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2022-11-01李文慧

今古文创 2022年36期
关键词:布鲁克斯文化冲突冲突

◎李文慧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4)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也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分。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族群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人们带着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进行社会交往时,必然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与摩擦。而文化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给不同地区之间带来巨大的矛盾,甚至演化为敌对状态。

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文化冲突也屡见不鲜,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将中西方文化冲突作为故事线贯穿全剧,但各种冲突却都在主角的演绎中得到了化解,其中化解之策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内容介绍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由曲江涛导演,以皮影戏的传承保护为生活原型,并于2012年12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主人公老杨头是陕西皮影艺术的传承人,一天,老杨头多年未归的儿子杨栋梁突然回家,与其同行的还有儿子的美国女友和女友与前夫的孩子布鲁克斯,正当四个人处于尴尬的气氛中时,儿子和美国女友突然接到通知,需要赶赴可可西里参与藏羚羊的保护工作,无奈之下,儿子与女友将布鲁克斯托付给老杨头之后便匆匆离去。老杨头作为一名传统固执的老人,嘴硬心软,布鲁克斯则是典型的美国式小朋友,性格大胆,好奇心强。由于巨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等问题,两人一开始时常发生矛盾与冲突,并且不认同对方的行为习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杨头和布鲁克斯在经过生活习惯、语言形式和价值观念的排斥、对立,再到包容、接纳,爷孙俩的感情也日渐浓厚,到最后离开时的难舍难分。该影片为小成本制作,但温情满满,令人动容,从电影中能够感受到最为质朴但又浓厚的人文情怀。

深入思考电影的内容,分析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也能够以小见大,从中探析出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时的应对之策。

二、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呈现出的中西文化冲突表现

影片中,老杨头和布鲁克斯两人之间的文化冲突随处可见,从饮食文化到语言文化,从价值观念到婚恋观念,经过两人长时间的相处,这些文化冲突都在温情中得到化解。

(一)饮食文化冲突

饮食文化在任何国家的文化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民以食为天”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饮食结构。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因此饮食习惯也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影片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该省份地处黄河和长江的上游流域,长期受泥沙冲击,土地肥沃,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因此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偏好面食,如颇具代表性的油泼面、臊子面、肉夹馍等等。另外陕西省也被誉为华夏饮食文明和烹饪技术的发源地,当地菜系众多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再来看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西方人日常饮食观念多为方便、快捷,因此偏重于汉堡、热狗和薯条之类的快餐。二是西方人注重饮食的营养而非食物的味道,大部分西方人的日常饮食中会考虑各种营养元素的合理搭配,肉类、鸡蛋、牛奶都是其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食物即使口味简单,但其营养价值也会促使他们毫不犹豫地吃下去。

影片将中西饮食文化冲突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布鲁克斯喜欢吃方便面,而老杨头则喜欢吃油泼面;布鲁克斯向老杨头要求吃汉堡,老杨头不明白汉堡为何物,便用中国的馍馍夹肉片代替汉堡,同样满足了布鲁克斯的要求;布鲁克斯想要喝牛奶,拒绝了老杨头提供的羊肉汤,老杨头无奈只能去文化站长家购买牛奶。而这看似不了调解的饮食文化冲突,在老杨头带布鲁克斯吃了一顿羊肉泡馍之后迎刃而解。因此中西方饮食文化习惯虽然有着巨大的差别,但这一冲突在利用正确的方法之后也可以得到解决。

(二)语言文化冲突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表达方式,也是重要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惯,所以不同地区间在进行交往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语言不通。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以汉语及方言为母语的人口达到十几亿。而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虽然只接近4亿,但其在67个国家和27个地区都被列为官方语言。

影片中,布鲁克斯虽然是学校中文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但由于老杨头说的是地道的陕西方言,并且老杨头不通英语,所以一开始两人的交流沟通也闹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笑话,比如布鲁克斯的偶像是蜘蛛侠,当他在老杨头院子里看到树上结的蜘蛛网中坐着的蜘蛛时,惊呼:spider(蜘蛛),而老杨头由于听不懂英语,误认为布鲁克斯说的是树上的“雀儿”。当老杨头向布鲁克斯介绍被子上龙凤呈祥的图案时,布鲁克斯也无法理解老杨头表达的意思。老杨头将“狗”和“太阳”的两个中英文词组生搬硬凑在一起,每当布鲁克斯闯祸时,老杨头便用“dog太阳的”向布鲁克斯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这一中国式的造词方法其实并不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这也反映了中美之间的语言文化冲突。但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即使语言差异依然存在,也逐渐习惯了对方的语言习惯,开始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三)价值观念冲突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 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 也反映了个人做事的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上。这部影片也深刻演绎了中西的部分价值观念的冲突。

首先是教育观念方面,“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因此传统中国式教育多以简单的批评打骂为主,并且长期给孩子灌输“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谦虚”的思想,所以中国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应试能力强,但是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性格容易敏感。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称赞为主,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不会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显得自信。影片中布鲁克斯向妈妈展示自己的汉语,得到了妈妈的夸奖,而当布鲁克斯向老杨头展示自己画的蜘蛛侠时,老杨头则贬低了布鲁克斯的画作。布鲁克斯尿床后自己将床单拿到院子里晾晒,老杨头不仅没有称赞布鲁克斯具有独立意识,反而笑话他尿床这一行为。这些片段很好地展现出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

然后是家庭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血缘和姻亲关系,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天然具有“血浓于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态,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中国人注重长幼有序和尊卑观念,长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同时,孩子作为家庭中最小的个体,需要受到长辈的关怀与爱护。反观西方国家,他们通常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平等相处,家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要求孩子分担家务,孩子满18岁便要求其独立。不论中美之间的家庭观念有何差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依然是永恒的主题。在影片中,老杨头在管教布鲁克斯时,更多的是要求他听话,而不是与他进行对等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在打电话给布鲁克斯的妈妈时,文化站站长一字一句地教布鲁克斯如何与妈妈沟通,但是当电话一接通,布鲁克斯便跑到角落里独自和妈妈交谈。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经常会教给孩子怎么说和怎么做,较少给孩子独立发挥的空间。西方人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求孩子具备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四)婚恋观念冲突

传统的中国婚姻观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门第对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等等。父母对孩子的婚姻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通常会选择与自己家庭条件相当的婚姻对象,另外男方需要准备彩礼,而女方需要准备嫁妆。中国人信奉从一而终,在一些落后的年代与地区,离婚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而西方国家,如影片中的美国由于是个多种族文化的国家,婚姻观往往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人而异,恋爱双方的家庭对其也不会有太多的干涉和参与,另外,美国人当发现配偶不忠诚时,通常不会选择容忍,对离婚和再婚现象的包容度较高。美国人的爱情周期也比较长,无论年龄大小,都有追逐爱情的权利,没有所谓“剩男、剩女”的概念。

影片中也有几处情节设计了中西方婚恋观念上的冲突。首先是老杨头当和别人谈论起儿子的婚姻大事时,对于儿子已经三十几岁还未结婚感到非常羞愧。然后当老杨头的儿子将自己的外国女朋友带回家时,老杨头无法接受一个外国儿媳妇,特别是得知这位外国儿媳妇不仅丧偶,并且带有一个孩子,更是向儿子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但是反观身为美国人的女朋友,在前夫去世之后并没有为前夫守寡,而是继续追求自己的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目前中国人的心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21世纪的年轻人在择偶时更注重自我,老一辈的父母也总会抱着“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心态,不再约束和干涉孩子的择偶标准。所以影片最后老杨头也选择接受儿子的外国女友,中西方的婚恋观念冲突在此处也得到了化解。

三、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呈现出的应对中西文化冲突之策

(一)转变观念,实现文化和解

中国和西方人民在各种观念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而应对文化冲突的第一步便是转变“唯我独尊”式的旧的文化观念。正如影片中的做法,虽然一开始老杨头对布鲁克斯带来的蜘蛛侠有着巨大的偏见,认为它是“蜘蛛精”,而布鲁克斯也对中国的孙悟空感到十分陌生。但是最后双方也都接受的对方国家的“侠”,特别是当布鲁克斯问孙悟空和蜘蛛侠谁更厉害时,老杨头答道不应该争论孰强孰弱,而是让两者成为朋友,和睦相处。

文化冲突,贵在和解。因此,在面对中美文化冲突时,首先必须学会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必须明白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用平等的态度尊重并理解外来文化。其次在与他国进行交流时,熟悉对方的价值观念,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在包容和妥协中力求和谐。另外,必须学会区分优秀外来文化与糟粕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减少接触糟粕文化,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实现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解。

(二)搭建平台,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的交流向来都是从最基本的层面开始的,所以影片中老杨头与小布鲁克斯的交流也是从最根本的饮食与语言等层面切入。因此破解文化冲突,必须有合适的文化交流平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兴办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为化解中外文化冲突、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国也早在数十年前就将英语作为主要学科,成为高考、考研等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英语的普及为实现中外文化交流,所搭建语言平台的同时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也显著增强,文化作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应为其搭建合适的多元化交流平台,推动各国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如各国高校之间多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学术成果,实现文化成果共享;实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的鼓励性政策,扩大国际间交换留学生的数量规模,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素养,尽可能多地选拔优秀人才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

(三)加强创新,助力文化融合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固守传统和闭门造车只会让本国文化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中。影片最后一幕,老杨头一家拍摄全家福照片,而在四人后方的背景上是老杨头家的大门,门上贴着一幅门画,一边的画上是孙悟空的形象,另一边是蜘蛛侠的形象,门画的创新形式所暗含的深意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文化冲突最终得到了化解。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保留本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文化融合,而创新便是实现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美国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的门店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肯德基善于创新。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肯德基作为美国快餐饮食文化的代表,在他国进行品牌推广的时候,总是创新性地将快餐与当地传统饮食习惯相结合,比如肯德基自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多次推出诸如老北京鸡肉卷、法风烧饼、花式粥类等诸多为中国老百姓量身定制中式餐品,巧妙地实现了文化融合。

实现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才方面入手,青年文化人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比较容易接受他国文化,可以大胆发掘、起用文化界新人,鼓励其通过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化,对本国文化进行创新。同时加大文化创新的奖励力度,激发文化人士的文化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文化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更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所以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结语

《孙子从美国来》这一影片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折射出的问题确实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文化交流不可避免,而不同文化交流总会在磨合中呈现出:始于碰撞,中于磨合,终于融合的趋势。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面对文化冲突,应积极探寻破解之道,尊重差异,寻求共存,文化没有优劣,只有异同。相信在将来,中西方之间可以克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上的和睦共处。

猜你喜欢

布鲁克斯文化冲突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守株待兔”
一朝承诺,八年坚守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英国:一份等待八年的承诺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