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与展览面临的挑战

2022-11-04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美术馆媒介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李 崧

新媒体依据时间点的划分可以大概归纳为网络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的新媒体时,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网络用户已达20亿人,美国互联网新媒体市值已突破10890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新媒体全领域用户规模将超过15亿,其中在线直播5.0亿人。新媒体技术几乎影响到了当下所有的行业与领域,摄影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但是新媒体技术对摄影艺术与展览带来诸多积极的影响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我们深思。

一、新媒体技术于摄影艺术与展览中的应用

摄影艺术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至今,已经有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暗房冲印到打印机打印……如今,新媒体技术将摄影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数字化影像时代,摄影不再仅仅是以传统的实体形式呈现于展览之中,其传播形式与载体也都发生了改变,与其说是摄影艺术,倒不如说是数字艺术或编码艺术。一切摄影艺术与展览都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在网络上观看,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并保存,也就是说如今的摄影艺术越来越被数字化,摄影展览也从原有的实体展览走向了线上的虚拟展览。

线上展览成为了目前极为流行的摄影艺术展览形式和平台,观众可以足不出户的欣赏摄影艺术与展览。美术馆还可以利用数字VR全景漫游技术和3D虚拟技术,将馆中所展示的摄影艺术作品拍摄下来并在线上展示,又配有相关作品介绍,对应展区和对应摄影作品的背景音乐,营造观展的氛围和体验。为不能来到现场观展的观众提供了复制实景的虚拟摄影展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艺术专业毕业展览受到了影响,不能在美术馆内如期举办,但是各高校却为毕业季的学生们举办了线上摄影展览。例如中央美术学院为2020年毕业的学生开展了名为“彼时、此时”的线上毕业作品展览,展览分别提供了云端在线毕业展和3D云端毕业展。云端在线毕业展览则是以二维图片的形式将摄影作品列于网页中进行展览,也可以进入到3D虚拟展厅内欣赏摄影作品,获取几乎与在美术馆内相同的观展体验。

二、真实与虚拟

现今人类社会正在进行一场真实与虚拟之间的战争,摄影艺术也无法逃脱。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媒体设备对于人类生活的介入,成为了摄影艺术与展览的重要媒介。也有研究者产生了一些困扰,担忧虚拟数字化观看的主流过多占领实际现场的主体。像摄影、绘画、雕塑、装置等造型艺术与电影和音乐艺术不同,造型艺术正是因为其特有的真实存在的物质感才有着独特的艺术性,而摄影艺术也并非以虚拟的数字形式存在,实体的摄影艺术作品才是具有灵魂的摄影艺术。

在美术馆内观看实体摄影展览时,人们更喜欢更多地停留在摄影作品前,尤其是对于专业摄影人来说,要在摄影作品前感受作品传递的情感。例如在美术馆内观看摄影展览,欣赏一幅打印在艺术型布纹相纸上的摄影作品时,真实的摄影作品可以表现所呈现人物或场景的质感、纹理、光泽和颜色等具有感官性的感觉。实体的摄影艺术展览能借着影像中物体的色彩、纹理和质感等来传递画面内容之外的语言,烘托和修饰所展出的摄影艺术作品的主题与摄影师所想要表达的观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所有的物品都被缩小成了屏幕的大小,影像的真实尺寸被大幅度的压缩,影像的真实细节等方面也被省略。观看实体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最真实的细节信息,才使观众更能精确的了解到摄影艺术的魅力和艺术家的创作用意。摄影从早期作为美术绘画类的一种表现形式,到从美术绘画这门艺术中独立出来,都与绘画有着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于摄影和绘画这种实物展示类型的艺术作品来说,真实的观看更能表现材质和色彩等细节对于画作艺术魅力的表现,刺激观赏者的触觉神经,为观众呈现更强烈的现场视觉盛宴,这也是摄影艺术与展览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特有的魅力。在尺寸上,很多真实的大型幅面的摄影作品在缩小后再去观看,一定会失去原有的视觉呼应效果。

虚拟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虚拟的摄影展览也是要建立在美术馆内实体的摄影展览之上的。新媒体数字交互设备在展厅中可以展示一系列的摄影作品,这在节约美术馆空间方面和解决大型尺寸的摄影作品无法展示的问题上有着重要的帮助。对于出于种种原因不便于实物展示的摄影作品,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形式的展示,以虚拟的形式呈现,但是虚拟终究替代不了真实,或者说虚拟只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真实。不管人们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看过多少摄影作品和展览,在面对美术馆内真实的摄影展览时,尤其是出自顶级艺术家之手的摄影原作时,例如:安德烈古斯基的《99美分》和《莱茵河2号》,杉本博司的《海景》和《剧院》,埃里克索斯的《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和《从这到那》等大尺寸摄影艺术作品时,人们还是会情不自禁的在它们面前多停留一刻,感受大尺寸影像中优美的的影调、丰富的色调所带来的魅力,完全投身于眼前的影像之中,仔细研究着作品的艺术价值。不管科技在未来有着怎样的发展,不管新媒体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和摄影艺术中有着怎样的大规模应用,俯视看屏幕的虚拟观看方式终究是战胜不了仰视摄影艺术的真实观看方式。

三、独有与共享

在新媒体技术出现和广泛应用之前,美术馆中收藏和展出的摄影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且为美术馆所独有和独展。这些摄影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性和权威性,作为唯一的实物艺术作品向外展出,进而实现艺术传播。而当新媒体技术不断注入摄影艺术与展览中应用后,再加上互联网技术,摄影作品被无限复制,以图片的形式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用户可以将复制的摄影作品下载保存或再次复制与传播,甚至还可以对摄影作品进行带有娱乐性的后期处理与恶搞,这不仅破坏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性,也打破了摄影作品为美术馆独有和独展的特性。传播源头更加复杂,摄影作品的权威性也大幅度下降。复制后的摄影作品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存在,随时随地的可以再次传播,对于摄影作品的欣赏不再仅仅来自于美术馆内,而是来自于各种渠道的非官方的、非正式的途径与平台,这也就破坏了摄影作品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在本雅明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他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他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逐渐走向了终点。艺术品不再是艺术,而逐渐成为了科技生产下的物品而存在,艺术品从无价逐渐走向了廉价,这其中也包含了摄影艺术。而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正驱使着人们正复制生活中的一切,摄影艺术作品也在无限的被复制。复制也就意为着扩大共享,这也加速了新媒体技术对摄影艺术独有性的侵蚀。

早在摄影技术刚刚诞生,图像刚刚出现之时,人们就对绘画原作的独一性与复制后共享的图像展开了思考与争论。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一书中有着这样的忧虑,古代艺术,今非昔比,其权威已经丧失殆尽。新的影像语言却代之。现代的艺术手段摧毁了艺术的权威性。他认为图像本是装饰建筑物的,是建筑物体的一部分。有时,置身于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小教堂中,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墙上的各种影像是建筑物内在生活的实录,共同构建了建筑物的记忆——是体现该建筑物特征的一部分。而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影像则与建筑物脱离了关系。每幅摄影作品的独特性一度是那幅照片所属之地独特的组成部分。图画有时可以流通,但却不可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看到一幅画。照相机复制图像时,即破坏了该图画的独特性。图画的意义增加并裂变成多重含义。电影荧光屏播映一幅摄影作品时,可更生动地说明这点。摄影画作进入了每个收视者的家中,在那里,居室的墙纸、家具、纪念品把它重重围住。它进入了他的家庭气氛,成为家人的话题。它把它的意义借代给了他们。同时,它也进入了千家万户,而各家各户又在不同的情景中,观赏荧屏上的图画,各家各户可以共享这幅图画。因为有了摄影机,现在与其说观赏者向绘画靠拢,不如说绘画向观赏者接近。在它的旅行过程中,图画产生了许多含义。这无疑阐述了艺术画作与不同空间或地点之间所产生的不同意义与语言,也暗示了摄影艺术作品既可以是独有的,也可以是共享的。

四、媒介与主体

新媒体技术在摄影艺术领域中最初是以作为媒介的形式而出现的。随着美术馆和艺术馆等对于新媒技术的不断引入,再加上人们对于新媒体设备的广泛使用,新媒体成为了摄影艺术作品和美术馆宣传展览最有力的工具,更有效地传达摄影展览和艺术作品等相关信息,辅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摄影艺术,为观展做好前期的准备。但是在新媒体技术介入摄影艺术和展览中后,媒介对于展览主体也开始了介入。在当下美术馆的展览中,新媒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播和宣传的辅助性工具,它有着更强大的野心,即从媒介逐渐变为展览的主体,从客体的角色变为主体的艺术。某种程度上来讲,新媒体技术是在对摄影艺术的逐渐侵蚀。

目前,新媒体设备作为媒介和工具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高的普及率,而且人们的互联网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对智能手机等与网络相连接的电子通讯设备产生了依赖。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这种生活、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暗示了新媒体隐藏着一定的隐患并影响着所有人。原本只作为媒介的新媒体现在想要作为主体占据人们的生活,掌控人们的行为、活动、习惯,甚至替代艺术。现在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一种摄影创作手段和摄影展览形式,越来越多的影像和影展以新媒体线上的形式展现,还有部分艺术家为了追求新媒体的呈现形式而放弃了原有的实体展览,盲目的追崇新媒体类型的影像。似乎作为媒介的新媒体比作为主体的摄影艺术被更加重视,在手机或电脑等设备上以新媒体作为媒介的这种观看形式比摄影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更加受到观众的关注。

我们也并不是反对新媒体成为主体的占领,而是要强调当新媒体作为一门新媒介艺术,我们更多的关注应该是放在其内容和艺术价值中。摄影艺术创作的主题和观念是否有意义,是否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是否有着摄影艺术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所关注和追求的重点不是盲目的跟随新媒体这一技术。那样的摄影艺术只会是有着华丽的外表,内部却空虚不实。媒介艺术与一般的科技应用不同,艺术项目的优势是可以超脱于社会生产生活之外,因此科技与新媒介艺术的融合可以自由地呈光谱式的发展,以至于很多黑科技与新媒介艺术的结合一开始就抵达了谱系的尽头,或者说走到了单一向度科技与媒介发展的“死胡同”。现今科技的力量太过强大,工具的力量过于强势。新媒体可以从原本的媒介身份影响主体,但是在这主体中要包含着真实的、有价值的摄影艺术文化和理念,尽可能的达到真值。新媒体技术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应用,可以作为媒介继续发挥着原有的传播信息、宣传摄影文化和线上展览等辅助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将新媒体这个媒介视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主体而盲目的追崇。

五、传播与控制

新媒体现在是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来源之一,也正统治着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对于摄影艺术和展览来说,向外界传播展览与活动的资讯、摄影作品的详细内容、摄影师的简介等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观众对于摄影展览的了解也更加丰富和便利。新媒体极大程度上拉近了摄影艺术与观众的距离,也可以实时的获取到相关信息。目前,几乎所有美术馆中的摄影展览都与新媒体相连接,这也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技术的人性化与便捷性。

但是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在看到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如何能够控制错误信息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大难题。新媒体用户及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无规则无限制,没有具体的规章条例,发布者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些消息和内容对于摄影艺术与展览却起着负面作用,在这时又将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呢?对于摄影艺术与展览相关信息的有误传播加以管控成为了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六、结语

新媒体技术对摄影艺术与展览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看方式被改变,摄影艺术与展览的存在和呈现方式被改变。这也是时代与科技对于摄影艺术所提供的新的发展条件与方向。为更好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媒介融合,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媒介形式相融合,将新媒体与摄影艺术相融合,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摄影艺术存在的本质与实体的摄影展览终究无法被数字、编码和虚拟的形式所取代。实体的摄影作品永远是摄影艺术的本质与灵魂,观众在美术馆现场对于实物作品的这种真实的观看方式才是摄影艺术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也是观众欣赏摄影艺术展览的真谛。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与展览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要深刻的思考其中的利与弊,正确的看待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观念对于摄影艺术与展览未来发展的影响,要合理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为新媒体技术与摄影艺术的跨媒介、跨领域融合与联姻寻找到新的方式,促进产生更多的优秀摄影艺术作品与文化,为观众们提供更多视觉盛宴。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美术馆媒介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去美术馆游荡
书,最优雅的媒介
美术馆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