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经验
——以《觉醒年代》为例

2022-11-01雷丑霞

今古文创 2022年32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影视剧题材

◎雷丑霞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00)

中国革命历史是一部建党史、建军史、建国史,是充满硝烟武装斗争的历史,也是奋力拼搏奠基立业的历史,更是开辟未来复兴中华的历史。中国的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迅速,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总结过去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我们重温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奋力拼搏的精神,有助于未来继续创作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优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一批兼具口碑和热度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涌出,如《觉醒年代》《长津湖》《革命者》等,这些影视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历史,塑造了我国先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信念、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发挥了文艺作品宣传主流价值观、鼓舞人心、丰富精神的重要功能,为凝聚民族共识,塑造国家记忆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以《觉醒年代》为例,深入分析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优秀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步入新时代,国产影视剧正进入减量提质的关键期,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一环,需要做到思想内涵深刻、艺术质量精湛、弘扬革命精神,努力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这是一部优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

影视剧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力量,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不仅仅能娱乐感官、丰富生活,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传播历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共识,塑造国家认同的作用。作为传播历史知识的新兴力量,历史题材影视剧与史书有着本质的区别。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者应该认识到影视史学与过往书写史学的异同,正确认识编纂史书与传播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大众化、影视化的区别。书写史学奉行客观主义,认为历史的书写应该刨除作者的主观意识,要“消灭自我”,按照历史事实如实直书。然而影视史学是在史实基础上,通过虚构和想象,对人物典型化,对事件提炼化,将历史场景中的人、事、物进行艺术加工,以再现历史。

首先,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应立足历史真实,探索历史真相,传播真实历史知识。戏说不是胡说,只有基于尊重历史的客观前提,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才能在造就鲜活人物形象和创制丰盈动人故事情节的同时,寻求艺术真实性。真实的影像同叙事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若需切实地复刻百年前的历史风貌,就要通过大量细节,例如北大红楼的还原,《觉醒年代》剧组特意去了北大红楼,用尺子量尺寸、拍照片做的复原;剧中的报纸也都是请新闻单位照着当时的报纸内容和尺寸复刻的。《觉醒年代》对于《新青年》杂志社四合院的塑造用了大量生活细节,赋予了其书卷气和生活气息,运用大量富有生活质感的羊羔、鸡、鸭、鹅等小动物,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氛围。

其次,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时,理应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简而言之,需在反映历史实际的同时,对历史事实展开二次加工创作,使之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但却不能跳脱出历史背景,要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文中也提到历史剧在进行艺术虚构时,应做到“假人假事应当符合当时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真人真事也应当符合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我们说《觉醒年代》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不是说每件事和每个人都与客观的历史完全符合,而是人物要符合历史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传达的社会情景要真实合理。剧中对陈先生父子亲情,编辑部同人友情,钊兰、秀曼革命爱情的刻画都非常出彩。对主要领导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得都很到位,陈独秀对儿子的无措与疼爱、对同人的热情和欣赏、对敌人的轻蔑和抗争;李大钊在生活中的谦和而稳重,在革命中的无私无畏和大义凛然,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刻画。这部剧将革命先烈们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深刻刻画,这也成了这部剧的灵魂与底色。

二、艺术想象,守正创新

在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为何这种宣传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的影视剧能受到观众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历史能够唤起观众对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作品有着突出的艺术想象与审美价值。在现代媒体技术驱动下,影视史学可以兼容历史学、艺术学与影视传播学的学科优势,让沉睡在文字文本中的历史“活起来”,将凝重的历史变得灵动起来。《觉醒年代》中毛主席独特出场的那两分钟,完美地将他抗争的一生浓缩起来,体现出了非凡的史诗质感,反映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革命走向。一场大雨瓢泼而下,倾注在中华大地上,街上的劳苦大众摩肩接踵,社会百态尽显。泥泞的道路上,有乞丐衣衫破烂难以蔽体,蚕食碗中一丁点食物,有穷人为了生活在街上卖孩子,也有富人家的孩子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车里悠闲地吃着手中的三明治。有牵着老黄牛蹒跚而过的农民,也有声势浩大的军阀队伍呼啸穿过。这些镜头将当时中国民不聊生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割裂性。就在这样情景下,毛主席一脚踏在地面的积水上,就像平地一道惊雷,仿佛宣告着一切的穷苦、不公、压迫、屈辱都将被他打破。他在暴雨中逆行而上,暗示着他将选择站在风雨的对立面,肩扛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在逆风中前进,并甘愿承受着与之伴随着的沉重代价。

怀特提出:“任何的历史作品都不能完全重现历史情景,不管是用文字撰写历史,还是用影视还原历史,都必须经过浓缩、移位、象征、修饰的过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作用不只是承载和传播历史,还要利用影视艺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点,构建完整的、具有延展性的荧幕形象,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让影视作品具有多方式多角度的表现力。优秀的镜头语言不仅能够使影片故事情节更加连续与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还能达到丰富画面层次,激发观众审美意趣,体现影片思想性和宗旨性的作用。精湛的镜头语言、丰富的隐喻也是《觉醒年代》获得成功的关键,剧中一些空镜头,起到了旁白的作用,蕴含深意。陈独秀、胡适和蔡元培在去《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路上充满泥泞,泥泞之地是在暗示新中国的前路充满了坎坷,先烈的革命之路也充满了艰辛。陈独秀和胡适在一旁铺路,暗示了先进的知识分子为祖国谋出路,为民族谋复兴的过程。虽然前路多有泥泞,先辈们会一边摸索一边前行,为后辈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剧中还多次对车辙进行了大量的渲染,这背后也是一个隐喻:自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以来,我们就一直沿用这个规矩并且没有改变和发展,但是同时期的西方已经进入了蒸汽时代,制度先进,武器先进,我们如何用落后的制度和军事去面对西方在工业时代造出的先进武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觉醒。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想要突破以往重大革命题材影视剧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多元化探寻影视艺术表达的途径。《觉醒年代》中大量运用了版画作品,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历史真实。版画可以说是一部影视剧的大纲,是前后一段剧情的概括,起到了暗示、象征、寓意和总结的作用。版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反映人民思想正在觉醒、精神正在勃发的状态,与《觉醒年代》在艺术风格上达到了一致性,这种风格具有战斗性和感召力,体现了影视叙事维度当中的多元性。

三、以人带史,以人带事

影视史学以影视方式传达历史,是一种出现于后文字时代的历史形态。影视史学的思维模式,阐述方式,对历史和历史事实的认知与解释都与传统的书写史学有不同之处。书写史学通常在宏观视野上,通过分析国家制度、文化习俗、军事力量等方面,教科书式地告诉读者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而影视史学则在微观层面,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联系起来,通过诉说个体的成长、选择、奋斗、牺牲,来表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追求与斗争,由个体映照宏大的革命历史。《觉醒年代》将一群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过程描写得很细致,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作为新文化的领袖提出“二十年不谈政治”,致力于解放民众思想。然而时局动荡,当巴黎和会提出丧权辱国的条约时,陈独秀才发现不谈政治不行。在当时软弱的国民政府领导下,谈解放思想完全是空谈,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支持,这种解放思想毫无意义,于是才有“南陈北李”宣誓建党。

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人物推动情节、通过人物传达革命信仰与革命精神,是近些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关键创作经验。英雄烈士写在历史书上,只是扁平化的名字,而通过影视化塑造人物、还原人物浓烈的情感状态和坚韧的精神世界,却会呈现出有血有肉鲜活的革命先烈形象;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观众可以走入历史中,深入感知革命先烈鲜活立体的生命,因此才有了感同身受的震撼力。国内政局混乱,人民苦不堪言,先贤们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安逸美好的人生,走上了一条披荆斩棘,生死难料的路,才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郭兴刚一夜白头、陈独秀为苍生而跪、《狂人日记》出世,《觉醒年代》对于人物的刻画,给予广大观众猛烈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冲击,令人沉浸在感动之余,无形中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出了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强意志。

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影视史学作为一种公共史学,已经成为大众了解历史、传播历史知识最有力最广泛的途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已经成了社会大众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认识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精神主要途径之一。张广智曾言: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能让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从而无所畏惧地迎接来自现实的挑战,并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这是历史学的永恒课题。因此,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应做到集政治性、思想性、宗旨性于一体。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其重要性意味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者应该要牢记时代使命,肩负起社会责任,以严谨的创作态度,优秀的审美表现力,创作振奋人心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

党的产生是为什么?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觉醒年代》要回答的问题。一百年前的中国,主权沦陷,民不聊生。共和破产后,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改造旧社会成了当时中国的迫切需求。五四运动前后,无政府共产主义、互助论、合作主义、新村主义等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在试验过互助论和空想社会主义之后,才发现政治改良绝无希望。国难当前,仲甫先生带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大钊先生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为中国注入一股清流,由此揭开探索的序幕。《觉醒年代》展现了在黑暗混沌的年代,为了同胞们不再过屈辱的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先行者们是如何披肝沥胆、上下求索、以身开道,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跨越,选择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比较、甄别、讨论、辩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展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被共产党人选择,以及共产党人是如何艰难地传播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身负使命,为国为民,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毕生的追求。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无一例外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这些影视剧反过来又成了当代大众重新想象历史的新方式。过去我们的思政教育和党史教育缺乏生动性,难以激起青少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革命历史影视剧能生动地诠释和宣传革命历史,青少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旋律文化的熏陶。《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淡化了权力斗争,将目光聚焦在如何救国图存上,用大量篇幅讲述了陈乔年、陈延年、毛泽东、邓中夏等年轻人成为“新青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的青春活力和家国情怀。他们作为“新青年”,生活独立、精神独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艰苦奋斗、奉献自我、视死如归。这种爱国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生活在“烈士造就的美好时代”的新一代青年的内心。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通过宣传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带动青少年学习党史,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这是民族重新觉醒,文化逐渐自信的过程,也是打造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五、结语

综上,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不仅是大众回望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先烈的窗口,更是凝聚民族意识、塑造国家认同的引擎。中国革命历史影视剧作为传播历史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要讲好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人”,还要分析好作为历史记忆的“事”,更要深入阐述历史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充分发挥革命历史的当代价值。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时理应密切联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实现以人带史、以人带事,能让观众在回望历史时,感知革命精神。《觉醒年代》以人物为核心,在丰富史料的支持下,发挥艺术想象,生动呈现了中国革命史上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还原了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突出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家国情怀,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领导者,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对观众凝聚民族共识、加强国家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影视剧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