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损伤理念支持多模式复温管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2022-11-01贾英岚柴宇霞裴理辉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20期
关键词:医嘱入院体温

贾英岚,柴宇霞,裴理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伤事故、交通意外等创伤发生率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患者病情复杂、危急、死亡率高,易在救治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低体温为急诊创伤患者较常见、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体温下降,机体无法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导致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和死亡。有临床研究显示,若患者低体温持续4 h以上,会使其死亡率提高40%[1];说明临床应提高对创伤患者低体温管理的重视。以往传统护理虽然取得一定干预效果,但对保温的认知不足,保温措施较少,并且效果不理想。损伤理念的宗旨是有效控制致命伤,对病情进行早期、快速评估和处理,在稳定病情后实施治疗护理,最大限度减少各项生理指标紊乱,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同时降低病死率[2]。本次研究将损伤理念支持多模式复温管理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8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急诊进行救治的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医生评估和诊断,患者具有明确创伤或多发伤;②患者院前修正创伤评分(RTS)≤11分;③患者入院时体温<36 ℃;④院外实施抢救时测量患者体温;⑤入院后检查无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⑥患者简易心智量表(MMSE)>24分,病情稳定后,能够配合研究;⑦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⑧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批准下实施。排除标准:①入院后出现发热,体温>37.0 ℃的患者;②因寒冷、雨雪等非创伤因素导致低体温急救的患者;③中枢体温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导致低体温的患者;④合并慢性心脏疾病或恶性肿瘤引发低体温的患者;⑤合并全身感染的患者;⑥有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异常,病情稳定后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利用倾向性评分将纳入研究的1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男37例(52.86%)、女33例(47.14%),年龄(36.47±6.34)岁;创伤类型:砸伤10例(14.28%),交通伤29例(41.43%),刀刺伤12例(17.14%),坠落伤19例(27.14%)。研究组男42例(60.00%)、女28例(40.00%),年龄(36.74±6.19)岁;创伤类型:砸伤13例(18.57%),交通伤25例(35.71%),刀刺伤14例(20.00%),坠落伤18例(25.71%)。两组性别、年龄及创伤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体温护理。入院后测量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每2 h测量1次体温并记录,协助医生进行相应治疗及急救护理[3]。协助医生清理外伤血污及局部皮肤浸渍,减少因潮湿引发的寒战;治疗中可利用棉被遮盖肢体进行保温,并维持抢救室内温度在25~28 ℃。

1.2.2 研究组 实施损伤理念支持多模式复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损伤理念简化外科处理 ①病情评估:首先快速、准确对患者病情状态进行评估,根据其创伤的具体位置、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明确其目前的病情状态,并根据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制订相应护理计划[4]。②建立有效呼吸: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保证患者能够正常呼吸。根据患者面部情况,遵医嘱选用面罩或鼻氧管实施氧气吸入。对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完成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③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遵医嘱根据患者创伤程度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预防肺水肿和脑水肿。④快速术前准备:对创伤位置进行有效止血,并积极控制污染,对多处创伤患者应及时备皮、进行药物过敏试验、留置导尿管,完善术前准备,患者病情稳定后可立即手术治疗[5]。

1.2.2.2 损伤理念控制阶段 ①多模式复温管理:a.体温监测。在患者入院10 min内测量体温并记录,对体温<35 ℃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持续监测并记录,直至体温水平恢复正常后,每隔2 h复测1次。b.体外复温。取用温水袋,保持温度适宜,放置在患者腋窝、腹股沟、颈静脉等位置;取用电热毯,调节适宜温度对暴露皮肤覆盖保暖;还可以将低体温患者置于38~40 ℃恒温床上,每5~10 min评估和记录1次体温,维持体温水平稳定。c.循环升温。输入药物、血液制品均可利用恒温器加温至37 ℃;若实施急诊手术,术中灌洗液温度应保持在40~42 ℃;氧气吸入时,可利用湿热氧气装置,保持温度在40~45 ℃[6]。②纠正酸中毒:遵医嘱实施动脉血气指标的分析和记录,根据检测结果评估患者是否出现酸中毒,若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采用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并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5%。③维持凝血功能:定时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记录各阶段水平变化,若指标发生异常改变,应遵医嘱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维持凝血指标正常水平。

1.2.2.3 损伤理念手术阶段 ①心理疏导:急救和复苏后,应强化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其关心和鼓励,可引导其主动讲述内心恐惧和焦虑,从而实施针对性讲解和疏导,强化其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7]。②预防并发症发生:急诊手术后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和排痰,并定时进行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定期夹闭导尿管,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嘱患者多饮水,强化膀胱冲洗和会阴护理,避免发生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入院时、入院后12 h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包括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包括部分凝血活化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及损伤控制情况(包括寒战、心律失常、感染、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入院12 h后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时、入院12 h后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2.2 两组入院时、入院12 h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时、入院12 h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3 两组损伤控制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损伤控制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体温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正常机体状态下丘脑能够根据外在环境变化调节体温,但若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在出血及缺氧的状态下,下丘脑反馈信息会认为降低体温水平能够帮助机体应对创伤产生的不良刺激,这就导致下丘脑调节体温阈值下降,抑制机体正常产热运动,从而使基础体温水平降低。加上创伤导致的体温被动下降,使能量产生不足,进一步降低了体温水平[8]。急诊创伤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损伤后生理、病理改变较复杂,若在急救中出现低体温,会增加患者救治难度,引发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失血性休克等,增加急诊创伤死亡率。以往传统护理仅针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基础护理操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次研究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应用了损伤理念支持多模式复温管理。

损伤控制理念的重要目标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其针对患者早期急救的重点是优先、快速对患者病情状态进行评估,对严重致命伤优先处理,对机体损伤状态进行积极预防和控制,在维持患者病情稳定状态的同时,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多模式复温管理将多种保温措施相结合,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有效减少了低体温,避免了病情加重。损伤理念支持多模式复温管理,结合损伤控制理念及复温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还能够维持患者正常体温水平,提高护理效果,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唐晶晶等[9]研究指出,创伤患者体温与其血压、呼吸及心率等指标一样重要,及时、尽早实施干预,可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入院12 h后,研究组各生理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1)。分析原因:患者入院后10 min内即测量体温,为护理人员实施预防控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在发现患者低体温后实施体外复温、循环复温等措施,在短时间内改善其低体温状况,减少低体温对病情状态的影响,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和器官氧代谢,维持生理指标稳定[10]。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12 h后,研究组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1);与周守志等[11]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通过损伤理念控制阶段对患者实施复温管理、纠正酸中毒及维持凝血指标等,促进机体有效排除氢离子;而针对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遵医嘱实施相应治疗和处理,维持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稳定[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桑燕等[13]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实施损伤理念多模式镇痛复温,有效控制病情稳定状态,减少治疗中低体温,避免机体在创伤和低体温联合作用下出现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休克,维持病情稳定状态下及时手术治疗,在减少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的同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4]。

综上所述,在急诊创伤患者中应用损伤理念支持多模式复温管理,能有效控制损伤程度,预防并控制低体温,保证救治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预后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医嘱入院体温
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用药医嘱调查与分析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遵循医嘱
遵医嘱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法前总统希拉克肺部感染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