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体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评价支持服务对学习参与的影响研究
2022-11-03唐玉杰
唐玉杰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为了考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和学习效果,本研究将评价支持作为外部因素对学习者进行干预。其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外显为参与行为,最终表现为学习效果的高低。因此,该部分主要通过收集社交媒体中学习者的学习参与行为数据以及学习效果数据,为学习者提供评价支持,探究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对学习者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评价支持服务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个长期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除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考查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的能力,即文献搜集并整理和反思总结,并将文献观点贯彻到实际作品中,于此基础上做出创新;文字撰写、语言逻辑以及文章结构的反复斟酌,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平时的作业评分和最终毕业设计等级并不是该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面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支持包括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和作业评价支持两方面。作业来自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大纲,有指导教师制定,指定时间上交,由指导老师和助教对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同时开展同伴互评。学习过程评价反对评价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化、凝固化,更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诸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记录、反思与批判思维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个性价值。学习者可通过学习过程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方案;教师则能够及时了解个体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为实施精准化教学,以及个性化资源的适应性推送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在学习过程评价中,本研究还借助QQ群设计了一系列“头衔”,用以对学习者各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旨在利用外部刺激因素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参与和提升学习效果。头衔分为系统成就头衔和自定义个性头衔两部分,系统成就头衔由QQ群系统统计,根据发言和互动等情况进行计算。系统自定义头衔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作业上交、互动交流和课后学习的情况,由两位指导教师和一位助教三方商讨最终确定。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评价支持通过作业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两个方面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作业共有13次,评价方式有指导老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而学习过程借助电子头衔的方式,主要是指导老师来进行评价。
1.作业评价支持分析
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每次作业均有截止上交时间,学习者将作业上传到课程QQ群。将学习者上交作业的时间与截止时间进行比较,可统计出时间差均值如图1所示,数值越大说明该次整体作业上交较早,也能进一步说明学习参与效果良好;数值为负数则说明该次作业上交整体滞后,学习参与效果较差。
图1 学习者上交时间与截止时间的时间差
因此,通过指导老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的形式开展作业评价。其中,不同比例的作业评价对作业上交的影响如表1所示,时间差增量大表示本次作业上交时间差均值较上次有较大增长,也说明上交作业更积极、主动。当指导老师评价与学习者互评比例持平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7.55、0.5、16.96(h);当指导老师评价占据主导地位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2.37、0.42、-0.16(h);当学习者互评占据主导地位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14.95、5.49、35.89(h)。这说明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学习者互评的作业评价方式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参与。
表1 不同比例作业评价方式对作业上交的影响
2.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分析
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表现,利用QQ群为学习者授予自定义电子头衔,用以对其近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先后于1月份、3月份和5月份先后三次为5-6名学习者授予电子头衔,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评价支持。
将授予电子头衔的学习者作为实验组,其余学习者作为对照组,考察不同组别在社交媒体学习参与行为的差异。学习参与行为主要统计学习者在社交媒体中留下的行为数据,包括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内容互动以及学习环境互动。本研究以一个月为统计周期,数据来源主要为学习者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上传学习内容次数以及对电子头衔的态度等方面。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头衔对学习参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以及上传学习内容次数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说明电子头衔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一定影响,也表明了学习过程评价作为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参与。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学习参与分析
对学习参与的研究开始于行为参与,而后逐渐发展到行为、认知、情感的三维度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外显为行为参与,行为参与又反映出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况。对于社交媒体中学习参与的考察,借鉴李冉编制的在线学习参与量表,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认知参与共有题目6项,行为参与5项,情感参与5项。问卷信度如表3所示,各维度信度和问卷整体信度均大于0.8,表明信度良好。
表3 社交媒体环境下学习参与问卷信度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计量表,3分代表一般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4分代表比较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5分则为非常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本研究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和完成后向同一组受访者发放了问卷,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如下。
1.认知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
在认知参与维度的6个题项中,5个题项皆是后测高于前测,说明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我只学习老师上传和推荐的学习资源”这一题项前测高于前测,也说明了学习者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对学习资源的包容性更高。此外,“我能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对学习资源深入分析、归纳并总结”“能得到创造性观点和作品”3个题项差异较大,说明学习者后期能够自我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深层次认知参与。
2.行为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
在行为参与维度中5个题项行为参与的后测水平均高于前测水平,说明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学习者行为参与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关注社交媒体中的最新信息”题项差异最大,表明学习者的专心程度改变最大。
3.情感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
在情感参与维度的5个题项中,“对通过社交媒体开展毕业设计很有兴趣”“我感到很成功”“感到很自豪”3个题项的后测水平明显高于前测水平,说明学习者在学习参与的积极情感方面受到了提高;而“总是提不起精神”“感到很紧张”2个题项的前测水平明显高于后测水平,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参与中的消极情感得到了改善。
四、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对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
总的来说,学习参与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作为变量的学习评价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为深入研究评价支持是否正向影响学习者学习参与,以及影响机制如何,本研究将作业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对学习者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支持对学习参与的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评价支持各维度对学习者学习参与都存在显著正向积极影响。其中,作业评价对学习者行为参与影响最为显著(t=3.267,P<0.01),表明作业评价越积极,越能引导学习者在行为上参与学习各项活动;而联系前期数据分析也表明,学习者互评在作业评价中所占比例越大,对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影响也越显著。学习过程评价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t=3.894,P<0.01;t=3.477,P<0.01),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
五、研究结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外显为参与行为,最终表现为学习效果。首先,在作业上交方面,出现“首次高涨,再次衰减”“节后拖延症”“学习热情低谷”和“deadline高潮”等现象。其次,在作业评价过程中,不同比例的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变现为当同伴互评的比例大于指导教师评价时,学习者上交作业态度更积极,也更主动。再次,将电子头衔作为学习过程评价作用于学习者,被授予头衔的实验组对比未获得头衔的对照组在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以及上传学习内容次数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说明电子头衔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积极影响。最后,作业评价支持和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均存在显著正向积极影响。其中,作业评价支持对学习者行为参与影响最为显著,而学习者互评在作业评价中所占比例越大,“参与感”就会越高,对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影响也越显著。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
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学习过程的评价支持。一方面,教师通过有趣的过程评价方式,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和兴趣,引导学习者注重学习过程,一步一个脚印都要走好,为学习者反观自身过程成长提供支持。同时,在期待中形成持续的学习动机,为良好学习效果作保证。另一方面,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学习者在知识不断重组和建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迁移的方向,将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