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萨克斯演奏视角探究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2022-11-04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安 航
爵士乐是继古典乐之后,对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影响最广的音乐风格之一。近百年的传入、发展、融合与创新过程中,从萌芽到夹缝求生,从复苏到发展与创新,落地且生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爵士音乐。
一、共生性下的爵士乐与萨克斯发展
爵士音乐从最初以美国黑人音乐为基础的内生性发展,到不断演变发展走向自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爵士乐的出现和发展,也为萨克斯的表演提供了极度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萨克斯与爵士乐是共生性自由发展的完美结合。
(一)“新奥尔良”起步:共生性下的爵士乐与萨克斯萌芽
最初的爵士乐是20世纪初的美国新奥尔良传统爵士,起始阶段的爵士乐是一个小乐队,他们围绕着共知的旋律来进行即兴表演,“直到西德尼·贝切特的出现,萨克斯才以其多变、灵活的演绎风格成为爵士乐队中最优的选择”。伴随着爵士乐不断发展,爵士乐风格不断变化,慢慢融入多种元素,而萨克斯因为其灵活自由的演奏风格逐渐替代了单簧管、小号的表演,成为爵士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乐器之一。之后,爵士乐作曲家杰利·莫顿又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进一步促进了萨克斯爵士音乐风格演奏的多元化发展,巩固了萨克斯在爵士乐中的地位。
(二)“灵魂艺术”表现:共生性下的爵士乐与萨克斯融合
20世纪30年代,伴随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爵士乐在前期“奥尔良”阶段发展基础上,衍生出多种风格。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音乐热力十足、歌舞性强,充满节奏韵律,音乐旋律与舞蹈表演十分契合。也是在这样的以“大乐队”为主要灵魂艺术时期,萨克斯作为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推向了高峰,完全替代单簧管成为演奏旋律的主奏乐器。
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爵士乐从“Big Band”发展到以温馨、舒缓、柔美著称的冷爵士风格,萨克斯的表演开始富有古典音乐韵味,无过多的装饰音炫技,演奏风格转向朴素、淡然、静谧。这一时期的冷爵士乐是社会上层精英们欣赏的特定音乐类型,爵士乐在全社会流传开来,慢慢成为灵魂音乐深入人心。
(三)“突破茧房”桎梏:共生性下的爵士乐与萨克斯多元化
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中的一些传统桎梏慢慢被打破。从作曲到表演,音乐呈现了多元自由的特性,爵士乐表演者们开始追求“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自由境界,他们打破原有和声、节奏的规律,创造富有个人风格的音乐旋律,萨克斯作为爵士乐的主奏乐器,在自由风格发展下将富有个性化的表演呈现沁人心脾,突破了传统萨克斯演奏风格“茧房”的禁锢,坦荡且与众不同。挣脱了束缚,萨克斯慢慢融合了更为多元的爵士音乐元素,从人们的艺术审美趣味到音乐表演的多元风格,爵士乐开始与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相耦合,多元化的爵士音乐风格为萨克斯的表演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
二、爵士乐在中国的沉寂、积淀与发展
爵士乐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发展已近百余年之久,以其独有的发展轨迹,冲破地域限制,展现出良好的生命力。
(一)早期爵士乐在中国的开端
爵士乐最初传入中国繁荣于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从音乐到歌舞、广播、电影等无不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与此同时,早期在武汉,吉米·开森的美国人便开创了中国第一家传授学生爵士乐表演的学堂,开启了中国人爵士乐表演之旅,也为爵士萨克斯演出“开疆拓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40年代,爵士乐成为上海歌舞厅的主要伴奏音乐,萨克斯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爵士乐表演中的主流乐器,将爵士乐的自由、即兴风格表现的近乎完美。除此之外,许多留学归国的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富有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使萨克斯演奏有了更为自由、开阔的表演空间,也为萨克斯开拓了新的表演风格。其中,以黎锦光的创作较为有代表性。
黎锦光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风格相融合,其创作的流行音乐作品颇具有民族性,非常具有中国元素和风格。他的作品在融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与爵士风格伴奏进行创造性改编。这一时期黎锦光创作的许多流行音乐作品都已经非常开阔,色彩也丰富鲜明。同时,在伴奏方面,大量借鉴了爵士乐、探戈等音乐元素以及欧美40年代的流行音乐创作经验,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爵士化。以《夜来香》为例,其创作取材于民歌小调有古曲《夜来香》及民歌《卖夜来香》中一些旋律素材,和声伴奏织体运用了爵士乐的风格。萨克斯以其自由、即兴的表演特点为表演《夜来香》增添了许多韵味,自该作品问世后便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可以说这首作品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为流行的音乐作品之一。
(二)爵士乐在港台地区的发展
爵士风格的流行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成为主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有李厚襄、姚敏等人。特别是对爵士音乐有深入研究的姚敏,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爵士乐音乐作品。其中《情人的眼泪》是爵士风格最突出的音乐作品,作品采用了民族音乐调式,在前部分运用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后部分采用加变宫的六声调式形成改变,并运用连音作为装饰音,凸显音响效果同时爵士乐的切分将重拍移动创造摇摆气氛,可以说《情人的眼泪》是萨克斯演奏爵士音乐的典范之作。
60年代,摇滚热潮进驻到香港,其中最具特点的节奏布鲁斯是爵士乐的另一种发展,许多外来音乐的涌入,为萨克斯表演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萨克斯演奏爵士音乐的多元性和自由性,同时也日益精进了萨克斯的演奏技法、表演风格,促进了民族音乐体系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有机结合。
与香港不同,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台湾欣赏的作品也主要是姚敏和黎锦光。总体来说,相比于香港,台湾这一时期的爵士乐融入、萨克斯演奏等相对落后,流行音乐的发展仍然处于潜伏的状态,爵士乐在台湾并没有形成主流,反而爵士钢琴表演占有一席之地。
(三)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
可以说,早期我们研究的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融入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素材,使其与西方爵士音乐风格有效地“拼接”。但最初的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还是一种互容、拼接式的关系,并没有达到继承与借鉴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表演者都需要寻找一个契机,促进多元环境发展下在爵士音乐发展基础上突出萨克斯的表演,实现民族性与自由的有效性契合。
1.即兴性。即兴表演是爵士乐和萨克斯表演的重要特征。从最初的本土发展的奥尔良时期,表演者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和训练,萨克斯作为爵士乐旋律的主奏乐器,除了保持音乐旋律不断的情况下还要想尽办法增加表演的娱乐性,愉悦自己的同时愉悦受众。由于早期的表演者很多是不会读谱的,因此他们将即兴表演当成了一种必要的手段,这与严肃、传统作曲家是完全不同的。在传统的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们要严格遵循创作规律之后才能够即兴表演二度创作。但在爵士音乐的表演中,萨克斯作为旋律的主奏乐器,很多时候是将表演与创作融为一体。这就是常提到的真正的爵士是旋律外的变化,是个性的自由表达。
2.爵士乐多元发展的文化氛围。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跨乐——中国戏曲与爵士乐”秦腔《秦川新歌》、京剧《苏三起解》等都将中国经典戏曲选段赋予了爵士元素。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多样性音列体系”与“丰富的单音内涵”以及“诗性的乐思发展”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很多音乐家都呼吁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从和声、调性、调式以及多声部结构形态来看,现代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作曲家们可以立足于传统音乐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再创作,形成符合时代特征风格的新作品。多元文化氛围下的音乐创作为爵士乐同时也为萨克斯演奏提供了自由表演的空间,也为萨克斯未来创新性的表演、技巧上的完善构建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和发展途径。
3.高质量的爵士乐团相继成立。爵士乐高质量表演离不开中国近些年高质量爵士乐团的相继成立。1999年的6月,由一名瑞士人和音乐学院的十位青年教师组成的爵士乐团,在武汉的编钟音乐厅进行首演。表演者们演奏了《秋叶》《香瓜岛》等三四十年代耳熟能详的中外经典作品。同时爵士乐团改编演奏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北方曲牌》,这次表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些改编后的作品,在乐团中将唢呐、长号、萨克斯等中西方乐器很好地融合,为了配合彼此更为和谐、自然的表演,在演奏技法和表演风格上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使得萨克斯表演维度进一步拓宽,为之后萨克斯表演能够自由、即兴的发挥提供了新的可能。
4.高校中的爵士乐表演与教学发展。自我国各音乐院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以来,爵士乐也日渐成为当下高校流行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萨克斯作为流行音乐的主流乐器,也随着各个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完善在教学和表演中逐渐趋于成熟。教师在教学中作品的选择以及音乐会中的表演更加的多样化,爵士原创、爵士改编、爵士与民族融合等一系列流行音乐素材的选择,使得萨克斯的创作和表演都愈发的丰富。同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在爵士乐方面的演变,使萨克斯的演奏更加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对于表演者能够很好地理解20世纪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手法有很大的促进性作用。
三、爵士乐在当下中国的困境与创新
经济、文化艺术发展下的流行音乐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在遵循爵士乐风格下的萨克斯演奏中能否概括异域本土民众的思想情感,并且怎样更为合理地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恰当地融入于爵士乐中,且符合当下人民的欣赏水平是亟待研究并持续性探索的话题。
(一)文化属性认知的困囿与创新
中国的现代音乐无论如何发展依然保留着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精髓,洋溢着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具有中国化风格的爵士乐也以其特有的文化身份,体现着音乐的民族性。随着世界各国在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深入,中国流行音乐创作者、流行器乐表演者想要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文化需要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去了解世界,也要接受世界对我们民族音乐的了解。但在深入的发展中,往往会存在认知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现代流行音乐的爵士器乐表演方面。萨克斯的表演者们在钻研表演技法方面自成体系,但在对文化属性的音乐思想融合中欠缺应有的认知能力,使得萨克斯的表演居于一隅,很难跳出固定的音乐作品演奏怪圈,对于爵士乐表演也会很容易出现“瓶颈期”。因此,当下萨克斯表演中过于追求炫技而忽视了宏观层面的中外艺术文化思维能力构建问题,是笔者认为萨克斯演奏爵士乐观念中需要打破的思维壁垒。
(二)专业教学思维与模式的屏障与创新
与此同时,高等艺术院校流行萨克斯专业教学思维的传统性使得爵士乐表演出现一定的局限性。流行萨克斯专业发展的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有高校陆续开设了流行萨克斯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还处于探索期。首先,爵士乐的表演以自由、即兴著称,演奏性极强。因此,在萨克斯日常教学中,专业教师应该着手凸显萨克斯表现力的培养以及突出个人风格特征为核心。但在当下高校流行萨克斯专业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依旧在“一对一”传统专业教学的授课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技能性的训练。在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流行萨克斯专业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对于爵士音乐作品的自我认知与表现。由此,学校在对萨克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技术性教学完成基础性技能训练之后,应该对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对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突破,打破原有的思维局限,盐水析出盐,源于专业,归于专业,从人才培养、课程内涵建设、教学观念与内容、教学模式与手段、教学效果以及教材选用等进行综合性考量,积极推进流行萨克斯专业建设、发展与高质量人才培养。
(三)萨克斯教学中爵士乐创作性思维训练与创新
萨克斯专业教学可以从“听、说、读、写”多方面去培养学生。所谓“听”是利用便捷的网络渠道,获取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爵士乐音乐作品开拓眼界,了解不同演奏家的表演风格;“说”,即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演出、交流心得,分享舞台表演经验,使得未来萨克斯表演更加具有说服力、表现力;“读”,对于许多学习爵士乐的人来说“读”是常常被忽略掉的,因为大多数萨克斯学习者都会过于专注技能技巧方面的专业训练,而忽视了和声、曲式等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所谓“读”是阅读大量的爵士乐文献书籍及原版资料,充实丰富自身对于艺术审美的认知,帮助自身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相关技能技巧和爵士音乐文化;“写”是较为重要的部分,许多萨克斯学习者很难将“写”与爵士乐联系到一起,爵士乐的表演最主要的特点是即兴,而即兴能力并非完全是与生俱来,后期的积累和练习非常重要,特别是创作能力,尽管并不是通篇式的作曲,但学习者可以将思考的音乐片段进行整理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萨克斯专业学习思维壁垒,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以及积累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提升即兴表演能力。
四、结语
从萨克斯视角探究爵士乐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辨识出爵士乐在发展中长期保持着西方本土化与中国民族化的相互独立、相互借鉴的“双边”关系,甚至还会融入世界各地、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艺术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音乐艺术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审美价值品味的塑造有重要影响,国家对于艺术发展的态度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一个民族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要求,包容、开放、多元一定是未来人的发展、流行音乐发展的趋势,爵士乐在发展自身的基础上挖掘了许多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跟随人们的艺术审美品位的变迁不断地“变身”发展,推动着流行音乐的革新发展,其推陈出新的发展态势为未来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进步起到动力作用。新时期,每一位从事音乐专业的音乐人,应该在深度自省、研究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开阔、自由、包容的态度去拥抱世界音乐文化,将西方发展的本土化音乐与中国民族风格相融合,形成新世纪具有时代和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
①陈蕾.萨克斯在爵士音乐发展中的历程研究[J].黄河之声,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