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俯卧位护理在脊柱内镜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
2022-11-01刘丽云欧光信
刘丽云,欧光信,高 聪,彭 红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韶关51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多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麻木等,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随着病情进展,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手段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保守治疗等,针对病情严重者多予以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对肌肉软组织及骨性结构破坏小、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1]。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一定时间康复,在康复期间,腰部肌肉处于废用状态,易导致肌肉萎缩、功能减退,进而疾病复发,因此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十分必要[2]。以常规俯卧位开展手术,符合外科医生的手术习惯,且更易控制,但患者不适感强烈,可能引发颅内压升高,不利于预后。以改良俯卧位开展手术,腰5/骶1的椎板窗间距更大,视野更清晰,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3-4]。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俯卧位护理在脊柱内镜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我院收治的100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行脊柱内镜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实用骨科学(第3版)(精)》[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③患者符合手术指征;④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患者合并严重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无法正常交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0(56.82±6.46)岁;病程2~10(6.32±2.38)年。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0(56.10±6.56)岁;病程2~11(6.89±2.1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俯卧位护理。将弓形体位架放置于手术床,患者头部置于软枕上,双上肢自然弯曲位于头部两侧,双膝屈曲,双足踝下垫一厚枕。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俯卧位护理。①在弓形体位架的尾端约后15 cm处放置一个高8~10 cm、长40~45 cm的半环形啫喱垫,尽可能抬高臀部。②将脊柱弓形垫最高点,同时也是手术部位切口入点设为A点。③患者双下肢自然下垂,将膝关节与床垫接触点设为B点,手术床前后部可调节部分同为B点。④床尾设为C点,患者腰部呈过屈体位,增加椎板间宽度。⑤将床头水平线设为D点,床头设为E点。⑥抬高床头使∠EBD=15°、∠ABC=150°。通过改变上下两平面夹角,能增大腰椎间孔及椎板间孔高度,前突消失,椎间孔扩大。⑦改良俯卧位使患者腰部呈过屈状态,增大腰椎间孔及椎板间孔高度。通过上下两平面夹角的改变,增大腰椎间孔及椎板间孔的高度,前突消失,椎间孔扩大,增大术者操作空间,提高穿刺针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椎间隙穿刺引导置入率,减少穿刺次数。两组均护理至出院并随访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颈痛发生率、李克特量表(Likert)评分[6]。其中Likert评分总分为5分,评分越低提示患者术中不适感越剧烈。②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腰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情况:腰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腰椎疼痛感越严重。腰椎功能情况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8],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9]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状况、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生活活力、健康状况、生理功能6个项目,各项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腰椎活动度:用量角尺测量旋转活动度、侧屈活动度、屈曲活动度。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不同时间VAS、OD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VAS、OD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护理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坏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发病原因复杂,主要与椎间盘损伤、病变和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驾驶员、举重运动员、孕妇和长期弯腰用力者为该病高发人群,好发于20~50岁[10]。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该疾病,经皮椎间孔镜术可通过脊柱内镜探查腰椎间盘的突出部位,在内镜下完成突出部分的切除,不仅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同时还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对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且术后不易留瘢痕,优势明显。但由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部位特殊,在穿刺中易受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隙窄小、椎间孔的骨性狭窄等因素影响,手术难度较大,因此,予以患者适宜的围术期体位护理十分关键。目前,俯卧位是临床常见的手术体位,但该体位易造成腰椎前凸增大、椎间孔狭窄,影响手术进程,且患者应用该体位时,腹部受压、呼吸受限、下肢静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易引发神经损伤、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11]。
改良俯卧位中患者受重力影响,肠道等腹腔组织向前下方移位,椎间系变大,不但增加了手术安全区域、方便医生操作、减少手术时间,还可降低患者腹部压力,提高舒适度[12]。此外,板间隙位置升高后椎管容积也相应增加,扩大了内镜工作套管在椎管内的活动度和手术视野,提高了操作安全性,有效减少椎板骨质咬除和手术创伤,改善手术效果,促进术后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颈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Liker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护理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精神状况、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生活活力、健康状况、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将改良俯卧位护理应用于脊柱内镜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效缓解颈痛,提高手术舒适度,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但改良俯卧位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体位改变后镜下图像旋转需医生重新适应手眼协调性,同时由于患者体位不固定,术中需反复透视定位,影响手术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活动度、侧屈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在临床中可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其水平降低提示患者腰椎活动受限,不利于预后。改良俯卧位通过增加腰椎椎板间隙、扩大术野及操作空间,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神经根的损伤,对腰椎结构的破坏力度小,为维持脊柱稳定提供基础[13]。此外,在该体位下进行手术,有利于保留纤维环完整度,创伤小,降低了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旋转活动度、侧屈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将改良俯卧位护理应用于脊柱内镜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可有效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对行脊柱内镜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改良俯卧位护理,可有效缓解颈痛,改善手术舒适度,减轻围术期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但由于本研究选取的病例数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