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质革命文物的损害因素及保护方法初探

2022-11-01王晓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酸化字迹纸张

王晓农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北京 1000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历史不能被遗忘,历史也不容被篡改,革命文物蕴含重大的历史意义,保护好作为历史见证物的革命文物,是当代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同时,保护好革命文物也是为子孙后代保留革命先辈无畏革命精神的印记,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年人的爱国情怀。在各种类型的革命文物中,带有文字、图像的文物更能直观地反映历史信息,具有更加重大的文献和史料价值。此类文物多以纸张为载体,而纸张和书写材料具有脆弱、易损的特点,所以要了解纸质革命文物的损害因素并探索保护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纸质革命文物。

1 纸质革命文物的损害因素

1.1 常见损害因素

纸张是承载革命文物信息内容的主体,纸张不存,文物信息则无法保留,纸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纸张具有脆弱、易损的特性,所以要了解造成纸质文物损害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从而保证纸质文物的安全。

1.1.1 撕裂、缺损

撕裂、缺损是较常见的一类损害,拿取、翻阅、使用不当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文物撕裂。小的撕裂如果不及时进行修复,往往会使撕裂变长、加重,甚至导致缺损。酸化和动物损害等原因也会造成纸张的撕裂和缺损。

1.1.2 动物损害

纸质文物的动物损害主要包括虫蛀和鼠噬。虫蛀主要造成纸张内部出现孔洞,鼠噬会造成书籍、纸张边缘缺失。此外,昆虫和老鼠的排泄物会造成纸张的污染。根据陈福蓉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期刊的调查,虫蛀主要发生在手工纸文物上,近半手工纸刊物虫蛀较严重,而机制纸几乎无虫蛀现象。由此可见,动物损害尤其是虫蛀的主要对象为手工纸。

1.1.3 发霉

纸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不适宜或者保存方法不当,都会造成纸质文物发霉。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纸类保存环境的温度为2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50%~60%,同时规定“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日较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范围,相对湿度日波动值不应高于5%”。目前一些革命纸质文物保存环境不佳,保存环境阴暗、潮湿,或者文物被密封保存,这些都可能造成纸质文物的发霉。

1.1.4 粘连

粘连一般由受潮、发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对于纸张粘连,如果揭开方法、手法不当,会导致纸质文物内容的互相粘连,影响信息识别。严重的粘连会形成“书砖”“纸砖”,这种情况揭开难度极大。以著名的《赵城金藏》为例,修复400余卷《赵城金藏》共花费16年时间,可见难度之大。因此,要控制温湿度,避免纸质文物发生发霉、粘连的现象。

1.1.5 折痕、断裂

由于库存面积不足等原因,地图、信件、契约等纸质类革命文物经常被折叠后装入信封、档案袋内堆叠保存存放。经过长期折叠、挤压后,纸张上会出现折痕,严重的会导致断裂。特别是机制纸酸化导致机械强度下降后,更容易产生折痕和断裂。

1.1.6 装帧损坏

革命时期会使用金属订书钉、大头钉对期刊资料和信件等进行装帧固定。金属钉保存不当会出现锈蚀,严重锈蚀的订书钉会失去金属强度,发生断裂,失去固定作用。此外铁锈还会腐蚀纸张,造成纸张破损。

西方装帧形式纸质文物由于装帧形式特点及使用不当,会产生书籍变形、书脊断裂开胶、书版脱落、缝书线断裂、书页散落等现象。

造成纸质文物损害的原因较多,除上述原因外,水灾、火灾、人为破坏等也会造成纸质文物的损害,所以要全面加强预防,合理保存保护,防止纸质文物损害的发生。

1.2 机制纸革命文物的损害因素

中国传统的手工纸张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被誉为“纸寿千年”,保存良好的明清纸张历经百年仍触手如新。不过到了19世纪,洋纸(即机器纸)开始进入中国,机器纸因物美价廉的特性,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曾达“凡开设报馆,与办学校,以及如广告事业等,无不需用进口之纸”的局面。

虽然进口纸张在价格和使用上具有优点,但是由于纸张内含有大量木质素,随着时间发展会出现老化,产生泛黄、脆化等现象,严重的甚至会触之掉渣。如果不及时抢救,会对文物的长期保存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文物的彻底损毁。

目前机制纸文物的保存状态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对馆藏1910—1949年图书、期刊的抽样调查,中文图书的严重酸化(pH<5.0)率达92%,中文期刊的严重酸化率为85%,中文报纸的严重酸化率为88%,部分图书、报纸pH值甚至低于或等于4.2,达到非常严重的酸化程度,大部分图书期刊还出现严重变色、严重破损老化的现象。陈福蓉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期刊进行检测,机制纸的平均pH值达4.0,并且100%出现变色现象。根据报道,2011年山东某档案馆数据显示,该馆革命历史档案中纸张酸化的数量占比高达90.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研究发现,纸张普遍出现酸化现象,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纸荒,不得不使用手工纸,纸张酸化程度则明显低于其他时期。这些调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机制纸文物已经出现酸化问题,且酸化现象普遍,因此机制纸文物亟待进行脱酸保护。

1.3 纸质革命文物字迹损害因素

书写材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纸质文物风险的另外一个原因,纸质文物保存或者修复方法不当都可能造成字迹的洇化、模糊甚至消失,这将对纸质文物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字迹类型的耐久性和敏感性不同,需要针对字迹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常见书写材料包括钢笔字迹、圆珠笔字迹、红色印台油字迹、铅笔字迹、墨水字迹和印刷字迹等。

1.3.1 钢笔字迹

钢笔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被逐步应用。大量革命时期文献是使用钢笔书写的。例如,《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协议》及相关的记录、协议就是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苏静使用钢笔书写的,这只钢笔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钢笔的应用广泛,钢笔水类型丰富,部分钢笔字迹(如纯蓝、纯红墨水字迹等)遇水会出现洇化甚至字迹消失的现象。当纸质革命文物保管不善,如遇到水淹,或者修复处理不当,都可能出现字迹洇化、消失的现象。

蓝黑墨水的主要成分中包含鞣酸、没食子酸、硫酸等多种酸性物质,因此蓝黑墨水的pH值一般为1.6~1.8,会对纸张造成腐蚀,对纸张和字迹的耐久性造成影响。

碳素墨水所含主要成分是炭黑,其理化性质都十分稳定,耐久性强。

对钢笔字迹的纸质文物进行保护,特别是对文物进行修复前,要辨别墨水类型,避免造成字迹洇化、消失,同时也要对含有鞣酸铁的墨水造成的腐蚀进行修复。

1.3.2 圆珠笔字迹

圆珠笔字迹对水的敏感性不一,部分圆珠笔字迹遇水会出现扩散、变浅等现象,部分字迹遇水无明显变化。在对有圆珠笔字迹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前,应该对字迹进行敏感性测试,避免对字迹造成影响。温度也是影响圆珠笔字迹稳定性的因素,郭莉珠通过实验证实“圆珠笔在35摄氏度时比18~24摄氏度扩散严重”。

1.3.3 红色印台油字迹

红色印台油的成分是有机染料,易溶于水,稳定性和耐久性差,遇水后会严重扩散,造成字迹模糊、变浅,严重的会导致字迹几乎消失,无法辨认。

1.3.4 铅笔字迹

铅笔字迹是黏附在纸张表面的,具有良好耐水性,但耐磨性较差,因此摩擦会导致字迹变浅消失,同时长时间浸泡也会导致书写材料物质脱落,从而使字迹变浅。此外,郭莉珠的研究还发现“温度、湿度和霉菌在短期内对其影响不大,但随时间的延长,字迹的色差越来越大”。这说明霉菌对铅笔字迹有一定的降解作用或覆盖作用。

1.3.5 墨汁和印刷字迹

墨汁和印刷字迹为耐久字迹,字迹主要成分为炭黑,稳定性一般较高,但油墨的质量会影响印刷字迹的耐久性。劣质墨迹在遇水或其他作用下后会出现洇染,被称为“跑墨”。陕甘宁边区曾使用锅底灰自制油墨,但是“收集的烟灰很脏甚至混有土块,这样调和出来的油墨不好使用”。类似的自制油墨是否会对字迹的耐久性造成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2 纸质文物保护方法

2.1 纸质文物修复

对于纸质文物修复的流程,目前已经出台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档案修裱技术规范》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对设备、材料、修复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博物馆的修复工作提供了指导规范。

修复前应对文物的保存状况进行调查并评估破损情况,采集文物信息,制定相应保护、修复方案,待修复方案通过专家讨论验收,并经相关领导、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始修复工作。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相似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和最小干预原则,在修复过程中要填写修复记录工作表并做好拍照记录工作。主要的修复步骤包括编号、拆卷、除霉、揭粘、去污脱酸、局部修补加固和整体加固、平整干燥、整理装订等。修复完成后要进行验收和质量评估,同时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拍照存档,待验收通过后方可入库保存。

2.2 机制纸保护——脱酸

酸化是造成纸质革命文物,特别是机制纸革命文物老化、损害的主要原因。为了延长纸质文物,尤其是机制纸的寿命,提高纸质文物使用效率,脱酸是必要的步骤。

目前图书馆和档案行业已经认识到脱酸工作的重要性,“《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强调‘通过开展脱酸工作对图书或档案实行长久保护’的理念”。《档案保护技术手册》和《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选题指南》中都把脱酸作为重要内容。部分图书馆和档案馆开展了纸张酸化调查工作,并且将脱酸作为文献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开展。博物馆行业也应该重视纸张酸化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宁倩整理了主要的脱酸方法,包括水性溶剂脱酸法、有机溶剂脱酸法、气相脱酸法和新型纳米技术脱酸法。

水性溶剂脱酸法的脱酸剂主要有氢氧化钙、碳酸氢镁和碳酸氢钙。水性脱酸法操作简单且价格经济,但脱酸后会使纸张pH值过高,出现纸张强度下降的问题。在各种脱酸剂中,奚三彩研究认为氢氧化钙和重碳酸钙法(双液两步法)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可靠的碱水溶液脱酸方法之一,该方法脱酸后pH值可能超过8。但无论使用何种水性脱酸溶剂,脱酸后都需要对文物进行干燥,比较耗时,因此不适宜大批量纸质文物的脱酸。同时水溶液会造成水溶性字迹、颜料的洇化、褪色,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有机溶液比水溶液更容易干燥,人们对水性溶剂脱酸法改良后产生了有机溶液脱酸法,其中“韦托”法是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该方法使用甲醇镁-甲醇和氟利昂的混合溶液为脱酸剂,利用高压箱进行脱酸。“韦托”法可以进行规模化脱酸处理,被加拿大公共档案馆等机构应用,不过该方法对设备有要求,操作复杂,且氟利昂不利于环保,因此并不是一种理想的脱酸方法。

气相脱酸法是20世纪对纸张脱酸的新探索,不过该方法不论是脱酸剂还是应用效果上都存在缺陷,所以未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新型无水纳米脱酸技术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无水纳米脱酸技术以纳米氧化镁颗粒(MgO)作为有效成分,全氟烷烃类为载体剂,混合而成的混悬液。纳米氧化镁颗粒能够渗入纸张纤维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碱性物质,然后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完成脱酸。与传统技术相比,无水纳米脱酸技术的优点有:

第一,有效性高。脱酸后能使纸张达到中性甚至碱性,并且能够在纸张中储存一定的碱存量,避免出现返酸现象。第二,操作简便。操作方法可以选择喷雾脱酸法或者浸泡脱酸法。喷雾脱酸法可以进行手工喷雾脱酸,对设备要求低,适合小型博物馆或者少量纸质文物的脱酸。浸泡脱酸法无需拆卷,可以进行整卷、批量脱酸,适用于大规模脱酸。脱酸后完全干燥,无需进行后续处理即可入库保存。第三,安全性高。无水纳米脱酸法能保证纸质文物安全、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脱酸后不会出现纸张褶皱、变形、增厚等现象,也不会造成敏感字迹的洇化、褪色和消失。脱酸液对人体无刺激性,不会造成人体中毒。同时由于无水纳米脱酸液不含氟利昂,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产生燃烧、爆炸、腐蚀等安全隐患。

2.3 字迹保护

2.3.1 修复过程中的字迹保护

对于修复工作中的字迹保护,《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中规定:“修复中拟用的所有溶剂在使用前均应进行字迹的溶解性测试。”如字迹遇水扩散,需托裱的纸质文物则应按照《档案修裱技术规范》中的规定使用干托法。干托法分为飞托法和腹托法。这两种方法均将糨糊刷在托纸上,避免糨糊直接接触文物原件,以免因过湿造成对字迹的损害。虽然干托法能够尽量避免造成字迹的洇化,但仍有可能造成字迹的扩散,所以在修复前应做好修复预案,尽可能撤潮以避免洇化的发生。如无法避免洇化,则应该寻找其他修复保护方法,避免使用托裱法。

2.3.2 字迹加固

使用字迹加固剂可以避免修复过程中字迹遇水造成对字迹的损害。雷昌玲总结了常用的字迹加固剂,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氟树脂、乙基纤维素和壳聚糖。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氟树脂和乙基纤维素这三种高分子材料与字迹、纸张纤维亲和性较差,遇水仍会发生洇化和扩散现象。此外由于高分子材料在纸张表面成膜,影响浆糊的黏结,从而影响修裱效果。

李玉虎等人发明的字迹保护剂,使用天然高分子壳聚糖,能够有效地保护字迹,避免洇化。他的多项研究已经解决了褪色蓝墨水字迹和扩散、褪色圆珠笔、复写纸字迹的恢复问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不过使用保护剂前需要进行培训,同时针对不同字迹需要使用不同的保护剂,如果使用不当,则不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因此要谨慎使用。

本文介绍了纸质文物的常见损害,以及造成机制纸和字迹损害的因素,阐述了纸质革命文物保存和保护中面临的风险,并梳理了目前纸质文物保护的方法,希望可以为今后开展纸质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①新华社.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EB/OL].(2021-03-30)[2022-02-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631067803274039&wfr=s pider&for=pc.

②⑥陈福蓉.抗战时期大后方期刊纸种特点及保护策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2):84-87.

③华东建筑设计院.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S].1991.

④韩海蛟.产品层次与技术演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⑤林明,张珊珊.民国时期文献修复技术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5(12):110-115.

⑦冯朝晖.红色档案文献保护刻不容缓 开发利用正当其时[N].中国文物报,2021-06-24(002).

⑧何晓晶,孙星光.纸质档案脱酸技术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档案,2020(6):68-70.

⑨⑩⑬郭莉珠,张美芳,韩秀琴,等.霉菌对传统档案字迹的影响[J].档案学通讯,2002(6):58-61.

⑪康小怀,赵耀宏.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造纸业[J].中共党史研究,2017(7):108-115.

⑫⑯国家档案局.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S].2018.

⑭宁倩.纸质文献去酸剂及去酸方法研究现状[J].中华纸业,2021(10):32-36.

⑮奚三彩.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85-94.

⑰雷昌玲,黄贵秋.染料字迹扩散的成因及修复办法[J].兰台世界,2019(2):60-62.

猜你喜欢

酸化字迹纸张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海洋酸化有什么危害?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月 儿
纸张黑白变
海水酸化,水母独霸
撕纸张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