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社会参与视域下皖南县域文物保护利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以宣城市绩溪县为中心的考察

2022-11-01李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绩溪古民居文物保护

李松

(广德市文物管理所,安徽 广德 242200)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人文历史资源丰厚,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78处,其中国保5处、省保29处、市保7处、县保46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文化文物部门的努力下,各级文保单位保护水平大幅提高,馆藏文物数量显著增长。同时,受地处皖南山区和仅有18万人口等因素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和财政收入与长三角周边城市差距较大,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修缮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散处城乡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桥梁、古墓葬点多面广,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和财政支持的保护利用难以为继。

1 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历史渊源

徽州“居万山环绕中”,绩溪自古号为岩邑。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其极少受到兵燹冲击,成为中原士族南迁避难的世外桃源,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未曾中断,根植于社会基层的崇文重教、珍视文化遗产的氛围绵延不绝。所谓“奉先有千年之墓,会祭有万丁之祠,宗祏有百世之谱”,层累地造成璀璨的徽州文化,奠定绩溪文物大县的社会基础。

作为典型的宗族社会,徽州每逢年节庆典都会张挂祖容、组织祠祭,借以增进认同感和凝聚力。在宗族观念的深刻影响下,徽州社会和徽州人普遍热心宗族公共事务,对固有文化和先人遗物抱持一种特有的温情与敬意。凡遇编撰宗谱,维修祖墓祖屋、祠堂义塾,兴建路桥亭渠等事,往往由宗族召集会议,士绅富户出钱捐资,乡民出力助工,依靠集体协作完成。如宋宝祐年间乡绅胡旦捐金用工砌成逍遥岩蹬道,经元大德间北村程氏、明成化间汪以茂等历代修葺,当地还自发成立“祝三路会”接力守护,成就今日的徽杭古道绩溪段。又如,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在返乡期间主持捐资扩建龙川胡氏宗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龙川胡氏宗族再次启动宗祠重修和宗谱编撰,主动在当时颇具影响的《申报》上刊发告示,动员寄居沪上的胡姓族人参与。

近代以来,胡良祥、胡商岩、胡锺吾祖孙三代,一面募资倡修借磡岭、竹岭、绩岭、逍遥岭等山道及桥、碣、坝、碓、寺庙、路亭等百余处,一面搜罗《定武兰亭序》等孤本古拓及唐宋元明古籍善本、碑帖字画。曾任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的胡翼谋对古物鉴定见解独到,收藏古籍古物甚多,其中《董解元西厢记》为海内孤本。即如不遗余力倡导新文化的胡适也留心搜集胡秉虔、胡培系、程秉钊等乡贤遗著,热衷收藏绩溪古志,谋划通过亚东图书馆出版,还通过江冬秀、柯莘麓捐资维修杨桃岭古道。20世纪50年代,程宗鲁将毕生珍藏捐献给安徽博物院前身的皖南人民文物馆。余庭光致力抢救徽州文书,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第一功臣。可以说,徽州社会和徽州人朴素地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物保护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了那个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参与者。

2 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现实考察

一是文物藏品与文物保护资金的社会捐赠。改革开放以来,在地方政府大力倡导下,捐献文物及捐资投入文物保护的行为日益增多。葛剑寒之子葛循涛捐赠包括吴昌硕、黄宾虹等名家画作在内的138幅书画精品,胡近仁之孙胡丛捐赠44封胡适亲笔书信,其中许多被评为一、二、三级珍贵文物。20世纪90年代,绩溪籍港澳台胞返乡寻根,胡适族人胡祖亮从台湾带回并捐赠一批胡适夫妇遗物。旅台同乡捐资7600美元协助修葺胡适故居。台北绩溪同乡会胡仲华捐资重建岩口亭、江南第一桥。旅美旅港人士曹浣、曹诚渊捐资50余万元修复绩溪文庙门楼、泮池、泮桥和棂星门。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投入近亿元新建综合性博物馆,极大激发社会人士文物捐赠的热情。民间收藏家自发将多年收购的数百件藏品捐给绩溪博物馆,亚东图书馆后裔汪无奇捐献51册亚东版图书,美学泰斗郭因捐赠精心创作的100幅书画和50幅友人贺寿作品,支持家乡文化事业。2021年,老战士汪海洲捐赠解放战争一等功臣奖状,丰富革命斗争史专题馆藏。

二是文旅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市场参与。近年来,绩溪积极引导省内外文旅企业广泛参与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文保单位安防消防工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展陈设计施工、文物复制和文创产品研发,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专业优势。支持当地具有文物保护和古建筑承包等专业资质的文旅企业走出去,参与周边地区文物保护工程。在以文物和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为依托的景区运营方面,采用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转移),与航佳集团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所属安徽航佳龙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运营龙川景区。引入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出资控股,联合县旅投公司组建徽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用“资本+资源”的市场经济手段和规范化的企业运营,改善景区不可移动文物周边环境。引导民间资本注入长期空置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打造紫园、孔灵浧园、太极湖村、胡宗宪尚书府,带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为文物和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提供物质支持和内在动力。

三是引导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规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绩溪民间收藏逐步走热,涌现出程秉和、许家德等一批民间收藏家。为推进民间收藏规范化发展,他们组织成立收藏家协会,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在文物部门指导下,设置民间收藏定期交易市场,便利民间收藏依法流通。与文物部门合作开展民间收藏海选,邀请鉴定专家与收藏爱好者面对面交流。其中,囊括李鸿章、张之洞、梁启超等名人手书的《中国近现代名人书札》荣膺“绩溪民间国宝”。当地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社会资金、民间收藏创办民办博物馆。例如,宅坦村博物馆现有藏品2300余件/套,珍贵文物24件/套,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许氏博物馆突出民俗民生和雅俗共赏,囊括书画三雕、楹联匾额、文房古玩等1260余件/套;胡兴堂集团利用老丝厂旧址建成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餐饮美食于一体的徽菜(徽厨)博物馆;旅外企业家投资的徽州酒文化博物馆正加快建设,将通过文物展陈、情境再现等形式呈现徽酒文化发展历程。

There is a door knocking method and a fanning method in EUS-FNA. The door knocking method is a nice procedure that is useful in obtaining a specimen from a mass, especially one with fi brotic tissue, and, as for the fanning method, the utility is proved by RCT[16].

四是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的公益参与。当地着力培育以文物保护为宗旨的社会组织,支持徽文化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胡适研究会、胡稼民教育思想研究会、越国世家文化研究会等参与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博物馆专题展陈策划。将文物保护和志愿服务相结合,从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服务保障入手,打造以文物业务骨干、博物馆讲解员为主体,涵盖乡镇文化站人员、村(社区)文物爱好者及学生、教师、公务员等群体的文博使者志愿者服务队。除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外,服务队还在博物馆设置志愿服务台,解答文物保护政策法规的咨询和疑问,提供免费文物鉴定预约登记,参与参观引导、展陈讲解、游客咨询和社会教育。2019年李夏先进事迹专题展开放以来,服务队共承担义务讲解600余场次。同时,组织志愿服务小分队赴城乡开展文物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页,宣传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参与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现状调查。

五是基层文保员和专家学者等的深度参与。2017年以来,绩溪结合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岗位,招募11名熟悉地方历史古迹、热心文物事业、具备一定文保知识和能力的基层文保员,协助承担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日常看护巡查。通过落实岗前培训、建立个人档案、签署服务协议,压实人员责任,实现实时监管,打通文物保护利用“最后一公里”。冯村进士第坊文保员冯冬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数年如一日守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甘做文物“移动摄像头”,获评安徽最美基层文保员。当地文化文物部门还成立专门的文旅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聘请行业领军人士和徐子超、洪树林、邵之惠、汪福琪、黄来生、方静等地方徽学专家担任顾问,在文物保护利用中主动听取专家意见。此外,退休老干部胡成业、福州大学教授郑秉秀等通过致信文物部门,就绩溪文庙、五教堂、周氏宗祠、方祠文昌阁、胡祠文昌阁、白石鼓25-1号及古井的保护利用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获得及时高效的办复。

六是探索古建筑类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绩溪现有中国传统村落26个,保存完好的古建筑1400余栋,在借鉴黄山市特别是徽州区西溪南村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古建筑类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获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例如,尚村与高校、中规院等团队合作,编制古建筑、古民居整体保护规划,推进文化记忆节点保护修复和古老空间拓展创新。依托古建资源,建成竹篷乡堂、村史和农耕文化陈列展厅。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运营景区,打造差异化旅游模范村,入选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仁里村首创古建筑、古民居保护“互联网+”模式,通过淘宝平台发起“万人众筹,重建中国最美古村落”项目,吸引1.6万人次参与,筹集经费58.8万元,既解决了18处古建筑、古民居的修缮资金,又激活了当地乡村旅游消费市场。此外,仁里村还发挥名人故里效应,利用闲置古民居完成程开甲院士祖居“洛源堂”选址修缮和展陈布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发掘提升古村落的红色旅游内涵与辨识度。

3 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未来思考

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不是“一窝蜂”“一阵风”,更不是政府部门的“无为而治”,而是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课题。当前,绩溪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够细、实际操作性欠佳,宣传动员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不足等问题,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不高,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激励引导、闭环监管、奖惩退出等方面的机制尚待理顺。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细化配套措施。近年来,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修正,为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2022年7月,国家文物局又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但省、市、县级尚未就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出台专门性法规,政策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够,制约着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建议县级层面先行先试,出台《绩溪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从培育参与主体、创新参与方式、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加以细化。在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保护方面,《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颁布较早,亟待修订。建议在《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绩溪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基础上,借鉴黄山市在古建筑保护利用认领、迁移、抢修、转让、招商引资等环节的政策,健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创新宣传方式,营造浓厚氛围。当前,皖南各区县都在全力推进全国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建议将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宣传,由文化文物部门牵头印发以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宣传册页,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在包保小区广泛开展网格化宣讲,动员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三级联动,在入户走访中“一对一”宣传。聚焦青少年群体,做深做实“馆校融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安排红色讲解员、流动博物馆走进学校讲解地方党史和文物知识。将文物保护利用和徽州文化、徽派建筑等地方特色文化纳入校本课程。组织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和文物建筑、革命遗址等文保单位,配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文化文物调研实习,打造社会教育活动品牌。做好“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宣传,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VR全景等新技术在文物传播领域的应用,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利用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浓厚氛围。

三是拓宽参与渠道,凝聚多方合力。设立县域文物保护利用基金,广泛吸纳和统筹使用社会捐赠资金。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创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培育以文物保护为宗旨的社会组织,做好文物保护志愿者招募培训,组织博物馆志愿者馆际交流。深化文物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搭建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平台。由文物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文物名录,采用公开竞争方式,确定引入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社会力量主体。在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文物修缮方案过程中,通过群众来信、调查问卷和网络投票等方式,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支持指导村委会、居委会等城乡群众自治组织保护管理使用区域内尚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持续探索电商众筹、认养等“互联网+”模式推进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保护。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古民居日常维护、主动加入乡村旅游发展,激活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内生动力。

四是加强规范引导,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激励引导。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对向国家捐献文物、捐赠资金投入文物保护的,按规定享受所得税税前扣除。对于社会自愿投入资金保护修缮市县级文保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使用权。坚持闭环监管。强化对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全流程监管,加大对方案编制、项目施工、工程验收等各环节的指导。严格文物工程监理制度,建立专门档案,开展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拆真建假和拆旧建新,确保文物修旧如旧。健全奖惩退出。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通过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对新建、提升改造民办博物馆的,按资金投入、社会效益等进行一次性奖补。对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领域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不能继续胜任相关工作或出现重大纰漏的社会参与主体予以劝退。

群众是文物的创造者、守护者、传承者,社会参与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力量。希望绩溪为代表的皖南县区站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指示为契机,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构建环境体系,大力推动引导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①卞利.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233-234.

②徐子超.绩溪龙川胡氏述要[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50-54.

③黄来生.徽骆驼与绩溪荆州胡善述堂[J].徽州社会科学,2020(12):49-51.

④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1490-1491.

⑤徐子超.从胡适“姓氏公案”说到绩溪“三胡”[J].文史知识,1992(7):92-96.

⑥翟屯建.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0-114.

⑦洪树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J].徽州社会科学,2007(5):8-13.

⑧黄松松,厉祖浩,王丽莉,等.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慈溪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0):79-83.

⑨⑪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9):6-11.

⑩⑭詹长法.新形势下文保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创新[C]//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第二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论坛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5-28.

⑫朱晓东.加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法律制度[C]//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35-41.

⑬于军.关于社会力量引入文物保护可行性的思考[J].文物世界,2018(4):56-58.

⑮刘爱河,于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名城,2018(4):77.

猜你喜欢

绩溪古民居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All in a Day’s Wok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贫困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浅论民居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徽商之源·恒茂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