劳动教育老师。

四、开辟自然体悟评价平台:让劳动成果可视

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不易,也收获了劳动的喜悦。对劳动成果、劳动作品的交流、展示,对劳动过程的回顾分享,更能激发学生理解劳动,热爱劳动。

1.创设分享集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校设立“三味集市”为孩子们提供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舞台。学生一大清早来校采摘、包装,中午摆摊出售、记账,大家分工合作、亲力亲为,每两周一次的“三味集市”活动在学生的“吆喝”声中开始,在师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展现师生共享喜悦、田园丰收喜庆的图景。收获的钱款,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至于钱款的使用,孩子们心中早有计划——设立“三味”爱心基金,孩子们说“钱虽然不多,但这是我们的爱心啊!”这样的劳动成果真甜!

2.建立新媒体平台。学校还以新媒体方式在学校网站、微信平台上建立劳动资源、劳动作品、劳动成果的展示、交流与分享平台。我们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劳动实践主题视频、劳动故事、劳动实践照片,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快乐,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和表达,在劳动中欣赏他人的品格。

评价平台的搭建,让儿童的劳动成果可视,给予了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们在劳动中成长。同时学校的活动、媒体的宣传也使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有了重大改变。他们开始支持孩子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劳动实践,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庭劳动。家长的改变让学校的劳动教育更有意义了。

可见,自然体悟让劳动教育的课堂不再囿限于一个空间,更不局限于某个时间。自然体悟,让劳动自然发生,让教育触及儿童的心灵;让儿童的劳动学习不再是走过场,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有思想的活动;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启劳动之旅、人生之旅,最终成为幸福的、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小主人。

猜你喜欢

体悟劳动儿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萌宠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懂,才能得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解题中的数学史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