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看其本质

2022-11-01赵丽萍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包法利爱玛道尔

◎赵丽萍

(浙江树人学院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一、《包法利夫人》内容简介

《包法利夫人》是由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主要围绕女主人公爱玛,即包法利夫人,在婚姻中的情感轶事来进行详细描述。爱玛是富裕农户卢欧老爹的女儿,作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普通佃农家庭出身,却从小被送入修道院,接受着贵族式的宗教教育。在这里,她阅读了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其中多数不乏带有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浪漫主义色彩。爱玛长期受这些书籍的影响,对未来充满着美好幻想。偶然一次机会,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先生替卢欧老爹医治断腿,借此机会认识了爱玛并逐渐爱上了她。他向卢欧老爹提亲,卢欧虽认为查理远不及自己心目中对女婿的标准,但听人说他品行端正,为人善良,便松口答应了这门亲事。两人的婚后生活平淡无味,爱玛不甘屈于现实,心中燃起了一股不甘的欲望之火,先后出轨了两名男子——青年莱昂和地主罗道尔弗。私会的过程中,她承担着一次又一次高昂的费用。最终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心如死灰,服毒自尽。

二、爱玛悲剧命运的探究

(一)客观上存在的原因

首先,爱玛父亲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修道院教育对爱玛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戕害。爱玛虽出身普通农户家庭,其父亲卢欧却异想天开地送她进了修道院,寄希望于女儿所受的贵族教育能使她获得走向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借此来改变自己的阶级成分。爱玛在此学习贵族子女的谈吐、仪态,并修读了大量浪漫主义文学。她是个易动情的女子,在修道院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读书是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书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深深影响着爱玛尚未成熟的心智,将其培养成了涉世未深、对理想爱情有着妄想的农家女。她幻想有热烈、自由、浪漫的爱情。身份和所受教育的强烈落差更刺激了爱玛内心对神秘事物的渴望,受压制的情感更激发了她对爱情的憧憬。这也是她慨然应允查理求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本以为会得到妙不可言的爱情,而婚后的生活令爱玛索然无味,也使她逐渐认识到查理是一个平凡无趣、安于现状的普通乡村医生,她讨厌乡村,包括其中的鸡鸭狗,也厌恶俗不可耐的乡下人,内心虽暗流涌动,却也不甘轻举妄动。直到爱玛受子爵邀请参加了“渥毕萨尔舞会”,见识了上流社会穷奢极欲、灯红酒绿的生活之后,事情开始发生质的转变,爱玛被进一步引诱掉入了欲望的深渊。这场属于上流阶级的舞会成了爱玛生活中挥之不去的一个记忆节点,使之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子爵成了爱玛的第一个性幻想对象,另一半的美好品质、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些都使爱玛深藏内心的想象得到了具象化的满足,给爱玛后来做出逾矩的事情埋下种子,也是后来爱玛选择她的第一任出轨对象罗道尔弗的原因之一。宴会一结束,爱玛就对家里进行了大改造:开除原来的女佣,并以贵族的规矩培训新女佣;不惜花高昂的价钱把日用品等翻新,以力求向贵族靠拢;她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白尔特,因为这是她参加舞会时听到的一个贵族女人的名字,希望女儿将来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爱玛余生几乎都在努力靠近这种虚无缥缈的生活。子爵这个象征着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一直在她内心深处,是她幻想的真正起点,也陪她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其次,美好浪漫的理想与庸俗鄙陋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爱玛所处的19 世纪40 年代,正值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风暴中取得胜利之后的平息阶段,浪漫主义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工农业和资本主义发展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时代开始变得稳定且平庸,人们不再主张以自身情感作为指导艺术和生活话语权,反之,社会上开始活跃的是一群平庸无能、见识浅陋的资本主义者。爱玛正是生存在这种浪漫主义的美好与资本主义的鄙俗的矛盾体中,这二者基本无法进行调和。在前期修道院的贵族式教育中,消极的浪漫主义文学侵蚀着爱玛尚未成熟的头脑。她选择为爱而生,野心常常会逼迫人们干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最终她也困囿于海市蜃楼般的浪漫。她所追求的浪漫需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作为后盾,可想而知,不是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所能负担得起的。金钱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反之,道德则被抛置于脑后。作为普通人的爱玛,债台高筑成为其死亡的诱因之一,这似乎也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当爱玛向往的热烈爱情和其所处的阶级身份之间不能维持相应的平衡时,全文剧情立刻紧凑起来:精神从家庭中抽离,肉体转而去寻求欢愉;因虚荣爱好借下高利贷;被索要欠款时情人们冷眼旁观;服下砒霜以求解脱。情人们置身事外的态度,终于让爱玛看清了现实:她以为得到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也只是沦为了供他人消遣的玩物。爱玛虽有两段婚外情,但却不是一个浪荡之人。哪怕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面对公证人的求爱,她并没有出卖自己,而是言辞狠厉地拒绝,誓死捍卫自己的贞洁。正是基于对爱情的憧憬,才迫使她做出了这一选择。在爱玛失掉了心中对爱情的信仰、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唯一生活目标后,她迅速走向了爱情的终点和生命的尽头。

再次,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质逼迫爱玛朝着死亡前进。爱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情人是罗道尔弗,他表面上是庄园贵族的绅士,三十四岁光景,性情粗野,思路敏捷,有几处庄园和农田,每年有稳定的巨额收入,实际上是玩弄少女感情的风月老手,常和妇女往来。罗道尔弗初见爱玛时,见她生得标致,发誓一定要把她弄到手。农业展览会就成为罗道尔弗接近爱玛的跳板,他把自己伪装成没有朋友、郁闷到极点的可怜人,他们一同谈到“内地的庸俗、生活的窒闷、理想的毁灭”,二人由此一见如故。然而,罗道尔弗完全是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抱着玩弄女性的不正当想法,欢娱在他的心里踏过却不留一丝踪迹,他肆无忌惮地欺骗着爱玛的感情。两人互相约定私奔那天,罗道尔弗差人送去一封道别信,说明了两人之间种种的不合适。可就在傍晚,爱玛看到他乘着马车驶过,去找他的另一个情人去了。爱玛当即晕倒,随之而来的是大病一场。爱玛背负债款时,试图向罗道尔弗寻求帮助,他却顾左右而言他,本质上与资产阶级并无二致。哪怕是爱玛死后,人们也不肯放过她:钢琴课老师来索讨学费;有人索讨爱玛私通时的信件费用;仆人偷去了她留在衣橱的全部东西;商人勒乐的无情催款。罪恶的资产阶级商人和贵族阶级浪荡子,最终个个都露出资产者见死不救、自私自利的吸血灵魂。

最后,查理对爱玛无限度地包容骄纵了爱玛的性格。查理打心里爱着爱玛,在爱玛最后的人生阶段,众叛亲离,查理仍不离不弃,替爱玛收拾残局。他不顾旁人劝说,替爱玛策划了一场浪漫的葬礼,这将花去他一大笔钱,尽管彼时的他仍需偿还高昂的费用。但平庸的查理和浪漫的爱玛,注定两人会缺乏精神上的交流,更别提去深入了解爱玛的内心世界。哪怕是在物质条件上,查理也无法满足她后期无节制地挥霍。即便如此,他也尽量满足着爱玛无理的消费理念,不加以劝阻和提出忠告。爱玛死后,一切真相大白,查理知道了爱玛的私情,却将这错误都归为了不公平的命。拥有此价值观的人,最终也只能成为这可笑命运的陪葬品。

(二)主观上存在的原因

首先,爱玛混淆了理想与现实的不对等关系。一个人对生活的过高期待,源自她所经历的生活。自接受修道院教育以来,她认为爱情好似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无时无刻不盼望着现实生活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般。她渴望嫁给才华横溢、衣着考究的上流社会男子,有着暴风骤雨般来临的爱情,可以颠覆她的生命,自此过上富足充裕、精致优雅的生活。可现实是她嫁给了查理,他“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爱玛是爱情路上的瞎子,分不清谁是真心实意,谁是虚情假意,朝着心中认为正确的爱情道路义无反顾地跑去。爱玛在尝试了通奸的酣畅淋漓后,愈发觉得婚姻的枯燥无味。直到生命之灯将熄,她还是没有等到最终爱情的归宿。可以说,把她逼入绝境的是庞大的债务,她不得不死的原因归根究底是爱情的幻灭。

其次,爱玛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她所信奉的爱情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她参加子爵的舞会后,受到上流阶层奢华气息的感染,舞会上的男人风度翩翩、女人精致优雅。这种生活对爱玛来说就像是童话故事,而她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爱玛甚至认为自己不俗的体态和标志的脸蛋远胜过舞会上的公爵夫人们。她想象自己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太太,有着侍奉服帖的仆人和精致灵巧的物件,有资格不事生产,终日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于是只能蠢笨地期待着爱情的到来。这便是她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一份理想的爱情。查理的母亲对这样的状态不以为然,并警告查理,“你知道你的女人需要什么?就是逼她操劳,手不闲着!只要她像多少别人一样,非自食其力不可,她就不会犯神经了”。由俭入奢易,由易入奢难。爱玛完全被欲望所支配,没有培养正确的经济观念,导致欠下巨额债务。而她又是个狂热的浪漫主义者,她不在乎查理和这个家庭,连女儿也是寄养在别人家中,偶尔想起才会去适当地履行一下当母亲的责任。商人勒乐很好地抓住了爱玛这一心理,一步步诱导她进入自己设下的金钱陷阱,数额越来越大的高利贷和空想爱情的幻灭使爱玛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击垮。死亡在这个时候是爱玛最好的选择。

最后,爱玛扭曲的爱情观。她与查理的结合本身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婚后变得多愁善感就是一证。爱玛的第二个情人是青年莱昂,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两人相遇之初便对诗歌、音乐等诸如此类的大谈特谈,实际上两人对此都无暇涉及,只是为了满足各自的虚荣心。莱昂心里萌生了对爱玛的爱慕之情,却苦于无法挣脱世俗的看法,于是只能借口逃往巴黎。爱玛一开始选择扮演一个虔诚的教徒和贤良的妻子,存心回避莱昂,极力控制着自己躁动的欲望,时常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间穿梭。爱玛因莱昂的离去心生烦闷,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沉浸在对莱昂的回忆中,郁郁寡欢。当他们再次重逢,深埋心底多年爱情的种子又快速发芽,她又一次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任由自己完全被情欲所支配。纵使爱玛此时的债务情况已不容乐观,她还是选择住豪华旅馆,替莱昂支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钱。好景不长,莱昂很快厌倦了爱玛,有意识地开始疏远爱玛,只因她会成为他前程路上的绊脚石。从这两段确凿的私情中可以看出,对查理的不满,对原有婚姻的鄙弃,令人失望的生活使得爱玛极易在爱情中迷失自我,尽管在欲望与残存的道德间有过徘徊和挣扎,她所信赖的爱情观却一步步使其堕落,失去主见的爱玛,一旦遭到男人的抛弃,生活便丧失了重心。追求幸福爱情的初衷无可厚非,只是她游离于道德的边缘,且生活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自知,失去了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走得太匆忙和极端。

综上所述,似乎一切都已冥冥注定,从爱玛被送入修道院开始,她的人生轨道就已逐步形成,往后的每一步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去走完既定的路线,从生到死,不过是命运的玩物。时间在流逝,爱玛对理想爱情的执念不断在加深。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多,生命该如何承受这些重负呢?她无法也很难跳出这些条条框框,自上而下,从社会到阶级到个人,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因素最终共同作用在爱玛身上,造成了她爱情、人生满盘皆输的局面。爱玛的悲剧揭开了虚幻的浪漫和丑恶的现实之间的差距。

三、爱玛戏剧性人生暗含的启示

(一)道德的沉沦与丧失

尽管爱玛在选择爱情的态度上是盲目、草率的,婚后的生活不尽人意,但倘若她能收起虚无的浪漫,忍受家庭的平凡和丈夫的普通,安心相夫教子,过完这平淡的一生,虽不能收获原本描绘的爱情蓝图,但至少和丈夫孩子平安无忧。至少这是当时大多数女子选择的生活状态——安于现状。爱玛屡次三番地选择出轨,本身就是对自身婚姻的不负责,死亡就是爱玛的宿命,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身心遭到了双重打击。

(二)对宗教的无声反抗

爱玛没有选择循规蹈矩地过完这一生,她自由浪漫的灵魂迸发出强劲生命的意识,努力追寻着爱情的自愈和本真。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由,在婚姻和生活中,依附于自己的丈夫、父亲,像极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在社会上往往没能拥有同男性平等的任何地位和权利。男性没多少资产却能娶到有钱人家的小姐,老包法利夫妇就是如此。相反,女性要是出生时没有一个好家庭,多半不能进入上流社会,爱玛的修道院同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她们嫁了好人家,这也是爱玛萌生自己能成为贵族夫人的原因。“男人少说也是自由的;他可以尝遍热情,周游天下,克服困难,享受天涯海角的欢乐”。可是,对大多数生活在中产及贫农家庭的女性来说,心里向往自由的旗帜虽已高高挂起,却总要受到多方阻挠:社会、宗教、男男女女。爱玛是一个饱含激情、对爱情充满活力的女性,一次次把感情全身心投入到情人身上,又反复被情人弃之如履。她那在旁人看来是伤风败俗的行为,都说明了她不甘被困于名为爱情的牢笼中。她主动追求爱情,想要获得自由的情感,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制度下男权体制的一大挑战,对男性看似崇高的地位发出蔑视,更进一步说明了女性主权意识的觉醒,体现出女性主义的进步思想。正如李健吾所说:“爱玛与《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在于她反抗的意识。”

四、结语

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他就是包法利夫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人皆是包法利夫人。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也都对获得一份完满的爱情心存希冀,当遇到梦寐以求的爱情时,勇敢追爱不失为是一种勇敢的做法。但在这个过程中,如若需要牺牲一切,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那这绝不是你所认为的爱情。再往深了看,爱玛无法节制的欲望也是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反观现代女性,贪慕虚荣的也大有人在,为了所谓名媛身份,放弃尊严,无止境地追求外在的附加品,最后得来的还是心灵上的空虚。在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更显得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包法利爱玛道尔
大侦探福尔摩斯3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爱玛20周年:是跨越,更是起点
《包法利夫人》之爱玛与包法利的关系分析
保险起见
再读经典《包法利夫人》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包法利夫人》与拉波那德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