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聊斋志异》狐妖报恩方式研究

2022-11-01许晓晴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王成蒲松龄聊斋志异

◎许晓晴

(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一、狐妖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国古代有关于狐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之中。《周易·解》卦中记载,“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说的是田猎得狐之象,而黄色象征着中正之和,所以此卦为吉。《山海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这说明先民不仅将狐与祯祥联系在一起,且亦将狐肉视为能免疫蛊毒、驱除妖邪之妙药。可见,对于先民来说,狐、狐肉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狐崇拜的思想在当时是深刻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两汉之际,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其与中国古代本土社会思想融合,使狐形象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狐”作为一种意象逐步承载更多的意义,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这一时期承接上古狐崇拜的思想,向着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如,汉代的石刻画像和砖石上经常将九尾狐、白兔、蟾蜍、青鸟这四种神兽雕刻于西王母座旁,这表现出狐作为一种祥瑞的符号被大肆地推崇。另一方面,汉代也出现了狐惑为患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狐”进行了阐释,“狐,妖兽也,鬼所乘之”,意狐为妖兽,为鬼之坐骑,由此狐的意义也更加的多元化。

魏晋时期,狐妖的形象向人类的形象进一步靠拢,以东晋干宝所作《搜神记》为例,《山魅阿紫》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魅人妖狐的形象阿紫。阿紫能变化,能“作好妇形”,善勾人,令人沉迷其中并无法自拔,展现出人类美女的外形特征。不仅如此,狐狸报恩的说法也起源于此,如《陈斐》篇中伯裘报恩于陈斐,救陈斐性命之事。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学识渊博、教授诸生的狐博士形象。由此可见,此时期狐妖已经进一步与人联系在一起了,它们具备远超人类的见识,并且以人类中的才子佳人群体为模仿对象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拥有着似人非人的特征,对小说中的人、事、物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自此,狐妖的形象塑造也迈出了新的一步。

而关于狐妖,先人的想象并未就此停歇,他们结合现实,进一步完善狐妖的形象,如《唐传奇·姚坤》所描写的狐妖报恩之事。故事中的狐妖知恩图报,且会法术,容貌姣好,对诗词歌赋都能领会其精妙。它们在此时期已经成为在外形与能力上皆集大成之群体,它们是虚幻的,但是它们身上承担着更加丰富的意义、狐妖报恩是因报答人类的善举,而这些故事的流传也有着劝人向善的价值。狐妖在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具有猎奇性的群体了,它们同时也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明清时期,文学形式更加多样,文学内容更加丰富,加之前人在狐妖的形象塑造的不断完善和描写内容上的不断积累,对狐妖故事的描写与创作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些前人的经验累积慢慢汇聚成蒲松龄笔下形象鲜明典型的狐妖。

二、《聊斋志异》中狐妖的来由与作用

狐妖作为《聊斋志异》中的主要群体,其形象多种多样,它们来源十分神秘,且能隐藏在人类社会之中,它们与人类的相遇往往是机缘巧合之下,相遇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营造出更为浓厚的神秘氛围。狐妖与人类的相处遵循着人世间的体系,模仿人类,但是其又有不同于人类世俗的性格,这样一来,狐妖的个性便跃然纸上了。

(一)天赐狐妖

《聊斋志异》中许多的狐妖来历不明,但是其对人类有如天赐的“保护神”一般。如《莲香》中莲香初次登场是以西街妓女的身份与桑生交往,并未交代来历,《红玉》中的红玉与冯生也是偶然相见。故事中狐妖基本上以美貌绝伦的形象登场,莲香拥有“倾国之殊”的美貌,红玉亦是十分美丽,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们往往都是被狐妖的美貌吸引,从而与之两相交好。不仅如此,狐妖对于人类身处险境之时也能施以援手。如莲香在桑生濒死之际上山采药,历尽千辛救得桑生性命,红玉在冯生遭遇祸事之时能够为冯生报仇。除此之外,她们还能替男主人公诞下子嗣、经营家庭、觅得良配。联系蒲松龄自身的遭遇,其一生都饱受苦难,在经济上、功名上成就甚小,荣华富贵、高官厚爵对于蒲松龄来说只能是奢望,因此蒲松龄只能在小说得撰写中找到一丝慰藉,在小说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今生有缘

《聊斋志异》中,狐妖作为吸收天地灵气修炼成妖的生物,能够知晓自己的命数,这一类狐妖遵从自己的命数,与人结成美好的姻缘,不看重人的出身,只看重缘分,因缘而来,随缘而去。如《狐妾》中,狐妾与刘洞九便是因缘而合。《狐梦》狐妖因与毕郎有夙缘,便须侍奉毕郎。《张鸿渐》中的狐妖,在说明身份时也道,“妾,狐仙也,与君固有夙缘。如必见怪,请即别”。这体现出狐妖对于缘分命数的尊崇,也蕴含了蒲松龄对于缘分的看法。

(三)因果轮回

《聊斋志异》狐妖故事中所蕴藏的佛家因果论也是尤为突出,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狐妖正是因为这样的因果轮回,与人类相遇并擦出火花。如《小翠》中,王太常因为机缘巧合救了正在渡劫的狐妖,而狐妖便将自己的女儿小翠嫁给王太常的痴儿王元丰,以此来报答王太常救命之恩,而后小翠还治好了王元丰的痴病,由此报答了王家的恩情。《王成》中,王成与狐妖的相遇是由于王成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质,狐妖的到来拯救了王成逐渐衰落的家庭,最后得以脱离贫困,小有产业。“种如是因,收如是果”,由此体现出蒲松龄思想中蕴含的佛家思想。

三、狐妖报恩方式

(一)报之以情

《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大多为对男人以身相许的美丽多情的形象,其多情却也真挚,情感纯粹而又深厚,她们悄然出现在书生的身边,完成与他们的命定情缘,用真挚的情感感动人心,与之地老天荒。如《娇娜》中与孔雪笠互为腻友,彼此怀有不可分割的深厚情谊,孔生舍命救助娇娜,娇娜亦舍弃一切救孔生性命,最终彼此得到了美好的结局。蒲松龄将狐妖真挚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将狐妖超越人类的纯真表现出来,使得其笔下的狐妖在具有人间烟火气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其独特之处。

(二)报之以财

古人传统对于阶级的划分便是“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而蒲松龄却表达出了对“商”的另一种看法,《聊斋志异》中不止一次提到狐妖助人经商,赚得钱财,这与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兴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在《红玉》一篇中,红玉赠冯生白金四十两,助其求娶吴村卫氏,在其遭受苦难之时,便出现在冯生面前,并为其操持家务,让冯生家在半年内就能“人烟腾茂,类素封家”。《胡四相公》中的狐妖胡四相公也是十分令人难忘,胡四相公刚开始虽然与张生互为知己,但是并不以真面目示人,只在最后现身与张生相见,而后张生生活窘困,在得不到亲人的帮助下,胡四相公慷慨解囊,给予张生钱财,使其得白镪满中,解了张生的燃眉之急。《王成》故事中,王成与机缘巧合下与一老妇人相遇,且老妇人与家中祖先曾有过感情。王成尊敬狐妖,将之作为自己的长辈迎回家中,老妇人看见王成家道中落,便“以钗授妇,使姑质钱市米,三日外请复相见”,三日后又“出数金,籴粟麦各石”,解决了王成的基本生活问题。后又督促其不能坐吃山空,让其操持家业,并嘱咐其“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使王成能够脱离苦海。而王成也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品质,尊敬长辈,听从长辈的意见,也能及时改正错误,从心性懒惰的颓废之人转变为勤劳能干之人,使得家中逐渐兴旺起来。狐妖在王生拾金不昧后报答了王生的情义,她有恩必报,关爱后生,助后生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小说中给予了张生圆满的结局,这种大团圆结局之中蕴含着蒲松龄内心深深的悲戚之情,同样的命运,小说之中可以给予主人公转折的机会,但是现实中,蒲松龄几乎终生困顿,在现实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蒲松龄曾自述自己在与兄弟分家之时仅得草屋几间,而之后的生活也是不尽如人意。

(三)报之以家

《聊斋志异》中的狐妻型狐妖对于人类的成家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们遵从妇德,大方得体,为男主人公找寻良配,并绵延子嗣。如在《青凤》故事中,青凤与耿生一见钟情,虽然遭到了舅舅严厉的训斥,但是依旧心系耿生,后青凤舅舅遭遇祸事,耿生不计前嫌解救了青凤舅舅,为了报答耿生的救命之情,青凤的舅舅最终同意了青凤与耿生的事情,青凤与耿生终得长相厮守。《封三娘》中范十一娘与封三娘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为报答范十一娘对自己的情意,封三娘为范十一娘觅得郎君孟生,并亲自做媒,在其中传达讯息,而范十一娘听从封三娘的意见,几经波折,与孟生缔结良缘,最终孟生也不负众望,功成名就,得到圆满的结局。

蒲松龄安排狐妖为人类寻觅美好的缘分,基本上都是佳人与落泊才子结合,待落泊才子功成名就之时得到圆满的结果,映射到蒲松龄本身的境遇,佳人应是现实生活中伯乐一般的存在,但是现实中缺乏这样的伯乐,因此,蒲松龄只能依托于小说来寻求精神的解脱。

(四)报之以官

《聊斋志异》中狐妖对于人类走上科举仕途也有着很大的助力。《凤仙》中,凤仙为鼓励刘赤水考中举人,凤仙与刘赤水拒绝见面,仅留一面残存凤仙图像的镜子,在刘赤水怠惰之时,镜子之中的凤仙便会督促其继续学习,令其废寝忘食,奋发学习,从而一朝中举。在《红玉》一篇中,红玉为使冯相如安心学习,主动承担起家中的家务,最终冯相如一朝中举,得偿所愿。这体现出蒲松龄内心对于功名的追求,他一生都未考中举人,在功名利禄之中忍受煎熬,可以说是“一生无缘附骥层,三生有幸落孙山”。面对科举,他是执著的,他执拗不仅体现在其终其一生对于科举的追求,亦体现在其在小说中在狐妖帮助之下的人们成功考取举人的结局之中。

四、狐妖报恩故事的创作动机

(一)困顿的社会现实

狐妖对于人类的报恩体现着佛家的因果论,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因,得到什么果。《因果十来偈》载,“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痖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这不仅体现在文本中,也体现在了蒲松龄自身的思想中。蒲松龄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时局动荡,社会并不稳定,对于蒲松龄来说,科举几乎成为唯一的出路。他满腹才学,寄希望于一朝中举,能出人头地,但是却屡屡失败,随着时间的流逝,蒲松龄从最初的满怀希望到之后的完全失望,而在承受多年的困顿和打击之下,蒲松龄不得不以佛家思想来宽慰自己,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在《聊斋志异·自志》中写道:“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显然,这位文学大家已经在这样的境况中逐渐臣服于现实,疲于做无谓的挣扎了。

(二)执着的美好愿望

虽然在仕途上并不通畅,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蒲松龄文学创作的脚步,但在社会动荡的时代,“文字狱”时有发生,作为文学之士,蒲松龄不得不谨小慎微,用鬼狐来抒发情志。他家贫如洗,因此渴望财富,他不能走上心心念念的科举仕途,因此渴望做官。狐妖对于人类的报恩行为基本为情、财、家、官四种情况,满足了蒲松龄在可悲的现实情境之下对自身美好的精神向往。可以说,《聊斋志异》中的人狐之间结局越是圆满,蒲松龄的生活现状就越是令自身失望,狐妖对于人的报恩,以及人所获得的一切美好事物,都蕴含着蒲松龄思想中深深的执念。

五、结论

《聊斋志异》中的狐妖以极具个性的形象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其自身为妖类,但是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鲁迅评价《聊斋志异》,“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鬼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可见《聊斋志异》在花妖鬼魅描写方面的突出成就。狐妖在小说中如同救世主一般,使得落魄的人们有了奋发向上的动力,让人佩服的同时也得到了人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狐妖的描写让蒲松龄意难平的生活得到了些许慰藉,对于当时挣扎在科考深渊、精神痛苦的蒲松龄来说如同精神的救赎,而狐妖报恩的故事也这样流传千古,深刻的印在了人们的心中,对后世志怪小说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版,第166 页。

猜你喜欢

王成蒲松龄聊斋志异
蒲松龄纪念馆藏书画作品选登
聊斋志异小翠
奇妙的大自然
只往坏处想
“投敌”战马助南宋平定叛乱
蒲松龄
偏偏只往坏处想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蒲松龄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