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艺术的类型化与商业化发展(1925—1930)

2022-11-01◎王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世纪

◎王 泽

(河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3)

20 世纪20 年代之前,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诞生到独立拍摄,再到对短片初步尝试、对长片进行摸索的二十几年,这一段时期的努力尝试都为后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 世纪20 年代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开始进入到了自身的发展期,使得电影业也可以受益于此,发展得格外迅速,这一阶段的电影从最初萌芽期的探索中吸取了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经济、文化的推动下,开始对更深层次的电影艺术进行了探究和发掘。

一、社会背景

20 世纪20 年代后半段,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硝烟与炮火弥漫,社会环境极其动荡,市民情绪也非常压抑。但电影市场则有着较大程度的自由,20 世纪20 年代是为数不多的电影与政治关联性较少的年代,这时期的电影不会过多地去表现政治,也并不会成为宣传工具,所以“避世”的电影成了苦难时期人们排解消遣的一种方式,恰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大力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因而电影这项事业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视线,巨大的商业利益推动着他们去发掘电影无限的商业属性,使得电影业在此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电影因“避世”而得到自身的发展

纵观整个20 世纪20 年代,政局颇为混乱,战争频频爆发,正常的社会秩序已经被打乱,百姓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找不到归属感,连年不休的战乱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创伤与灾难。虽然政治的动荡影响了许许多多产业的发展,也带给了生活诸多的不便,但对于此时的电影业却起到了别样的助推作用。20 世纪20 年代电影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与政治的“不接轨”,它呈现出“避世”的态度,拥有着自由的创作空间,此时段的电影从不反映动荡社会的不安,而是着重于表现人民乐于接受的元素,充分地发挥着电影的商业属性。程季华在其著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对这段时间的电影评价为“游离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能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相配合,而是走了自己的曲折的历史道路。”“中国电影事业在混乱的状态中反常地繁荣起来。”

(二)经济的发展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

提到20 世纪20 年代的电影,则不得不提到当时电影业极度发达的上海。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上海已经发展成了远东的第一大都市,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贸易也因此变得格外发达,造就了经济空前繁荣的盛况,经商与投资成了具有敏锐嗅觉的资本家们最乐此不疲的事情。他们很快地捕捉到电影这一舶来品是一支有着无限可能的潜力股,可以获得着丰厚的商业利益与高额的回报,这促使着资本家们开始对电影下了功夫,赚钱是他们的首要目的。

巨大的资本涌入,促使了电影业的腾飞,电影院、制片公司、出版的电影杂志以及各种类型电影在这一时刻全都焕发了勃勃的生机。1925 年前后,上海有各种电影公司141 家,占全国80%以上。至1926 年,全国共计有影院156 座,仅上海一地就有40 座,占全国影院总数的四分之一。同时,大约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电影杂志也为电影业的发展增光添彩,1921 年在上海创办了《影戏杂志》,此后各类介绍电影的杂志纷纷涌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 世纪20—40 年代中国共出版电影类杂志数量达百种之多。在经济的支持下,各类与电影相关的产业都开始呈现出了欣欣向荣之势。

二、电影的商业化特征初现

20 世纪20 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处于探索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年代,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繁荣期,它基本奠定了20 世纪上半叶出现的各种电影类型的基础,为之后的电影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 世纪20 年代的电影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它繁荣背后的形成原因如之前所述,是多样的,是有各种原因催生的。诸多电影人不断地对电影的众多领域进行探索,为20 世纪20 年代电影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辟出了一条艰难但辉煌的道路,同时也奠定了这一时期电影多元化的基础。

(一)电影的娱乐化功能显露

20 世纪20 年代上海的思想观念是最为前卫的,这里的文化互融互通,在这里的人们对待新鲜事物亦是非常“包容”,因而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悦己主义等观念,早就于不经意间开始萌芽于市民的内心。这种观念催促着各类娱乐产业的兴起,目的是为了满足市民们强烈的物质欲望,同时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之感。当人们被那些娱乐项目吸引并乐意为其买单的时候,这种娱乐品类源源不断地供应就成形了,并且开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同时,受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熏陶下,市民对于电影的审美口味也变得尤其挑剔,他们追求更加新颖、不落俗套的内容,也追求令人眼前一亮的形式。所以不管是风景片、体育片等非故事片,还是《侠女救夫人》 (1928)、《火烧红莲寺》(1928)、《梁祝痛史》 (1926)等一系列的故事片,人们都能看到电影制作者在制作时,会刻意追求一些大场面、惊险场景的表现,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幅度地去表现香艳场景,俊男靓女的演员、夸张露骨的描写、暴力恐怖的镜头、滑稽扮丑的画面都是这一时期吸引观众注意的影像元素。

由于文化氛围的开放以及想要满足市民不同观影需求的这些原因,20 世纪20 年代电影的发展倾向大致如张石川在《敬告读者》中所提到的那样:“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这样的“惟兴趣”顾名思义是指跟随着观众的兴趣,迎合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而进行电影的加工制作;“博一粲”则是希望电影一经播放发行之后能够让观众体会到观影的快感,进而更加激发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趣。周星也在其著作《中国电影艺术史》中,针对20 世纪20年代的电影也进行了自己的总结,说道:“就时代政治与创作思想的关系来说,20 世纪20 年代的电影并不像其他的文学艺术一样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而因为现实生活的危难,更加地追逐商业利益,呈现出避世的态度。”

人们能看到的是,早期的电影人大都以观众的喜好来制作电影,将电影完全视为一种娱乐大众的文化来进行创作。同时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投身进去可以忘记现实的纷扰,不论现实生活条件多么地艰苦,外界的战争多么残酷,只要买上一张电影票,进入到电影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之中,便可以逃到无忧无虑的自我世界当中,享受到极致的快乐。所以以情节为中心,以市民的习俗为基准的电影创作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也为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范本。

(二)电影的类型化特征明显

承继上文所述,当电影呈现娱乐化特征时,其商业化就会变得明显。商业化衍生出来的则是电影的类型化。类型电影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类型电影的产生是因为生产商在制造某一类影片上映之后,看到观众的反响不错,进而开始“批量”生产,引得竞相模仿的电影。在20 世纪20年代,“生产电影类型化”这一势头发展得尤为猛烈,所以许许多多的电影种类开始蜂拥而至,呈现丰富多元景象。

早期中国类型电影的产生一方面是源于追逐高额利益的需要,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发展出了许多的类型如古装片、武侠片、爱情片等;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国外电影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部分来自美国,受其影响,中国也产生了喜剧片、社会片、侦探片等片种。

受国内文化的影响,中国本土产生了不少的类型电影。古装片是第一个较为明显的类型片潮头,《梁祝痛史》(1926)是古装片出现的标志,由天一公司创制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1927 年就出现了各个影业公司竞相拍摄古装片的局面。中国的古装片大多改编于民间故事和小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古装片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路见不平,行侠仗义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侠客也是被人们崇敬的对象,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武侠片也在20 世纪20 年代应势而生,这类型的影片以除暴安良、追求正义为主题,受观众的追捧,比较著名的则是张石川执导的《火烧红莲寺》(1928)以及其大火之后繁衍出来的“火烧”系列。在《火烧红莲寺》上映之后的三年内,“火烧”系列连续拍出了18 集,但后期的影片与神怪结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极不相符,因而这个武侠神怪之怪潮到1931 年后也戛然而止。同时,借助国外的元素在中国发展起来的电影种类也在此期间大放异彩。早期中国喜剧片的形成与传入中国的外国动作喜剧有关,在传入的过程中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相结合,出现了国内的第一部喜剧片《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1922)。中国的社会片受美国的影响也是有迹可循的,在1916 年前后,美国的社会片传入了中国,1922 年开始大规模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放映。中国的电影人和观众在观看之后都有着不同的感受,电影人视社会片为一个商机,观众视社会片为一种“心灵和情感上的寄托”,所以社会片也借此在中国扎根,随后发展了起来。中国的侦探片也是受国外的影响,这类片种首先在国外兴起,随后同侦探小说一起进入中国市场,20 世纪20 年代初期的电影《红粉骷髅》(1922)可以看作是侦探片的开端。这些片种的产生均是在国外的影响下进行拍摄和制作的。

这些影片在上映之后,观众的呼声很高,制片商也看到了此类类型电影叙述手段上的“高明”,在讲述故事方面可以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优势,于是将这些颇受欢迎的类型大量引入和创作,从20 世纪20 年代初期的产生,一直将其延续到20 世纪20 年代后期,乃至未来几十年电影的创作都离不开这些类型。在20 世纪20 年代后期,这些电影的种类已基本定型出其规模和格局,纷纷开启了自身的发展之路。

三、主要电影公司及其作品

20 世纪20 年代是电影发展的黄金年代,优秀的文化工作者们积极地加入电影的创作当中,催发电影变成了一项产业,电影公司相继诞生。这一时期有实力的电影人不胜枚举,如张石川、郑正秋、邵醉翁、任彭年、但杜宇、程步高、洪深、黎北海、吴性栽、朱瘦菊等等。而他们的努力,造就了许多有实力的电影公司,如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联合影片公司等等。在电影界注入新鲜血液之后,中国电影开始了走上了崛起的道路,各个电影公司也开始呈现出了自身的特色。

(一)注重“教化”的明星公司

张石川与郑正秋于1922 年创办了明星公司,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民族电影企业,其在成立之后,创作的影片主要针对的问题就是“教化”问题,郑正秋主张让电影创作“含有改正社会之意义”,因而他们多关注于伦理和家庭,作品贴近当下社会,以期能够达到教化人生的目的。同时他们在选材上也多关注妇女的生活和家庭的关系,借此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

明星公司出的影片《孤儿救祖记》(1923)的上映引发了一阵收视热潮,人们开始重视起对电影社会意义的关注,沿照这条路线,明星公司出品的影片继续探讨社会问题,相继出品了《苦儿弱女》 (1924)、 《最后之良心》 (1925)、《上海一妇人》(1925)、《空谷兰》(1925)等等。这些影片都以社会为背景,在各种领域加入自己的观点而去探讨。

最典型的当属《最后之良心》,该片探讨的就是封建社会的婚姻问题,如童养媳、抱着牌位成亲等等的陋习在影片里被无情地揭露,充分地表现了在当时的年代,这种封建制度带给人精神和身体的摧残,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使得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也会开始反思并批判这些残旧的压抑人的习俗,加强了思想上的深刻性。由张石川执导的《空谷兰》也聚焦了社会问题,描写的是中国旧社会豪门家族中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整部影片以纫姝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纫姝、兰荪和柔云三者间的矛盾关系为核心展开。纪兰荪与陶纫姝门第不等但因相爱结为了连理,柔云为纪兰荪的表妹却一直以未婚妻自居,在这段感情中作为第三者身份一直插足,最后纪兰荪与陶纫姝和好,而柔云也因为逃跑时马车翻车,随即触底而死。《空谷兰》原为包天笑根据日本作家黑岩泪香翻译的英国小说《野之花》改编的小说,曾在当时上海的《时报》上连载发表,郑正秋等人看中其广泛的社会影响,于1925 年请包天笑将它改编成电影故事。上映后颇为轰动,票房价值达到13 万元,创造了默片时代的最高卖座纪录。

(二)立足传统的天一公司

邵醉翁与他的两位弟弟邵邨人、邵仁枚于1925 年的6 月一起合办了天一影片公司。影片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表示公司所制作的影片要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避免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影响、所同化,提出“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因而其拍摄的影片都立足于传统。天一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多选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是人们所熟知且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更有利于观众的接受。

天一影片公司在成立之后,拍出的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1925),其余的代表作品有《女侠李飞飞》(1925)、《孟姜女》(1926)、《梁祝痛史》(1926)、《义妖白蛇传》(1926)等等一系列富含传统意味的影片。尤其是《梁祝痛史》的出现,成功地引领了国内稗史片和古装片的风潮,其扎根于传统的制片路线也给“邵氏兄弟”的电影公司打上印记。

1926 年,天一影片公司的《义妖白蛇传》是根据我国经典民间爱情故事来拍摄的电影,电影人以原故事为主体,在剧情上进行了改编与加工,本应行善积德的僧人变成了道貌岸然的小人,奸佞狡诈的蛇类却变成了侠义肝胆的英雄,电影借白蛇青蛇姐妹所行的善举而反讽那些看似有情有义实则忘恩负义之徒,从而来达到警悟世人的目的,让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而应该发掘人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此类题材是天一影片公司所擅长的,他们善于以人们熟悉的故事做切入点,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再返送到人们的眼前,规劝人们行善积德,切勿做伤天害理之事,对于当时的社会气氛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用独特的改编故事、神话的方式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四、结语

20 世纪20 年代的电影全面飞速的发展,从对电影的初步认识,到逐渐摸索电影,探索电影的不同层面,再到出现电影公司、电影刊物、电影明星,形成一整个电影产业发展链,到最后形成自有且多样的风格,都是在20世纪20 年代中呈现的。而20 世纪20 年代的后半期,从制作流程到影片上映,也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既定规则。重新梳理这一时期电影的时候,会有许多的发现,同时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正如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大卫·休谟在《论历史研究》中提到的:“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回顾这段历史,回溯这段记忆,汲取这段营养,开始一段启程。

猜你喜欢

世纪
21世纪的神笔马良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住”在书上的纸片儿
定格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世纪难题:女生出门为什么那么慢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