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域内旅行记忆遗产及其文化价值

2022-11-04哈尔滨师范大学王继庆

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遗产旅行一带一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王继庆

记忆遗产这一术语源自《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世界记忆遗产又称世界记忆、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文献保护项目,旨在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中国政府层面也有受到保护的记忆遗产项目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本文依据这样的含义来借用记忆遗产术语:它一方面是外在的记忆载体,主要是珍稀文献,包括古版本及其再生版本、大众版本;另一方面它是有内在指向性的,即文献记载的历史记忆内容,体现出它流传给后世的地方性知识。本文所说的旅行记忆遗产是指记录行旅专题的珍稀文献及其承载的历史记忆,这里并不特别强调古版本保存方面的濒危性,其古版本未必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或《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还需注意的是,从功能上看旅游的涵义侧重于旅行加娱乐、休闲、教育,旅游多为现代使用的概念,而旅行则是近代之前适用的概念。

一、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与遗产地旅游

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第1卷中提出“丝绸之路”术语。他还用过大路、主干道、丝绸商路等指代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唐晓峰认为李希霍芬把中国《汉书》、西方古代的马里努斯和托勒密所描述的中西交通线落实在了现代地图上。日本学者三杉隆敏研究古代中外陶瓷贸易路线,则较早使用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专有名词。他在1968年发表著作《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区域旅游是指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在沿线国家之间开展的旅游,特别是指与丝绸之路遗产有关的旅游。丝绸之路是一个复杂的时空系统。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和民族迁徙、宗教、贸易、文化艺术有很多渊源。

丝绸之路是学习欧亚文明史的遗产资源。从“整体史”看丝绸之路,其交流、融合、借鉴最多的是贸易和宗教等方面。旅行则反映了社会生活史的一个专题侧面。从旅游业发展来看,旅游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参与方不断扩大。如何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识和互信,也是旅游研究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人们有必要探索稳定发展“一带一路”旅游的方法,了解“一带一路”相关旅游资源的当代价值,以及让客源国游客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历史叙事。

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又一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汉长安城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33处丝绸之路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年京杭大运河亦入选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中国部分位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其全段是世界上最长的文化遗产路线。这些世界遗产地为中外游客开展“一带一路”旅游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015至2017年中国连续推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扩大了丝路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二、东亚及西域旅行记忆遗产梳理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把历史区分为长、中、短三个时段,长时段是指一百年乃至几个世纪的时间段。制约历史发展的长时段因素包括地理、气候、生态环境、文化传统等。中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结构,而短时段研究对象是事件和个人。旅行记忆遗产总体上反映了所涉区域的历史文脉,因而具有长时段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反映了欧亚文明的多元性。从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2千年上古时期,存在从西亚到蒙古草原的青铜之路,属于早期欧亚物质文明交流产物。而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中国出产丝绸、茶叶、瓷器等货品,销售到西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有密切关系。东亚各地之间以及东亚和西域之间的行旅由来已久,诸多种类的旅行书写给后世留下大量长时段叠加短时段的旅行记忆遗产,本文择其有时代特色者,按从古到今的年代顺序梳理如下。

(一)8世纪佛教远播朝鲜半岛

旅行史文献为丝绸之路历史叙事提供了史料。例如,中华书局出版《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从1961年出第一种,到1996年为止有10种和中亚历史地理有关,其中如玄奘、辩机原著《大唐西域记校注》,还有高僧义净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等。在玄奘大师之前,法显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西行到西域,并著作《佛国记》。

公元8世纪佛教在亚洲流行传播,丝绸之路上除了有商人之外就是追求佛法的各国僧侣。新罗佛学家慧超就是其中一位著名旅行家。“依敦煌残卷所记,慧超系由中原出发沿陆路丝绸之路进入古印度,……进入中天竺,再经舍卫国……,然后经南天竺、西天竺,再进入北天竺诸国,最后历罽宾、波斯、葱岭、疏勒、龟兹等地,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冬返回中国。”新罗佛学家、旅行家慧超著作《往五天竺国传》,记录了公元8世纪印度和西亚等地的历史地理。

从长时段看,丝绸之路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联系较多体现在佛教东传。唐朝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唐代中国向朝鲜半岛传播了佛学,后来高丽王朝佛教出现兴盛。而更早年代,从公元前2世纪起佛教传入新疆,也传入了阿富汗东部。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唐朝礼佛取经的玄奘大师,走的是经过新疆吐鲁番的丝绸之路。与玄奘同时代西行取经的还有义净,而慧超也历尽千辛万难到达了印度和西亚。古代旅行中有的旅人受到追求财富目的驱动,也有的旅行者是为了传播或学习宗教。丝绸之路是商业贸易的路线,也是文明交汇和宗教文化传播路线。

(二)从崔溥旅行看朝鲜半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

《崔溥漂海录》表明韩国在历史上和丝绸之路的某种关联性。唐宋元时期,中国经由海洋路线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持续到15世纪,即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大旅行和沿海贸易活动。郑和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海岸。

崔溥是李朝官员,所处时代距今500多年以前,那时中国为明代、朝鲜半岛为李氏朝鲜王朝、日本为战国时代。郑和大规模航行停顿了半个世纪之后,崔溥一行人1488年农历正月从济州岛出发后,遇暴风雨海难而被迫登陆中国台州附近。他们从宁波地区,到达杭州,经过京杭大运河到北京,最后从山海关经过沈阳,过了鸭绿江而返回朝鲜半岛。

《崔溥漂海录》记录了4个半月的行程和见闻。尽管崔溥旅行是一次偶然发生的事件,但他们渡过了浙东运河、京杭运河,这就和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联系。正如藏彝走廊沟通了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后者从成都出发经过云南进入南亚、东南亚的路线,也是明清时期茶马贸易活跃的地方,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浙东运河、京杭运河则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北方地区。

2016年3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播出电视纪录片《丝路传奇崔溥漂海录》。2016年11月则由浙江省博物馆与韩国国立济州博物馆共同筹备了展览《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韩国学者朴元熇通过勘校、文本解读,揭示了作为行纪文献的崔溥漂海录从古版本到大众读本的流传过程,以及这份记忆遗产的特殊性和珍贵性。这份遗产展现了崔溥的文人特质、旅行事迹的离奇性。它是一份对朝鲜国王的汇报材料,其中有些内容补充了中国运河修凿史记录。古代京杭运河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朴元熇在著述中提到异乡体验一一重走崔溥的路、故地重访。记录这个旅行体验,这种历时性记录是记忆遗产流传的重要途径。时间流逝,世间文物的变化记录会引起当代读者对旧文本的阅读兴趣,而且是对“一带一路”文化传统的回顾和反思。

《崔溥漂海录》作为有500多年历史的记忆遗产,是经由文献保留和研究传承下来的,学术研究起到阅读推广作用。中国和韩国的飘海录研究实践的侧重点有一些差别,但都对历史记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且,从学术研究到古道追记,再到电视专题片和展览,有利于个人记忆向社会记忆转化,影视化成为新媒体传播和利用这类记忆遗产的方法,它会影响到学术旅游和文化旅游活动。现代传媒手段复现历史记忆或有视角上的局限,人们应注意到相关文物有毁失的情况。电视片《崔溥漂海录》侧重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启发了宁波等地的旅游线路可发掘京杭运河等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性。

从《崔溥漂海录》看丝绸之路记忆遗产的形成、流传和利用问题,对于研究当今“一带一路”旅游资源的现代价值有很大启发。“一带一路”是有历史传承的,有文化上的一些共同认识作为基础。这个例子也说明,韩国与中国辽东地区之间古老的运输通道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对开展“一带一路”遗产地旅游有研究价值。

(三)李希霍芬的凤凰城记忆遗产

由于战乱、气候变化、城镇湮没等原因,加之海上航线开辟,北方丝绸之路的大部分在晚唐到清代几乎被阻断或很少利用。20世纪初建成通车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会使人联想到,那里就是对古代北方丝绸之路的某种继承或替代。从14世纪到19世纪末,辽东半岛的中朝之间交通路线仍然是畅通的。明朝、清朝都派遣使节出使朝鲜。明清时期来中国的朝鲜使团成员把他们在中国的见闻著录成书,被统称为《燕行录》。凤凰城是一个重要的中朝交通节点。而且辽东半岛乃至朝鲜半岛都是蚕丝的产区。近代丝绸工业从中国的四川和江南地区扩大到东北。

1869年5月李希霍芬坐船从烟台航行到了营口,之后到达丹东附近的凤凰城,李希霍芬写道,那里在3月、5月和9月有朝鲜人可以三次过来和中国人交易商品。他提到,“我来的时候正赶上交易日”,即1869年6月9日至10日。他对所遇见的朝鲜人整洁而礼貌的印象,包括外貌和装束都予以赞扬。朝鲜人在这里交易的商品除了牛皮以外,“他们还卖一种质量很好的纸张,很厚,还有铅、海参和丝绸”。而且“他们的丝绸都是野蚕产的,但是比辽东出产的质量要好。”

这些记录说明丹东附近在19世纪中叶与朝鲜保持商品贸易,当时朝鲜出产牛皮、丝绸和纸张在边境贸易时带到中国出售。辽东地区扮演了那个时代如同丝绸之路一样的角色。现在丹东是中国游客赴朝鲜旅游的重要口岸,昔日的辽东之路正成为旅游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

(四)斐士的中亚旅行记忆遗产

斐士先生(Emil Fischer)是出生于奥地利的旅行家,曾经长期在天津工作,活跃在民国时期商界和教育界。他在一次演讲中介绍了乘坐飞机到甘肃省城兰州的旅程,斐士文献对于认识近、现代北方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大有裨益。1935年11月19日斐士在天津文学会作演讲,并配有幻灯片,第二天即11月20日,演讲报告发表于《京津泰晤士报》英文版,以下为其演讲的开篇:

“首先感谢大家的厚爱,让我讲一讲最近在中国遥远西北地区的旅行。说到遥远的西北,那意味着我四十年在华旅行达到了一个高潮,由于中国的政治形势,对于以前没去过的那几个省城来说,去那里旅行的重要性便提升起来;例如,以前没有机会到访宁夏府。宁夏坐落黄河岸边,对面是鄂尔多斯,处于甘肃省城兰州和绥远的半道上,兰州是北平-包头铁路经过的城市,京包线穿过中国及内蒙古的边疆。宁夏的地毯工业十分有名,早在天津成为中国工业领军城市之前就广为人知。

沿途有在六盘山隘口照的照片,六盘山海拔2942米,点缀着无比靓丽的山间湖泊,如同嵌入山里的大锅,山峦环抱着兰州府,山间谷地的北端,黄河西去的河床十分开阔,显然在这里旅行会十分艰难。为了便利交通和旅行,现在已修建了公路。1907至1909年建成的兰州跨黄河钢桥是个现代化的进步,便利了来往于新疆和蒙古的几千个商队,也方便了穆斯林经亚洲内陆腹地,到麦加进行朝拜。”

可见,由于铁路等交通线路的形成,兰州、西宁成为北方丝绸之路旅行的重要交通节点。旅行家斐士还十多次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欧洲,途中记录了土西铁路及附近工业,这是斐士西文文献与中亚交通经济相关的记忆遗产。值得注意的是,西文文献旧称中亚地区为“土耳其斯坦”,因而土西铁路全名为“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它是连接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亚地区的铁路线。

三、回应新的丝绸之路

法国学者鲁保罗基于西域文明史视角探讨西域当代问题时,提出是否会有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的疑问。

“一带一路”有关的记忆遗产可以回应这个提问,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的时空体系,从旅行记忆遗产角度阐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有利于理解其时空多样性、历史连续性,以及了解欧亚交通网络在不同时代的人文特征。《崔溥漂海录》表明,中国东北是连接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地带。京杭运河、万里茶道等遗产资源具有当代价值,在发展文化旅游时,传播基于旅行记忆遗产的“一带一路”历史知识将为扩大人文交流和促进民心相通起到积极作用。

丝绸之路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应先行传播“北方丝绸之路”文化,从文旅融合、旅游区域合作层面为“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人文交流合作范围。中国东北在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扩大图们江旅游合作过程中应积极推进万里茶道遗产地旅游。中国东北一直存在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关联性。西北地区则是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在推广北方丝绸之路遗产旅游方面有独特资源优势。总之,边疆省份应重视北方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力争早日筹建与北方丝绸之路相关的客源市场。

①唐晓峰.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M],读书,2018(3).

②陈淑霞.慧超行纪所见丝路沿线宗教状况考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③斯蒂芬·戈斯,彼得·斯特恩斯,苏圣捷 译.世界历史上的前近代旅行[M],商务印书馆,2015.

④朴元熇.崔溥漂海录分析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⑤李希霍芬,蒂森 选编,李岩、王彦会 译.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上册[M],商务印书馆,2016.

⑥笔者译自斐士著《沿新开通陇海线进行的甘肃和青海之旅—从海岸边到西域》,《京津泰晤士报》英文版1935年11月20日

⑦鲁保罗,耿昇译.西域文明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遗产旅行一带一路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