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立时代潮头 用“活”用好档案资源

2022-11-01赣南日报社陈起锋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7期
关键词:编研档案资料档案管理

文/赣南日报社 陈起锋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进入5G时代,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难以满足日益紧迫的档案利用需求,如何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的东风将馆藏档案用好用“活”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新时期档案工作者面临的考验。

一、“活”用档案资源,“活”在哪

“活”的意义在于让档案资源如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全过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释放出强大生机活力,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全流程创新,让馆藏的档案资源主动适应时代需求,走下冰冷的“架子”“柜子”,更多地“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走向未来”,多沾沾烟火气息,多讲述人情温暖,续写时代价值,“活”出档案该有的模样。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贴近群众,开放利用。档案工作普遍存在重管轻用、利用不足的现象,丰富的馆藏档案往往被束之高阁,难于充分发挥其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新修订的《档案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档案开放年限较之前缩短了五年,减少了档案的封闭期,进一步扩大了开放主体,拓宽了开放渠道和方式,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利用需求。

(二)融入生活,方便检索。建设智能型档案管理综合运用系统,融合智能收集、智能著录、智能检索、智能编研为一体,兼容文档、图片、影音、H5等各种资料格式,实现图文识别、人脸图像检测识别、自然语境理解、视频内容解析等全方位多层次应用,尽量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以高效率调取档案赢得群众信赖,以优质的服务获得查档用档人员的肯定。

(三)走向未来,重现价值。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用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去看待档案管理工作,立足档案资源的文化属性,深挖“利用”潜力,突出服务功能,实现档案资源价值“再提升”“大升华”。首先,各档案馆应结合馆藏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深挖档案资料文化价值,通过通俗性、趣味性语言,集文、图、声、像于一体,创作出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群体阅读习惯的差异性编研成果。其次,各档案馆应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在档案文创产品上的应用与转化,探讨档案科技创新的路径,用商业手段将档案资料固化为形象、生动的文创产品,深入阐释档案文化深层内涵,在提升档案的社会认可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产品的趣味性、实用性,扩大档案资料的传播范围。最后,各档案馆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配角”,用丰富的档案资源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传承典型经验做法,更好地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最大程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活”用档案资源,短板在哪

(一)管理方式死板。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执行上级文件要求,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偏弱;工作重点多倾向于存档、管档、用档,创造性地开发具有品牌价值的档案文化精品的意识不强;置身馆内日常管理较多,参与档案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深入基层宣传档案工作偏少。

(二)开放程度不够。不愿意主动走出去深入了解公众档案需求信息,难于迅速而灵敏地为各行业提供“适销对路”的档案服务。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档案面对浩瀚的档案资料用不到,需要用时漫无目的地找却找不到,档案的价值难于充分体现,档案资料“活”而不“活”。新技术运用偏少。难以适应生活服务移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趋势,对新媒体等新鲜事物理解存在偏颇,把不准、抓不住、不会用,缺乏新媒体的档案管理服务人才。不善于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程序等新技术宣传档案管理工作成果。纸质档案难于转换成图片、短视频、H5等适合移动终端传播的形式符号;档案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编研等环节还存在技术性梗阻;跨馆互查互证、数据共享联通还存在痛点、堵点;档案电子化安全性、完整性、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缺乏队伍活力。受制于体制机制障碍,人员编制数难以满足日常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多偏重于档案管理类、计算机类,无论是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文科专业人才还是工程学、物理学等理科专业人才都相对缺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全面;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大,走出去学习先进、学习典型偏少。

三、“活”用档案资源,方向在哪

(一)牵住科学管理的“牛鼻子”。转变思想观念,发扬主动精神,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四好”“两服务”要求,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以优异的工作成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完善奖励激励机制,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拓宽管理人员工资增长和职务晋升渠道,充分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营造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打破区域、行业壁垒,深化跨区域、跨行业的档案馆学习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分享经验做法,串联信息数据,实现跨区域、跨行业查档、阅档、用档。“破圈”介入商业市场,加速产品商业化步伐,深化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市场,盘活用好馆藏档案资源价值,满足公众对档案创意类产品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跨界实现馆藏档案价值再造、形象再现,在新“赛道”上磨剑砺锋、淬火锻钢,闯出一片档案资源产业化的“蓝海”,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下好人才工作先手棋。实施“走出去,请进来”+“青蓝结对”的人才培育机制,采取全员培训、经验分享等多种人才培养措施,定期定点开展内部培训。组织内部有经验的职工开课分享工作感想、外出学习经验,畅谈心得体会,畅谈实践领悟,碰触思想火花。适时聘请业界知名教授、专家传授学术观点,跨学科、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提升从业人员能力素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服务一流,既懂档案日常管理又能出丰硕编研成果、开发创类产品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三)打好技术赋能组合拳。立足万物互联的时代大背景,把握移动端交互发展趋势,重点做好档案资料创意表达和可视化呈现,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档案资料背后的故事展现出来、价值提炼出来,制作成易于传播的新媒体形式,让档案资源开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打动和感染更多人。打好“数字技术”与“档案编研的组合拳”,利用技术渠道,打破信息鸿沟,搭建起档案馆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档案资源的快熟查阅、便捷利用。依托海量的档案大数据资源库,深挖细琢,科技赋能,走智能化、数字化编研道路,实现编研方式全新蝶变。借力电商平台,寻求与旧书类电商合作,让档案资源借助电商力量流通起来。嵌入区块链技术,推出“区块链+档案”应用试点,利用区块链技术特有的认证机制和共识机制,建设档案追溯系统,确保链上的档案数据不被篡改、不被伪造,提高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完整性,实现来源可查、利用可控、责任可究。利用区块链中心化、分布式优势,打破空间屏障,赋能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档案资料网上可控流通。

(四)谱写服务经济新篇章。发挥档案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的价值,发挥档案工作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以翔实的原始资料真实记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中心工作,为决策提供有价值、有分量的参考借鉴。探索建立应对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相关档案利用调度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强化统筹协调,实现特殊时期档案资料的快速调取、当即使用。探索建立档案管理工作联合体,聚合馆藏档案资料,实现信息化归总。开通民生档案互查互证服务,实现异地查询便民服务,有效解决群众查阅“两头跑”的问题,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聚集档案资源“文化+”动能,激活档案资源传承的各类文化信息,让公众在存档、用档和使用档案类文化产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档案文化熏陶,参与文化再建,达成心灵深处的领悟与共鸣。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开发红色教育课程读本、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回顾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档案“活”在于“用”上,“用”的关键又在于“人”。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牢记“四好”“两服务”要求,立足新修订的《档案法》实施大背景,以无畏的担当精神,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提档增效,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档案智慧”和“档案力量”,真正让“沉睡”的档案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编研档案资料档案管理
展览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探讨
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探析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地质档案资料修复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档案管理现代化中档案管理原理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