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2022-11-04皖江工学院

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受众数字

皖江工学院/张 慧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同时二者的交融逐渐密切,孕育出了一种新型设计模式,即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与新兴技术碰触形成的产物,是一门极具包容性和时代性的综合性学科门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往往与现代各种先进技术映射出新时代独特的表现形式,且仍旧保持了浓烈的艺术美感,设计作品的感召力和新引力都有所提升,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交融,借助新时代的数字媒介和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国传统文化散发出新时代的艺术价值。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优势

(一)良好的互动体验

能够与受众进行互动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能够实现媒介与受众之间的直接的信息传递,且这种信息传递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依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交互性来优化用户体验感,通过无障碍的双向的交流模式来提升受众的参与感,使其能够真正沉浸在作品中。交互性的设计能够从源头上左右传统艺术创作者的思维模式,在进行设计时,努力将作品设计得既有艺术性,又有通俗性,降低鉴赏门槛,让受众能够无阻碍地接收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更好地激发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热情,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与受众的“共享”“共鸣”与“共情”。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还会与一些新兴技术融合,而这些技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吸引力。例如谷歌推出的《智绘甲骨》交互艺术装置,就是结合了最新的AI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科学技术从另一方面呈现出甲骨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智绘甲骨》交互艺术装置是依托TensorFlow的机器学习功能,利用笔画来匹运算法,辨认受众所书写的各种甲骨文,并且转变成更具趣味性和灵动性的动效设计,再融合传统的水墨画元素并最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样的表现形式能够加深受众对于甲骨文的了解,拓宽受众对于甲骨文的了解途径,引导受众在之后自发地去探析相关知识,推动甲骨文的发展。

(二)丰富的的传播渠道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达日益便捷和迅速,且涵盖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碰撞出适宜于新媒体传播的优秀文化项目,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视、电脑、智能手表等数字装备,随时随地接收各种信息。这些新型传播渠道相较传统传播渠道,不再拘束于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网络的加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的获取和交流,被有效的分享和传播。帮助传统文化赢得更高效的传播效能和更广泛的传播范围。

如今,许多博物馆研发出了数字博物馆,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助力,数字博物馆的出现使其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电子媒体终端去参观了解博物馆的文物。再例如为保护和推广敦煌而研发的“数字敦煌”项目,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理念,将敦煌石窟的各种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采集大量的图像视频资料,并与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打造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平台,并依托网络平台共享到世界各国。

(三)全新的感官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在之前漫长的岁月中,主要还是以最为原始和普通的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书画、剪纸等,就是用实实在在的纸张作为载体,受众通过视觉体验来感知其韵味。这种表现是不加修饰的,是受众肉眼看到的最直接的形式,是造型、色彩、材质等元素的交融与配合。然而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广泛运用,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新动力,催生出了例如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高新技术,将这些技术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元素的表现上,能够给其带来更多的表现形式,让受众的体验感不再单一,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数字媒体带来的新的感官体验。例如,河南卫视播出的《唐宫夜宴》,利用舞蹈表演与场景搭建,将唐朝的社会面貌很好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并将相关的一些历史文物的影像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结合,让现实和虚拟交织,情感和文化交融,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艺术作品中。再比如河南电视台的另一档节目《端午奇妙游》,选择“网剧+网综”共同作用的创新方式,着眼当时的社会形态,分析当下受众的价值管理和审美趋向,利用唐朝女子进宫献艺过程遭遇的种种经历为主线,将端午的种种习俗——如划龙舟、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展现出来,更多维地向受众展现端午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的魅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准则

(一)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无形中推动着其发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之中能对其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如今,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热情减弱,更别提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如曾经随处可见的窗花剪纸,如今也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反之,这些人开始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且向身边的人推广这些文化,导致了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陷入窘境。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其传承、弘扬和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行业作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其从业者应该在进行创作时自主地去探寻适合该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合理运用于设计中,需要实时凸显这些中国元素,进而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传承、弘扬及发展的效果,且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让设计本身更具吸引力。

(二)追求设计作品的多元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结成了多种形式的元素符号,且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底蕴,能够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重复利用。的确,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受众不再愿意去发现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会觉得其不够时尚,对其存在抵触情绪。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呈现模式与现代社会有一定脱节,而借助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改良和创新展现形式,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各种审美需求和接收信息的习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很有利。需要注意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时,尽可能地通过多种维度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亮点,让其形式更多元。在追求外观造型的同时,体现文化和精神内涵,以此让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更多层面和维度的发展,同时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元化呈现。例如,古诗词最初的呈现形式就是文字,受众在阅读时难免觉得单一,于是很多书籍便对其进行图像创作;而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一些诗词身后的故事被人们挖掘处理,并以这些故事为主体进行创作,出现了数字动画片等作品,进一步拓宽了受众的接收渠道。

(三)注重二者融合的创新形式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更,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与审美需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务必考虑与时代结合更紧密的呈现形式,明确单纯的传统展现模式不再适用于所有场合,设计者需要对当代受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进行深入分析和考量。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能浮于表面,这样的融合无法真正满足时代需求;反之,在交融时需要寻求更多的创新形式,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化、符号化处理,并且对这些艺术化的元素进行选择、提炼、结构和重组,根据受众的审美趋向和审美需求,创新艺术符号,呈现符合时代特征的设计作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仍何时候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且能够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加持能够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升华,最大程度上促进其弘扬和发展。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路径

(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兼容并蓄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兼容并蓄,设计师首先需要从全面探析其应用范畴,寻找和创新其中最具特征和共情力的符号,全方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而探讨其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多维交融,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呈现设计作品的艺术气息,使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极具现代特色。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时,首先考虑与主题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融入其中,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创意和灵感,丰富其精神内涵。当然,在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进行创作时,亦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特点、信息技术程度,让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感染到更多受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结合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尊崇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剖析受众的真正需求,从源头上防止旧调重弹的狼狈局势,并形成具有文化韵味的创作和表现形式,让设计作品有意义、有内涵。例如之前大受赞誉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影片结合了时下流行的三维技术,且融合了许多当代潮流元素,但中国传统文化仍旧随处可见。影片中,守在哪吒门外的两个可爱的结界兽门卫其原型便是出自四川成都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该面具自出土以来就引发各路研究者的猜测与讨论,质疑其来自外星,或是某种武术的产物,这与影片中结界兽有着隔离外力的神力相契合。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元素,例如贯穿影片始终的“山河社稷图”,则是出自《封神演义》,其描绘了洪荒山水地脉的走向。影片中的山河社稷图在画作原有基础上做了更多维视觉的处理,丰富了各类元素,让其从二维转变到三维世界。

(二)注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较传统媒介,现代数字媒介的形式更多元,使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时间更碎片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并非固定且单一的,而是会随着地域环境、民风民俗以及一些特定情况而产生改变,这些改变对于最终的作品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带来许多灵感,提供更多的具有文化意蕴的元素符号。将其运用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依托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的多元性,能够多维度、深层次、更全面地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拥有更多的呈现媒介,传播途径亦更加宽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作品创作时,务必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在现实层面与艺术表现中寻求最优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如今,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在创作时也明确了这一理念,例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了交融,将《逍遥游》《山海经》《女娲补天》等经典书目中的部分故事融入剧情中,让受众在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无形中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再例如另一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亦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于其中。该影片虽整体属于三维影视动画作品,运用了三维建模技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然而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却采用二维的、水墨画的形式进行展现。影片中亦出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画面,但这些画面与三维建模技术进行了结合,给受众更能全面的感受国风之美。在很多细节上,创作团队也处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极具文化意蕴的碧玉珠钗以及中国特色的油纸伞,均设计得富有传统韵味,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与独特魅力。当今社会,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正一步步实现文化输出,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作为完整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需要充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其传承与发展,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设计和创新。

(三)从艺术创作和数字技术方面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能够有效地从艺术创作和数字技术两方面对其产生推动效果。

在艺术创作方面,为更深入地增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文化内涵、历史沉淀和精神底蕴,设计者需要充分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分析相关元素的运用范畴和文化属性,并依托这些特性,选择、提取并创新该传统元素,将其寓意融入创作的方方面面,以此来丰富用户的精神体验。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进行交融,通过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如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影视特效等,最大程度增加这一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载体,让受众可以从多维度多方式的欣赏该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方面的助力,单靠纯粹的技术革新对受众的吸引程度有限,尤其是一些过于小众的新兴技术,会给人带来距离感。这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运用于其中,可以拉近受众与其的距离,促使受众自愿自主地去体验,对于这一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有着积极的效果。例如疫情环境下,人们很多时候难以外出旅游,一些商家便推出了线上旅游、VR旅游模式,这些旅游大多会首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或景点,如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等,让受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360度全景虚拟技术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对受众也是极具吸引力的。这无形中促进了三维建模技术、交互设计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四、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时代的主流产物,得到了各领域的重视,发展势头也正旺。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并进行创新性转化,在文化传承和弘扬层面,呈现了显著优势。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入亦为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制作带来了别样的创作思路与创作灵感。二者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设计作品信息传递的效率,拓宽信息传递的途径,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官体验,同时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受众数字
《星.云.海》
《花月夜》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