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研究型”劳动教育新探索
——来自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的实践

2022-11-01傅陆根

中小学德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研究型劳动课程

◎傅陆根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课题。高中学段是向研究型学段——大学过渡的重要时期,劳动教育自当尊重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从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转向素养、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南海中学作为区域内享誉百年的著名学术型高中,一直坚持“学术立校、科研强校”,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近年来,学校在已有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展开了“研究型”劳动教育探索。

一、从种植园到“试验田”:创设“研究型”劳动实践场域

南海中学坐落于岭南名山——西樵山东麓山腰,呈阶梯状布局,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依托这一天然资源,学校形成了朴素的劳动教育传统,在校园相继开辟了生物园、种植园等,成为传统的劳动课实践场地。彼时的劳动课局限于基本的“种玉米、种番薯”,通过“种植、打理、收获、分享,再种植、再打理、再收获、再分享”的教育环节,重在让师生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价值。

自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以来,学校积极领会文件精神,对已有的劳动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根据纲要对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以实践性为突出特点,侧重劳动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中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手工制作课程、学工学农活动等传统的劳动活动层面,而应从“技能型”转向“研究型”,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注重通过劳动实践拓展高中生的视野,使其更好地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提升劳动创新思维,在劳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养成与提升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学校教研部门对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的调研也显示:超过五分之三的学生对“技能型”劳动课表示缺乏兴趣,并集中表现为课上参与度不高,课下作业应付了事,对剪纸、厨艺等传统的劳动课学习评价较低。问及原因,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小学、初中时已经学过类似课程,已掌握基本技能,缺乏新鲜感;感觉与高中学习脱节。

基于此,学校通过充分论证统一共识,探索从“技能型”劳动课程转向“研究型”劳动课程开发,依托已有的种植园,将其“升级”为试验田,为学生开展研究型劳动实践提供场域。

种植园是南海中学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载体,历届南中学子在这里挥洒汗水,种植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乐趣,为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供了关键支撑。“试验田”自2019年启动以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劳动实践的内容从简单的农作物种植和收获转向农作物品种、肥料、季节、病虫害防治对比研究,劳动实践成为科学探究的过程,师生从“种植园里的农民”变身为“试验田里的农学家”。

以种植玉米为例,为提升对玉米成长过程的认知,学生自觉学习玉米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开发了跟踪玉米成长过程的专用簿,研究和记录各个时期的生长特征等。为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和钻研精神,学校采购了不同的玉米种子,如普通玉米的粤农19号、粤单2号等,甜玉米的粤甜16号,糯玉米广糯1号、粤紫糯3号、粤彩糯1号等,带领学生进行小范围分区种植,引导学生比较其成长、产量、口味的异同点。最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系统的科研成果。种植园成为了学生科学探究、劳动创新、服务社会的实践研究场域,由此,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有了深切的体悟,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等涵养自在其中。

二、从劳动教师到科研导师:组建“研究型”实践指导团队

“研究型”劳动教育并不排斥劳动实践,而是要根植技能培养展开研究,其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更重视技能性。实践出真知,脱离了具体实践的学术研究是伪研究。研究型劳动教育更需要长期深入劳动现场,全过程沉浸式参与,才能对劳动过程形成立体认识,进而形成科学认知。其二是更体现全面性。“研究型”劳动教育是基础性(技能型)劳动教育的延伸,不仅包括身体力行的体力付出,也包括总结归纳的脑力活动;既包括分工下个体对单个或部分环节的实践研究,也包括团队合作对整个过程的研讨分析。尤其是学术成果的形成更需要梳理整合劳动全过程,实现整个研究团队的劳动全面参与和精细统筹。

三是更突出创新性。高中学校根据政策背景、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开发劳动课程资源,完善劳动课程体系,激发师生研究热情,是基本的育人目标。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创新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劳动教育较高层次的育人目标。这需要通过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将劳动活动上升为包括科学育苗、科学育种在内的科学实验,立体打造育种育苗、作物种植、微生物利用等劳动课程,启发学生思维。

这决定了在“研究型”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高中生是劳动教育中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但其科研能力与水平有限,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要在劳动科研过程中,切实成为科研“导师”,发挥研究过程的指导作用,才能引领学生经历科学的劳动科学探究过程,切实收获劳动创造价值的体验和成果,提升劳动素养。

南海中学名师数量在区域内首屈一指,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素养。近年来,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打造名师工作室,并将其与导师制相结合,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带动更多教师的专业提升。依托已有的师资,学校聚焦劳动教育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培养,成立了“劳动教研组”,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杰老师(生物)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高权老师(地理)分别担纲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

劳动教研组的基本职能包括配合教学教研部门规划劳动课时,完善课程体系,检测课程实效。在适当减轻劳动科组教师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全面负责“试验田”场域的开发与使用,带领团队教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劳动科研实践。在起步阶段的理论课上,劳动教研组的导师和聘请的农业专家和学生一起分析区域气候、土质,规划试验田经营方式,开展植物生长特性、科学种植与护理方法的研究性学习,讲授论文素材收集整理和写作方法等。之后,在实践课中,全员参与试验田的翻土、施肥、除草、灌溉等活动,师生一起以《*号试验田**植物成长日志》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比如,对发芽、授粉、病虫害、产量等作详细记录。

在技术性成果获得的基础上,提高科研成果的形成需要高水平科研能力导师的长期指导。为此,学校与地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机制,引进高校科研资源,与学校导师一起,对学生的劳动实践研究进行更高层次和更为专业的指导。例如,邀请中科院张仁勇副教授为学生讲授科研方法与经验,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温小浩教授讲授气候地理对植物的影响等。随着合作的深入,劳动教育的科学意义自然日益提升。

三、从课程作业走向科研成果:创建“研究型”劳动激励机制

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通常以布置劳动实践作业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常态劳动实践,往往缺乏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研究型”劳动教育让劳动过程成为了学生自觉的探究体验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科研内驱力,其激励机制自当立足劳动科研过程本身,让学生更有“获得感”,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持续激励学生的劳动和科研创新动力。基于此,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活动成果总结和提炼,创建“研究型”劳动激励机制。

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其日积月累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丰富的图文、数据均为一手资料,这是参加各级科学研究竞赛的优质作品。导师在日常劳动科研实践中,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及时总结整理各类数据资料,形成优质作品;以此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研竞赛,并对其参赛过程作细致的全程指导,促进学生通过交流、学习实现科研能力的改进与提升。学生通过参赛不断拓展视野,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和科学工作者,深入理解科研,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投身科研事业奠定良好基础。

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发表会对激发师生的科研动力起到巨大作用,更好地激励师生投入劳动教育实践。学校定期邀请相关期刊主编到校讲座,指导学生立足日常的劳动科研实践,努力撰写科研论文并投稿发表。将基本的劳动教育和提升学生科研素养相结合是“研究型”劳动教育的新尝试。区别于学科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科调查活动或小论文撰写,科研成果的提炼需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长期的劳动实践(如作物种植、动物饲养等),有序完成详细的科研步骤,直至产生更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这对导师和高中生虽是不小的挑战,但也是师生共同成长、提升能力的过程。

同时,南海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及其关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和“支持与学校教育发展有关的其他项目”等条款,专门为奖励劳动教育科研先进学子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设置资金奖励在各级科研、学术竞赛中获奖的学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科研热情。学校定期开展劳动之星、科研之星评比活动等,树立劳动科研榜样,努力营建重研究的劳动教育氛围和学术风气。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南中劳动教育从“重技能”转向“重科研”,劳动课程从“技能型”转向“研究型”,师生产出了一批具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养成了做科研的兴趣,不仅“玩”得开心,而且收获满满。

猜你喜欢

研究型劳动课程
研究型审计成果回顾及内涵界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