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凳龙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传承

2022-11-01骆佳成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板凳义乌民俗文化

◎骆佳成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浙江 义乌 322000)

“总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特别要运转好,是由许多机制维持的,如政党、法律、军队、学校、家庭、民风民俗等等。尽管每种作用大小不一,但缺一不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然而民俗文化的地位却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下降。这其中,就包括义乌民俗“板凳龙”。

一、板凳龙在社会发展中的流变

板凳龙是义乌传统民俗地域文化活动,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产物。村民们把一节节的板凳钻孔链接,一户一节,组成板凳的长龙可长达两百多米,非常壮观。在古时,板凳龙的组织形式在血缘和集体意识的加持下,形成以宗族为主导的民俗活动。现今,许多村落板凳龙仪式上看到的颜乌藏母的雕刻和绘画为板凳龙注入“孝感乌伤”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义乌民间尚武风潮的价值导向下,板凳龙“出迎”中“游田方”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体育教育的意义。因此,板凳龙的传承发展是严肃且积极的,是本地区的一个本源文化,在民俗文化中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然而,义乌国际商贸业务快速发展后,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随着人口和经济的激增不断加快,板凳龙的表现形式也随着城市化而急剧的异化和简化。

(一)板凳龙在民间的异化和简化

龙对中华民族是代表性的图腾象征,在人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板凳龙在义乌本地也被民俗所隔离并不断发展异化,在神话传说中龙的映衬下,龙成为地方性的共性象征榜样。“崇文尚武”与传统道德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为社会稳定和民俗文化传承提供了先决条件,千年文化传承的价值体系符合社会发展和百姓需要。板凳龙作为

古时人们心灵的重要寄托及节日的祈福,消解了经年累月的劳作带给百姓生存的压力。在千年神权思想的加持下给人以坚定的心灵慰藉,使得人们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古代相信在新年中勤耕苦读必将得到相应的收获,从而努力辛勤地投入耕耘当中。正月十五龙皇“出迎”旨在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平安。在时节上,民俗活动在娱乐的同时也有绝对的严肃性,这一严肃性也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板凳龙民俗文化传承千年的必要条件,可见,板凳龙原本作为农耕生产民俗的产物。在古代思想上,板凳龙的神性与民俗文化观念绑定,因而具有严肃性。然而,随着义乌逐渐走向国际化,其生产模式与交易形式更加多元化,百姓不需要依靠单一的农业生产来进行交换以博取生存。生产模式的转变使板凳龙“游田方”等许多民俗特征失去其留存凭证,板凳龙仪式的完整性受到威胁,严肃性和观赏性也已大不如前。社会变迁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直接使得板凳龙仪式逐渐简化和异化。在简化之中,最明显的体现是板凳龙的软文化的传承。大部分青年人对“老东西”兴趣衰退,老年人逐渐失去了叙述的对象,传统民俗文化的接受、传承相较于过去更加困难,民俗文化仪式开始被简化,其中蕴含的传统教育层面上的意义褪去,板凳龙文化内涵的重塑和文化宣传方式上的推陈出新成为当下维持民俗活动生命线的重要举措。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科普教育之下,民众认知和思想上的局限性逐渐被打破,板凳龙从“娱神”逐渐走向“娱人”,将板凳龙从过去元宵节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上拉了下来。随着经济增长,民间对高层次的成长性需求逐渐显现,代沟随着不同时代生活层次不同逐渐拉大。经济发展让百姓有物质基础去“闹龙”,但民俗文化和社会发展必然异变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民俗文化特征,板凳龙逐渐和社会发展脱节并走向对立。

(二)板凳龙对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板凳龙对义乌城市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义乌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义乌外来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性极强且每年仍有大量人口流入。在这种情景下,“旧村改造”集约土地建设,打造高效的“耐克区”,成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好方法。新的社区构建使得宗族成员之间的联系疏远。温丽华认为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建设主体缺位、内容缺失和阵地缺失的难题。以福田社区和银海社区为例,当地村落建制逐渐淡化被合并为社区,龙灯没有“出迎”仪式主要放在祠堂供人们祭拜。随着房屋产业化,社区内住户几年一换,生产模式转型和政策红利使生产协作逐渐消失,传统集市逐渐被菜市场取代,宗族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渐减少。宗族观念消退,最直观地体现就是传统字辈的淡化,90 后、00 后名字中含有字辈越来越少。

为缓解人口所带来的交通压力,高架桥的建设也对板凳龙产生一定影响。旧时龙灯是不能走桥下,车灯是不能照灯头,走桥下等于灯板被人跨过,都是很不吉利的。苏溪胡宅村是迎灯大村,由于国贸大道的部分高架横跨村中的文化礼堂,村前就是主干道,加上一些安全问题的考量,板凳龙“出迎”仪式只能停摆。民俗文化发展如果可以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商榷,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更加长远的均衡方案。

随着外来常住人口占比逐年上升,外来人口已经成为社区和农村不可或缺的部分,龙灯的迎灯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本宗族的成年男性,外来人口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上也进一步密切,2016 年以前村庄开始以临时工的方式聘用外地人加入龙灯队伍,以扩大村庄板凳龙长度。由于文化的差异,冲突时有发生,给龙灯的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三)板凳龙对义务商城文化的影响

板凳龙民俗文化是稳定义乌商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现代市场规模和面向群体的不断扩大,商城文化内涵也逐渐日趋丰富多样,但核心问题在于商城文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主体,多样化的商城文化本质上是为经济建设铺路,对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完全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更多辅助形式的。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人民的生活状况依靠着经济增长而焕然一新,但是在经济导向的基础上难免容易出现短视化、单一化、定势化的趋势。在文化建设上,资金流动单一化问题突出。资源上,大规模倾斜于商城文化建设,民俗文化任民间力量发展。商城背景下,百姓思维方式逐渐定势化,从而使得社会主义价值观向功利主义偏移。民间力量发展民俗文化从物质角度考量难免短视化,民俗文化内涵的扭曲,表现形式的简化和异化是最直接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限于社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功利化思潮无法深入人心,因此,合理地利用民俗文化补全扶正民众的价值导向。

民俗文化在民间力量的运作下只要遇到坎坷,民俗仪式必将发生简化或流变。自2000 年的“三禁”政策和2015 年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确立,板凳龙在数量上锐减,长度上被限制小于100 片,后来由于民间热情也曾有过上涨的幅度,但是,此后龙灯数量和规模摇摆起伏,受监管力度的影响极大。板凳龙在2020 年疫情影响下,全面停摆。2021 年在全国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板凳龙数量上升,但是数量和规模上都已大不如前,元宵民俗形式逐渐向猜灯谜、赏花灯、做元宵上转移,传统龙灯的“出迎”仪式只剩下龙头、龙尾和几片灯板,甚至是拿车载一圈就当是出迎了。

板凳龙在民间有天然的民众基础,然而没有正确的引导,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容易走向错误方向,从而加剧与社会发展的对立关系。另外,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现在,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中的权重需要被重视。

造成板凳龙和社会发展问题对立的根本问题之一是社会治安问题。板凳龙民俗文化首先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参与者不仅是“迎灯”者还有观赏者。在元宵节这样的法定节假日里,聚集观赏人数众多,板凳龙的“闹”也使得治安维稳遭受挑战。 政策的规制解决了板凳龙“闹”活动的安全问题,但有时或多或少也挫伤了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本土板凳龙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缺乏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巨额的担保金使现有功利主义倾向进一步深化;在责任制度下,不少村落和灯头会直接放弃板凳龙的传承。对于板凳龙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制是必要的,但完全诉诸高额押金和责任担保是有待探讨与商榷的。社会价值和板凳龙民俗传统道德的有机结合,通过人的思想转变和积极民俗文化的指导来引导加速民俗文化正确嬗变并辅以法律手段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二、板凳龙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价值

板凳龙自古就拥有凝聚宗族力量的机能,民俗文化相较于日常的生活生产协作在凝聚力量的动机上更加单纯,凝聚更加容易。作为一个外来流动人口数占全市一半以上的城市,维持人口、凝聚人口力量是义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板凳龙有利于地域文化社会的凝聚

板凳龙是吸引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共性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相对比较容易被外来人接受,2016年以前制度未落实,当时义乌的外来人员还是以外来务工为主,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更多是属于雇佣关系。在雇佣关系下,板凳龙对于受雇“迎灯”的人来说是一项工作。从动机和主观意愿上,并不能完全发挥社会凝聚力。

随着电商模式的成熟及商业化的普及,外来人口结构已经由外来务工向商人转型,雇佣关系也已经发生改变,义乌新旧居民社会地位、营商环境趋于平等。现在,板凳龙民俗文化相较于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更加开放,更容易使外来人口融入,基于这一种平等的关系也就为社会力量凝聚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板凳龙既然无法保留传承的完整性,在博物馆记录收藏的同时,自身也应该进行革新。允许“出迎”的村落自身属于城郊,与新居民聚居较多的“老乡圈”地理上更加接近,因此一些村落或区域会有外地区域性特色。维持人口最重要的就是让人在主观意愿上认同这座城市的文化,通过板凳龙这一过去拥有强烈严肃性的方式在政府的推广下,去邀请外地人加入并积极改造。异地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方面可以再次发扬板凳龙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支撑力量也会不再局限于本地人,另一方面可以发展拥有新居民地域特色的多元化民俗文化特征,再次出现“百村百灯,灯灯不同”的多元板凳龙的创新模式,促进民俗发展多元化。板凳龙可以在新居民的赞同和本地人的接纳当中推陈出新,新居民得到归属感,老居民也能重拾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相互共赢相互进步,扭转对立局面促使社会发展和板凳龙民俗文化相互结合。

(二)板凳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

板凳龙民俗文化中的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党和政府正在积极倡导道德文明建设和价值观导向建设,在宣传上,板凳龙作为民俗文化的草根文化属性易于寻常百姓理解接受;在方式上,节日中的民俗仪式受众甚广且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上,义乌的文化故事和古代优秀代表人物也将重新登上舞台。通常板凳龙文化会以某种实体或者民俗特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优秀的人物故事本身就蕴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理念,正确地引导阐释也必然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商城文化背景下,传统道德文化建设对社会持续发展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现在,不可否认不少人着迷于泡沫经济和政策红利,价值导向偏差正在逐渐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板凳龙作为千年义乌从“一无所有”到“点石成金”的亲历者,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劳动价值和自我价值。板凳龙的文化道德传承蕴含着“仁义礼智孝,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的传统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从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这些良善价值确保板凳龙千年传承不断,也必将继续成为传承的依据。目前,板凳龙自身正在面临文化内涵被曲解从而矫枉过正,这是过去放任民间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是重新肃正、诠释传统民俗文化内涵,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破而后立,多元化民俗文化发展的好时机。

(三)板凳龙对当地文化教育建设的强化

板凳龙民俗文化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增加义乌地域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及国际吸引力。经济转型需要创新人才,功利化倾向的教育与科技创新和产业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教育的发展偏差和过去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建设是大同小异的,直接影响就是青少年在价值观养成阶段就很容易被引入功利主义,不利于人生的长远发展。

板凳龙文化的优越性在于,“崇文尚武”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价值体系的相互补充及寓教于乐的通俗方法。促进当地民俗文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双减”政策有机结合,如道情和畈田朱的小学特色校本课程,青少年可以把空余的时间用到民俗文化当中去,更加深入地去实践、关注传统民俗文化,校园课程可以带动学生个人兴趣,从而带动学生深入学习,其意义在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消除青少年与长辈的代沟,推进当地民俗文化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板凳龙民俗传统文化在后疫情时代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扭转民俗文化和社会发展建设的对立局面,不让二者此消彼长,融合社会发展需要,将文化力量凝聚互补,应该成为社会文化发展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文化内生机制下,“在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联系, 由文化内生出一个推动制度变迁和经济进步的组织”。因此,板凳龙的稳定发展以及其与商城文化的互补,将是进一步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板凳义乌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第三个小板凳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板凳狗
小板凳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板凳狗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