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
——以部编初中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铜冰鉴”为例

2022-11-01康纪畏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曾侯乙诸侯国战国

◎ 康纪畏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

“铜冰鉴”插图位于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在教学研讨及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本课内容重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对“铜冰鉴”插图的分析,对其选用意图也未做过多的深究。

本文通过对“铜冰鉴”插图的理解与思考,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基于史料实证下课本插图的运用。

一、认识“铜冰鉴”

“铜冰鉴”是什么?教材对此做了解释:“这是战国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对“铜冰鉴”也只是简单介绍,或许这是编者给历史教师的“留白”,让教师们去挖掘教材。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中对“铜冰鉴”做了这样的记载:“冰(温)酒器,一对……全器为一大方鉴,内装一方壶,方鉴有镂孔盖,盖当中有方孔,刚好套住壶的口沿……在方鉴底部与圈足穿眼相应安有弯形栓勾,正好插入方壶圈足的眼孔里,其中一只栓勾装有倒勾,插入后,倒勾就自动倒下,使之稳固……”

这个报告详尽地介绍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状况以及“铜冰鉴”特点,报告中提到:“此鉴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报告中“铜冰鉴”,是一个青铜组合器:“一方鉴,内装一方壶。”同时,据国家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介绍,“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所以在古代它还叫“铜鉴缶”,或“曾侯大鉴缶”。

鉴、缶是传统的青铜器。“尊缶,盛酒器。”“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鉴,战国早期器物的特征:“方口束颈,腹部圜收,四耳作龙形,矮方圈足。”

历史学家根据它的特点、功能取名为“铜冰鉴”。“铜冰鉴”,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如沈从文所言“就这个时代的应用工艺的任何一部门成就而言,就令人目迷五色,叹为观止”。“铜冰鉴”是当时“人类精神的见证,通过它才有可能解读特定时代思想的结构及其表象”。

二、选用“铜冰鉴”的意图

“铜冰鉴”,完全可以证明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器制作水平,也可以反映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看似“铜冰鉴”插图与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主题相去甚远。教材中选用的每一幅插图,必有其深意。

那么,编者选用“铜冰鉴”的意图是什么?

编者将“铜冰鉴”放在“战国七雄”子目,本子目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这样叙述,“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假设:“铜冰鉴”是否可以佐证周王室的各种制度的崩溃呢?“铜冰鉴”是否与“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有关呢?

问题一,“铜冰鉴”是否可以证明周王室的各种制度的崩溃呢?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来区分贵族等级,根据考古资料,鼎是奇数,簋是偶数;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等。

再看《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的出土文物:“显示身份等级的九鼎八簋,分类置放,整整齐齐”。其中有鼎共二十二件,分镬鼎二件,升鼎九件,盖鼎九件,小口提梁鼎一件,匜鼎一件;“簋,八件,形制大小相同。”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按西周礼制,封国国君应是七鼎六簋,曾侯乙为何是九鼎八簋呢?是否属于僭越呢?

俞伟超、高明认为,周代的用鼎制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遭到了第二次破坏。“周初的诸侯,至战国初已兼并成十几个,他们都远比周王室强大,这自然导致所有诸侯统统僭用天子鼎制。”

从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因此,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陪葬九鼎八簋等众多青铜器就不足为奇了。《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认为“此墓规模之大和随葬品中有显示身份等级的九鼎八簋之类的铜礼器以及编制庞大的编钟、编磐等,与当时礼崩乐坏情况下列国诸侯僭用天子之礼的葬仪,情况也是相符的”。

综上,曾侯乙的陪葬器物如“铜冰鉴”等远远超出了周王室的制度规格,是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因此,教材中用曾侯乙的“铜冰鉴”来说明“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即显示周王室权威的礼制、陪葬制度的崩溃,是可行的。

问题二,战国列强称雄,小诸侯国被兼并,与“铜冰鉴”有没有关联?这需要进一步弄清楚“铜冰鉴”的主人,以及“铜冰鉴”主人的封国在当时的地位与命运,方能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铜冰鉴”出土于战国曾侯乙墓,盖内铸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以及相关竹简文字,足以证明是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器物。

但是,在历史文献中没有曾国和曾侯乙的记载,只能通过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来推断出比较完整的曾国历史和曾侯乙。“考古学所见曾国的历史,自西周初期的叶家山曾侯开始,至战国早中期的曾侯丙,其粗线条的编年系列基本建立”。方勤认为按曾侯编年序列,曾侯乙是战国早期的人。

根据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以及后来相关曾国墓葬的发掘文物,我们对曾国有了直观的认识。那么,曾国与楚国是什么关系?裘锡圭认为:“到战国初期,曾国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楚的附庸了。”李天虹认为,“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的曾侯(舆)编钟则让我们知道,曾侯乙祖父曾侯(舆)之时,曾国已经与楚国交好,并依就于楚。”发现曾侯乙墓后,根据该墓出土遗物,学界一致认为,曾侯乙之时,曾国已经成为楚国的附庸。

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关于楚国灭曾国的具体时间,但是“从义地岗墓群的各个墓地属性及其变迁来看,义地岗为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曾国墓地所在地,约在战国中期偏晚,这一墓地已被楚人所使用”。

周家洪认为从楚惠王到楚威王为楚国争雄期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楚国与魏、齐、赵、秦等诸侯国争雄时期。所以这与曾侯乙下葬于公元前433年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左右政局,左右着曾国或随国。综上所述,曾国,在战国时已经被楚国吞并或臣服。“铜冰鉴”作为教材插图,完全可以佐证教材中的“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的观点。

三、“铜冰鉴”的运用

基本弄清了“铜冰鉴”及其在课文中的意图后,我们在教学中怎样运用“铜冰鉴”插图呢?

1.读懂教材,领悟编者意图。教师回归教材本体,了解插图时代背景和与之关联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剖析“铜冰鉴”放置于此的意图,最后将其与备课内容、问题设置与教学环节相融合,让学生体悟到教材与插图的关联性。

2.抓住插图内核,提炼历史教学立意。黄开红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立意,启迪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每一课的内容之间都存在着内在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逻辑中感悟历史智慧,思考教学立意”。本课课题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关键词是“变化”:(1)军事上,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数量越变越少,大国越来越强;(2)政治上,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都竞相实行变法,这是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3)经济上,为了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愿意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创造,重视农业经济,纷纷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人们的聪明才智与实践结合,政治智慧、技术智慧都闪耀出光芒,创造出了更多流传千古、泽被后世的工程或精彩绝伦的文物。提炼出本课教学的核心立意:人们在各个时期运用不同智慧,以求立于时代之不败地位。我们可以选用“铜冰鉴”来证明古人的智慧创造。

3.提升课堂效率,恰当运用插图。课本插图,有些是可以选用来辅助教学内容,有些则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论用哪种方式来学习插图,都是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的实践。赵亚夫主张历史教学是探究式的,让学生有获得感,在探究中生成历史解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本课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运用“铜冰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前让学生对“铜冰鉴”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搜集资料进行辨别、整合,初步认识“铜冰鉴”。

(1)教师展示“铜冰鉴”图片,并设问:这是什么文物?

(2)学生介绍“铜冰鉴”。

(3)教师问:这件文物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

(4)学生回答。

(5)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后,总结:“铜冰鉴”的主人曾侯乙去世后,曾国还存在了许多年。但是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曾国已经沦为楚国的附庸,楚国左右着曾国。战国时期的一系列变化,促使了当时人们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这样的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在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兴趣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运用“铜冰鉴”导入新课与本课主题“变化”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实现了从新课导入到正课教学的有机过渡。

[1][5][7]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7 期,第6—7、13页。

[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引言第3页。

[4][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6]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1 期,第83页。

[8]方勤:《曾国历史的考古学观察》,《江汉考古》2014年第4 期,第111页。

[9]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 期,第27页。

[10]李天虹:《曾侯(舆)编钟铭文补说》,《江汉考古》2014年第4 期,第75页。

[11]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所:《湖北随州师范墓地2011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7年第2 期,第31页。

[12]周家洪:《论楚国历史的分期》,《长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3 期,第24—25页。

[13]黄开红:《注重教学立意,启迪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第4 期,第114页。

[14]朱汉国、闫璟、何成刚:《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历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9页。

猜你喜欢

曾侯乙诸侯国战国
曾侯乙的音乐之声
屈原之死
曾侯乙编钟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乐器学视域下曾侯乙墓乐器某些问题的阐释
屈原之死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