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戏一格,转化求新
——评新编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

2022-11-02陈文杰

人文天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沂蒙戏曲舞台

■ 陈文杰

柳琴戏是山东地方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其表演内容通俗易懂,人物形象贴近底层群众,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现代戏《福大妮和山杠子》的故事设置极具乡村本味,舞台叙述在乡土生活的嬉笑打闹中娓娓道来。

一、新风格,新样态

《福大妮和山杠子》以乡土生活为载体,并以福大妮与山杠子二人的情感纠葛贯穿整部剧,用轻喜剧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一系列发生在沂蒙山区小山村的生活琐事,在一个个戏剧冲突中描绘出小山村的村容村貌变迁以及农民思想的转变。作品表现形式新颖,在戏曲样式和表现手段方面极具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题紧扣时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该剧紧扣这一发展理念,表现了新农村建设如何在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富裕的同时,扎实推进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这一时代主题。

在20 世纪80 年代的沂蒙山区,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主人公福大妮结婚当天饥饿难忍,去厨房偷吃东西,不料这一举动惹怒了公公,因此被当场退婚。在经历了分地换地后,福大妮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创业之路,带领乡亲们因地制宜种桃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创业过程中,山杠子养鸭污染环境,而关闭鸭棚会造成自己的经济损失,但最终山杠子还是听取了福大妮的建议,关闭鸭棚开始养长毛兔,既未损失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展现了新时代农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发展观念的转变,折射出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

(二)有声必歌、无动不舞,创新表现手段

歌和舞都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在唱腔方面,该剧保留了传统柳琴戏的独特唱腔,以基本腔为主干和基础,辅以色彩腔插嵌其间,曲调流畅,体现了传统柳琴戏唱腔的自由性。其次,作为柳琴戏身份标签的拖腔也在该剧中得到突出体现,尤其是福大妮唱腔尾音突然翻高八度,令人回味无穷。在音乐方面,则是借鉴了民族歌剧的表现手法。该剧以1958 年创作的山东民歌《歌唱大生产》为主体音乐,此民歌使作品的音乐表现力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此外,剧中还穿插运用了《数鸭子》《万人迷》等流行歌曲,使作品的音乐表达更具现代性。传统唱腔与民族歌剧以及流行歌曲的有机结合,不仅保持了剧种特色,同时也在适应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尝试。

无动不舞是中国戏曲的特征,舞蹈美也是戏曲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戏曲美学精神的体现。作为一部现代戏,《福大妮和山杠子》在舞蹈方面加入了大量现代肢体舞蹈动作。例如在迎亲时,随着鞭炮声的响起,众人齐上场,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舞蹈动作细化到了每一个演员,配合着唱词一起欢快地手舞足蹈,表现出了娶亲当天喜庆热闹的气氛,极具生活性与真实性,这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是不多见的。再如结尾卖桃时,大妮带领乡亲们一起跳广场舞,此处的音乐改编自流行歌曲《咖喱咖喱》。“青山绿水呀,风景美如画,笑迎啊八方客,欢迎来我家……蒙阴蜜桃甜如蜜啊”,这一段广场舞,用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配合着演员轻盈的舞姿,跳出了乡亲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让观众感受到沂蒙山区劳动人民对生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

(三)舞美设计别出心裁

整部剧的舞台布景给人一种简单又不失灵动的感觉,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在追求生活真实性的同时兼顾戏曲的写意性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尝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该剧虽是一部现代戏,但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的写实,而是选择某个表现力强的单一元素来进行舞台布景的塑造。例如在结婚一场中,舞台上并没有太多展现娶亲的元素,布景中只有一个鲜红的“囍”字与结婚相关。民间结婚的时候会在新房张贴许多“囍”字,“囍”并不是通用规范汉字,而是以两个“喜”字组成的寓意喜庆、吉祥的中国传统图案。“囍”这个约定俗成的婚嫁符号既交代了舞台环境,又渲染了喜庆的气氛,使整个舞台干净简洁又不失戏曲艺术表现力。

其次,该剧在服装造型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尝试。全剧的整体风格偏向纯净的大自然底色,宛如一幅接天连地的画卷,因此在服装造型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人物服装色彩斑斓,颜色明艳,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强化了人物个性,增加了舞台表现力。夸张是该剧服装的另一大特点,放大比例的盘扣和纽扣加之大色块的渲染,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了作品的喜剧风格,展现了新时期新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剧种本色的保持与继承

作为一部戏曲现代戏,既要是现代的,又要是戏曲的。从现代戏发轫之初到现在,它以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生动的表达形式,记载了数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而近年来,一些作品创作却陷入了戏曲不像戏曲、话剧不像话剧的尴尬境地,背离了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如此一来,不免陷入速朽的窠臼。《福大妮和山杠子》虽然在戏曲样式和表现手段上有所创新,但在根本上仍然沿袭了剧种特色。

(一)移步不换形

程式性作为戏曲的三大特性之一,特指表演的格式化和规范化。在戏曲演出中,无论是演员的唱腔、念白还是做工,都具有程式性。该剧虽在舞台展现上与传统戏曲不同,但也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特性。例如在吃饺子分地时,舞台上只有一个饭盆,杠子去盆里用手作筷子状“夹”起了一个“饺子”,然后放进嘴里开始大口大口地“咀嚼”;再如杠子建鸭棚养鸭子,舞台上没有其他道具,只有他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做出放鸭子、赶鸭子的一系列动作,这些都是依靠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进行夸张外化出来的情景,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而是根据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作,使之符合戏曲的程式性特征,彰显戏曲本体的传承。

虚拟性是戏曲的另一大特性。戏曲舞台的虚拟性是相对的,在舞台上凡是虚拟到容易让观众产生错觉的时候,就要借助一些外在符号性的道具加以提示说明。例如该剧中婚宴一场,台上并没有真实的酒席,只有一口大锅,通过演员们的表演来交代环境和渲染气氛;再如杠子放鸭子,鸭子是虚的,但手中赶鸭子的竹竿必须是实的,并且演员还要发出赶鸭子的拟声词来向观众展现此情此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其《曲律》中写道:“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说的就是戏曲舞台时空“无中生有”的虚拟写意的表现方法,从而能使观众在各自脑海中展开想象,获得不同的观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戏曲“景从口出、景随人移”的美学艺术特征。

演员表演与声腔相辅相成,以情动人。刘莉莉是国家一级演员,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如《樊梨花》中的樊梨花、《沂蒙情》中的山杏、《俺就嫁给他》的凤莲等等,表演质朴,唱腔委婉,并凭借《樊梨花》与《沂蒙情》先后获得戏曲红梅奖与文华奖。在该剧中,刘莉莉大胆突破自我,通过其细腻的表演将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从一开始的大胆泼辣到后来的敢说敢干,这其中饱含了福大妮无尽的艰辛。“娘常说有福之人就是俺,可福气从来不近俺身边,丧双亲带弟退婚险要饭,逼得俺棋走险招去上山……”刘莉莉用柔美清亮的唱腔加之特有的弹舌音,将福大妮苦尽甘来的辛酸过程向观众娓娓道来,声声入情,感人至深。

(二)乡土气息浓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方言的使用、地方民俗的体现等,这些构成了柳琴戏的本土化表达。该剧在表演特色上从里而外透露着浓郁的地方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方言的使用。一种语言造就一种艺术,柳琴戏是从民间发展而来的,最开始的艺人都是农民,因此说唱语言缺少文人的加工和润色。例如,婚宴当天,李算盘在锅里先拿了块肘子肉,被喜鹊撞见,两人因此争吵起来。“我封了两块钱不得吃回来……不像你一分没花……当贵客!”(此处“客”发音为kei)李算盘这几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他精打细算、不肯吃亏的人物特点;村长的口头禅也极具特色,“我不说你们明白吗?明白吗?”(此处“白”发音为bei)这句话一方面展现了作为村长的官威,另一方面也将他作为老村长的热心肠表现了出来。花媒婆在鸭棚里说:“我可不是那挑事儿的人!”这句话把农村妇女好事又怕事的特点也展现了出来。一方的文化就是一方的乡土气息,该剧用当地这些最为通俗的道白和唱词,塑造出普普通通的沂蒙山区劳动人民的群像。

二是地方小调的融入。剧中,福大妮有两次下场都哼唱了《沂蒙山小调》,一次是吃饭退婚的下场,一次是分地换地的下场,使观众能够更快融入舞台情境中,展现了浓浓的乡土情怀。大妮的哼唱并不在调上,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她泼辣又质朴的性格特征。《沂蒙山小调》一响起,观众就知道这是讲述沂蒙山地区的故事,继而能联想到带有沂蒙乡土气息的人物形象,彰显着浓浓的地方风情。

(三)传承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国的红色革命精神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该剧通过讲述福大妮、山杠子等新一代青年积极创业、脱贫致富的故事,展现了新时期民众对沂蒙精神的继承和升华。

面对落后的村貌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福大妮没有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是根据地域条件,因地制宜,带领乡亲们种植桃树,使家乡的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当山杠子因为关闭鸭棚而闷闷不乐时,“福星”大妮带去了新的养殖方式“兔—沼—湖”生态循环养殖,既赚钱又不破坏环境。虽然山杠子做事“一根筋”,但当知道自己辛苦经营的鸭棚会对家乡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后,仍忍痛关闭了鸭棚。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沂蒙人民,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也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指引着一代代的沂蒙儿女不断奋斗前进。

作为一部农村创业题材的现代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也在剧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全剧在最后一场大家齐力对抗网络谣言中达到高潮,为了证明乡亲们在桃子上抹的不是保鲜剂而是沂河水,福大妮含泪讲述父辈们在战争年代抗击外来侵略的革命史,声声动情,句句有力,倾诉着世代沂蒙人含辛茹苦、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随着山杠子喊起:“沂蒙爷们有一个算一个,大碗盛上敞敞亮亮地喝,老少爷们,拿大碗,喝!”此处配合低沉的伴唱和低音鼓点,动人心魄,将世代沂蒙人的豪情刚烈展现在了观众眼前。“人前大大咧咧一声笑,人后咬紧牙关把家担”,这句大妮的独白唱词是对沂蒙儿女吃苦耐劳品质的真实写照。

结语

《福大妮和山杠子》突破了传统戏曲的固有模式,进行了表演形态的探索,极具艺术的夸张。然而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也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该剧表现形式新颖,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有利于柳琴戏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该剧在唱词上太过直白,不符合传统戏曲唱词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趣。戏曲作品有争鸣是好事,可以为剧作者、演员提供二度创作的思考空间,有利于进一步打磨作品。但总的来说,《福大妮和山杠子》从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时代发展出发,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开辟出一条剧种发展的新道路,也向观众展现了柳琴戏这一地方剧种蕴含的浓厚乡土情怀。

猜你喜欢

沂蒙戏曲舞台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戏曲从哪里来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