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艺术蕴含
2022-11-01焦明甲
焦明甲
(长春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壮大,喧嚣浮躁的网络流行文化雄霸你我精神世界已经良久,新冠肺炎疫情灾难深重、遍布国内国外的特殊时刻,一部以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为题材、寓教于实的深度表达为机制、梦幻穿越的细致描摹为范式、素朴人性的着力刻画为内容、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为基调、鲜明形象的突出塑造为追求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的横空出世,较为意外地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诱发人们对生命深层秩序的思考,激起人们深沉而热烈的讨论。下面,我们便从其创作手法的选取(题材与机制)、美学意蕴的开显(样式与内容)、艺术魅力的营构(基调与追求)等几个方面,试着讨论一下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艺术蕴含。
一、创作手法的选取: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与寓教于实的深度表达
电影不是简单的画面艺术,也不同于小说等文学艺术,虽然也通过故事情节的转换变化来反映主题,归根结底,主要通过近似真实情境的再现、特定信息场景的创建来表达思想、传递精神,即“空间信息艺术”特征相对突出。《你好,李焕英》就是这样一部返璞归真、理念在先的“空间信息艺术”影片。具体地说:是一部以意趣与心酸并存、风趣与真实并行的历史场景再现为前提,以幽默与严肃、滑稽与认真一体交融的寓教于实的深度表达为旨归,艺术手法创新性特点较为明显的影片。
(一)题材: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
电影《你好,李焕英》梦幻穿越回胜利化工厂生活时代,通过种种近乎陌生化的原初历史场景的再现,引发观众在近乎陌生化的历史场景再现中“反省”与“反思”今天的社会生活,催促了一次较为深刻的精神“内省”与思想“觉悟”。即影片《你好,李焕英》采用梦幻穿越的形式,不仅表达了长大成人的子女对已故母亲的哀思和悼念之情,也通过带领人们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久违的“三线”化工厂生活,释放了人们对过往深刻记忆的怀念之情,增强了人们对今天美好生活之源的认知。
“以往的世代仿佛只是为了后来世代的缘故而在进行着他们那艰辛的事业”。经过李焕英一代艰辛的打拼,晓玲一代已经逐渐过上相对美好的生活。经历四十几年艰辛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如今,中国社会腾笼换鸟——传统相对落后的国家计划经济生活已经近乎完整地、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所取代。中国大地市场经济属性的物质与文化建设空前活跃。历史跨入新世纪尤其进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2021年,中国人已经过上了较为发达、富裕、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并昂首阔步迈向下一个伟大社会发展目标。在此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说,影片《你好,李焕英》以梦幻穿越的形式,开拓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度,不仅较整全地回应了部分小我——个体久埋心中的精神问题,着实地满足了某些人的情感需求;而且衬托了大我——国家的变化,增添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建设的信心与雄心,即以蕴含其中的强大历史理性,提升了影片思想表达的深度,增强了人们关于社会发展和人性变化的理解。
“人类的天职在整体性上就是永不中止的进步”。《你好,李焕英》通过主人公的梦幻生活之旅,以电影艺术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久久为功”,不断深入进行伟大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很多问题不历史地看就不能把握其全貌,很多事物不历史地审视就不能发现其本质。历史地看问题,于历史理性中汲取智慧,很早便成为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一个根本特点。电影《你好,李焕英》采用历史场景再现的叙事方式,于历史场景的具体展示、现实问题的整体审视中,深刻把握时代的精神,诱发了观众的思考;于历史故事的言说、历史理性的树立过程中,抒发素朴的真情实感,捕获观众的心灵。如同《诗三百》,以丰富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开阔的历史视野,让人们忘情于艺术的图与景、时与势。在此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电影《你好,李焕英》在创作层面,于中国历史发展新时代,急切呼唤人们对千百年来中华文创主要思维传统——“历史场景真实再现”题材选取技法精神含义进行再认知。
(二)机制:寓教于实的深度表达
回味电影《你好,李焕英》,能够发现其人物话语精神蕴含丰富深刻,看似严肃,却蕴诙谐于严肃;看似诙谐,又孕严肃于诙谐。例如,晓玲的班主任老师不无遗憾地对李焕英说:“三年了,你姑娘成绩一直很稳定。”晓玲满心痛苦地总结自己一直未有太大变化的、胖胖的相貌说:“原来女大十八变是骗人的。”人物表情与动作看起来滑稽可笑,但绝未迷失郑重其事。再如:厂长儿子在舞台之上进行的二人转表演;以及在排球比赛中,李焕英团队中那个患有斑秃病的队友,帽子被风吹掉的瞬间,出糗搞笑等场景之中,皆蕴含人物极其严肃的精神诉求。此外,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也因为时而表现为热情奔放、时而转变为庄严沉郁,颇具深度。例如,当排球队友质疑为什么坚持比赛,一向活泼开朗的李焕英对排球队友若有所思地讲了晓玲母亲去世的事情,并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她说我跟她妈长得特别像。”
电影《你好,李焕英》脱胎于具有一定喜剧特点的“网络剧”,乍看会感觉片中有的人物举手投足充满滑稽、动作夸张可笑,有的人物语言诙谐幽默、风趣搞笑;观影时,很多画面尤其一些看似搞笑的场景,还可能会让人前仰后合。但是,从本质上讲,影片《你好,李焕英》终究不是单纯为了搞笑而拍摄的喜剧。枯燥无味地摆事实、讲道理总是无人愿听。“眼见为实”。很多问题不原汁原味较为全面、现实地呈现出来,便无人愿感,也便无人能知、无人能识、无人能信。正因此,与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相一致,电影《你好,李焕英》采用了寓教于实的思想表达机制,于深入具体的现实状况描摹中,于实事求是的历史场景再现中,坚实地掌握了观众的情感,诱发了观众的思考。正因为采取寓教于实机制,较充分地增强了影片的精神表现力量,影片承载的苦乐悲喜才更惹人动情。
影片《你好,李焕英》苦乐悲喜交融,滑稽幽默与肃穆认真并行不悖,寓教于实的空间话语表达艺术机制特征相对突出。例如,一向表现滑稽幽默的厂长儿子,在去深圳的路上偶遇晓玲所做的独白却让人备感深刻认真;看似思想水平较浅、在讲话前摸遍全身衣兜寻找纸条的厂长,夸赞李焕英的拼搏精神时,却能说出“人只要有不服输的精神,身上就有光彩”这样富有哲理的句子……虽然幽默有趣成为影片的一大风格特色,但是“生活不能承受之轻”却构成影片的主要精神旋律。观看整部影片,人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泪目难耐。即影片《你好,李焕英》在“真实再现”的空间艺术呈现基础上,较好地通过寓教于实话语机制再现了主题、表达了思想。
二、美学意蕴的开显:梦幻穿越的细致描摹与素朴人性的着力刻画
2020年贺岁之际,穿越剧《庆余年》备受好评。一年之后的2021年,作为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再次以梦幻穿越场景的细致描摹方式,将人们带回40年前的“胜利化工厂生活”,受到人们更大的青睐。此外,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我宝、让我高兴来了”等动人台词,以丰富的富于精神内涵场景,对素朴人性展开解构性的、较为彻底的描绘,于个体消费主义精神桎梏日益严重的崭新时代,为人们树立了美好人性的精神之基。
(一)范式:梦幻穿越的细致描摹
以梦幻穿越方式结构文本、表达作者思想与感情,已经成为近年文学创作尤其影视创作一种相对较为成熟的模式。梦幻穿越叙事区别单纯的现实生活与复杂的历史故事描摹,能有效地在古今融合、传统现代叠加的更为开阔的时空中驰骋思维、回旋感情,相对具体、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影片《你好,李焕英》采用梦幻穿越的形式结构文本,展开叙事,较为具体完整地表达了创作者关于亲人间生离死别的思想与情感;同时,通过描摹较为独特的历史生活场景、撰写较为具体的历史生活事件,让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善。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母亲遭遇车祸,悲痛至深的晓玲睡梦中穿越回了母亲的年轻时代,与挚爱的母亲(刚刚逝世的母亲也穿越回来)一起过上“三线”工厂生活,具体地说,是过上了相对独特的20世纪70年代末“胜利化工厂”生活。70年代末期,中国结束了“文革”,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相较“文革”时期,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那仍然是一个连看电视都极其奢侈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人向往并不断奔向美好生活的特殊历史转折时期。相较于现在,胜利化工厂时代,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物质产品的丰富性还无法满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需求。但是,伴随“文革”结束,“四人帮”被清除,社会恢复了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百姓徜徉在一种迎接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为美好生活的到来而进行的现实昂扬奋斗之中,厂区生活一片欢声笑语。
作为一种艺术方式,梦幻穿越叙事的元叙事意味更强,虚构性色彩更浓烈,可以最大限度地拉开欣赏者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甚至可以拉开叙述者即创作者同叙述事件、文本构成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叙述者在一种相对更加理性的思维下展开叙述,让欣赏者在一种更加广阔的思想视域中,自由欣赏回味文本深层精神意蕴。“梦幻穿越”是电影《你好,李焕英》最显独特也最清晰的形式特点。影片以梦幻穿越的形式,带领人们回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生活,让人们能够在一种相对较为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思维视域中,审视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变迁,更加自由地品味蕴含在历史与现实之中的较为丰富的社会精神信息,感受着“胜利化工厂”时代相对独特的“幸福生活”,以及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社会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影片《你好,李焕英》以梦幻穿越描摹为样式的结构方式增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深度。
(二)内容:素朴人性的着力刻画
纵观电影《你好,李焕英》能够看得出,晓玲对母亲的爱发自灵魂深处,纯洁无瑕,一心想着让母亲快乐。作为母亲的李焕英同样处处为晓玲着想,对晓玲的爱也来自灵魂底部。两个人相互爱护的感情看起来如同众多母女一样,似乎平淡无奇,却也真诚之至感人至深。穿越来到母亲年轻时代生活中的晓玲,一心想着做让母亲高兴与快乐的事情;同样穿越回来的母亲李焕英也从未改变对女儿的深深关爱。当着晓玲的面,在与晓玲爸爸聊天的时候,李焕英说:“咱女儿啊,健康快乐就行。”酒后吐真言,当喝醉的晓玲说:“下辈子咱俩必须得做母女,但是,下辈子,得我做妈。”同样醉了的李焕英说:“下辈子还是我当妈。”当晓玲为母亲描述一个聪明好学有出息的女儿时,李焕英却说:“我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当看见女儿怀疑自己不够幸福时,作为母亲的李焕英略显委屈地说:“我觉得我这辈子过得特别幸福,怎么就不相信我呢?”两颗忘我、无我的“赤子之心”跃然银幕,深深映入观众脑际,原来人性可以这般纯净美好。
细细思考还会发现,人性原本洁白无瑕,只不过利与欲遮蔽了某些人的心灵与眼睛,让他们没法感受那些一直存在的美好罢了。爱恨本属于人之自然天性。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主体自我意识越发觉醒。但是,伴随金钱至上等观念的流行,尤其在市场主义等精神幌子下,消费主义等口号沉渣泛滥,甚至日益演变为人人“遵循”的生活理念,普通人情甚至亲人之间的感情日薄西山,人与人之间本来天然存在的真爱演变为奢侈品。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梦幻穿越叙事方式,通过对人、事、物更加细致完整的描摹,对人性更加丰富的书写,相对清晰地在较长历史时空变化中鲜明突出地呈现了人物的特点、描摹了人物的性格,即在素朴人性的着力刻画过程中,让人们能较完整地了解一段历史,较全面地认识一则社会,较深刻地理解一些人的人生与命运状况。
经过四十几年发展,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与市场经济相适配的个体本位主义思想也日渐兴盛,与之相伴的便是个体本位主义思想不断肆虐,甚至完全吞噬一些人的灵魂,从而酿出一些社会悲剧。近年,媒体中频频出现母亲杀害亲生孩子、孩子杀死亲生母亲的事件。如何恢复“爱”的社会主旋律地位,让“爱”成为亲人之间、一般人群之间的温暖纽带,进而推进全社会精神积极向上发展,逐渐成为近年文学艺术的一项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初为导演的贾玲将母亲遭遇车祸这一惨痛事实,以及自己多年来饱含对母亲至深思念的“夜梦”,变换为文学故事搬上银幕,在素朴人性的书写中,宣泄了自我思念母亲的情感,感染了大家蒙尘已久的灵魂。同时,也捍卫了人间最宝贵、美好的事物——纯洁的人性。这应该是人们观看电影《你好,李焕英》之后久久不能释怀的最根本原因。即电影《你好,李焕英》以于个体主义思想日益泛滥,甚至日渐流行,爱情、友情、亲情日益寡淡,甚至越来越被筹码化,人们有些苦不堪言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时刻,以素朴的人性书写,去芜存菁,刷新了人们的耳目,感染了人们的心灵。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电影《你好,李焕英》以精神特写的方式,以强大的“正能量”重新诠释了人性,为社会健康发展树立了美好人性精神之基,关怀启示了一些人的当下,也警醒指示了一些人的未来。
三、艺术魅力的营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与鲜明形象的突出塑造
情感与形象是艺术美学核心的概念。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一定秉持艺术情感与艺术形象至上的艺术原则进行创作。《你好,李焕英》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母女之情看似是世间最普遍的情感,如同爱情、友情以及其他亲情等,俯拾皆是。但是,这些看似最为普遍的情感,恰恰最是常见也最是感人,其中蕴藏着人类只要一息尚存便不会朽的东西。因此,一直以来,是影视导演最爱的素材之一。影片《你好,李焕英》以深沉的母女之爱这一美好情感结构文本,不仅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对女儿关爱之情的好母亲形象,也打造了一个体贴母亲、关怀母亲、一心报答母爱的不朽女儿形象;同时,还较成功地塑造了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色人物形象。
(一)基调: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那个物质条件还比较差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让孩子能活得好一些,母亲给孩子缝补、给孩子做好吃的包子、母亲自己舍不得花钱乘坐公交车……这一切,无一不彰显着母亲对孩子无私深沉的爱,也无一不镌刻在孩子心里。晓玲不间断地以自己的成长博取母亲的高兴与自豪,长大之后也遇事不忘为母亲着想。母亲遭遇车祸,对晓玲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子欲养而亲不待,晓玲万分悲痛。当在睡梦中得知自己穿越母亲年轻时代,便不断为了母亲高兴而做这做那,购买电视、催促并协助母亲参加工厂女子篮球比赛、帮助母亲与厂长儿子谈恋爱……尝试在“穿越的历史情境”中,让母亲高兴,让母亲过上幸福开心的生活。种种舍身报母的做法与想法(包括希望下辈子让母亲做自己的女儿、自己做娘来加以照顾),充分体现了作为子女对母亲的拳拳深爱之情。
亲人的生离死别是世间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世间每个人最难跨越的精神门槛。最是常情、最是常景,也最最惹人心痛、最最惹人魂伤。世间最深情之景、最悲痛之实,莫过于至亲至爱黄泉地上永不见的生离死别。母亲突然遭遇车祸而离开这个世界,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之死作为一个精神事件徘徊在导演贾玲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导演贾玲借助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梦幻穿越(“夜梦”)的方式,将心中“噩梦”换作“白日梦”(“一篇创造性作品像一场白日梦一样”)呈现给观众。“夜间的梦正和白日梦——我们都已十分了解的那种梦幻——一样,是愿望的实现。”贾玲通过“梦”(白日梦)中“梦”(夜梦——梦幻穿越),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梦”中尽孝于母亲,唤醒人们孝顺父母及其他长辈亲人的意识,告诉人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形式,还能让自己与观众更清晰地思考这一事件的实质,从而让自己也让拥有与自己相近经历的人能更理性地面对这一“残酷”事实,并及早摆脱这一“痛苦”心境。
电影《你好,李焕英》不仅客观地描述与再现了遭遇车祸前母亲面对女儿成长所不自觉地流露的喜悦心情,也遐想并呈现了母亲逝世、于“穿越”中再次与女儿相遇之后所展现的永恒不变之爱。例如,悄悄劝说排球队友为了女儿而参加比赛,偷偷为女儿缝补“破旧”的裤子,告诉女儿自己只是希望她健康幸福,无不述说母亲对女儿的爱跨越时空不变、退回过去不改,纯洁而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大爱无私,大爱无疆,恒久不变。情感思维被很多哲学美学家视为艺术活动中最重要的精神要素。在一个人们普遍麻木于价格交换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时代,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情感性的思维逻辑为本体、以人间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结构文本,感动了观众,也感染了世情,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益。
(二)追求:鲜明形象的突出塑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形象是影视作品主要的精神符号。鲜活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增强影视艺术作品魅力的主要着眼点。影片《你好,李焕英》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写实与新历史主义等较为先进的解构叙事手法,尤其是恢复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叙事(写实)精神传统。一句素朴的“你什么时候能给妈长回脸”,失望、期望、盼望、严肃、认真、关心、爱护、焦虑、急切……一名普通母亲关于子女成长所具有的复杂心情一览无余地呈现了出来,一个热烈关爱子女成长的普通母亲形象也鲜活地跃然银幕之上,惹人注目,让人沉思。“无意识就是他人的话语。”李焕英的话语,如同天雷地火一般熊熊燃烧于晓玲幼小内心深处,绘就了晓玲的灵魂底色,铸就了晓玲的愿望追求,催生了晓玲鲜明的形象特征。
影片《你好,李焕英》的一号主角显然是晓玲。母亲遭遇车祸,对晓玲的精神打击极其深重。梦境中,晓玲阴错阳差穿越母亲年轻时代。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愧疚心理作用下,晓玲一心想着让妈妈过幸福快乐的生活。使用小计谋帮助妈妈成为新华化工厂厂区第一个购买电视的人之后,笑逐颜开地问妈妈:“我来你高兴吗?”在听到妈妈说“高兴”之后,一心想报答母爱的晓玲对妈妈说:“我能让你更高兴。”并在心里不断地琢磨着:“干点什么,才能让我妈更高兴呢?”可是,在那个拖拉机与自行车是主要代步工具,买一台电视、看一场电影、喝一瓶汽水、吃一盒水煮黄豆都极其宝贵,举全厂之力办一场排球比赛、安排一个文艺会演都很奢侈的年代,女儿能为妈妈做的事情实在太少。买完电视机之后,晓玲便积极撺掇妈妈参加“可能有大好事”的厂区排球比赛;再之后,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妈妈与厂长儿子恋爱。当得知妈妈与自己的爸爸领了结婚证、生活又回归自己知晓的道路之后,晓玲极其气恼。影片《你好,李焕英》通过一系列情节展现、一个个场景描摹,一个一心想着、为着母亲的“好女儿”形象自然而然地映入人们眼帘,刻入人们脑海。
影片《你好,李焕英》基本属于百姓生活叙事,片中人物均属于普罗大众生活中的小人物,在晓玲、李焕英之外,还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物形象。在晓玲的升学宴会上,除李焕英的不服输性格惹人注目,王琴的勇于胜利、包玉梅的怯懦刁钻、工厂主任较重的官僚气等性格特点,已经获得鲜明表现。在李焕英呵护穿越到胜利化工厂的晓玲、晓玲爱护胜利化工厂时期的母亲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一系列具体事件发生发展情节里,诸如:晓玲施计帮母亲购买电视、晓玲撺掇母亲组织排球比赛、晓玲教授厂长儿子沈光林表演二人转来讨好母亲等事情,尤其在各种现实生活场景描摹中,包括李焕英的阳光与坚韧品格在内的一些普通人物形象的各种优点、各种局限,诸如:王琴的阴暗与争抢性格,沈光林的善良、开朗与积极向上精神,厂长与主任的独特领导品格,冷特的复杂小我心理与情感,以及两个混混的装腔作势与没头没脑等,都鲜明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即一系列普通生活中小人物的性格特点均被影片鲜明突出地描摹塑造出来,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增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也在强化着影片的传播力。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当人们谈论起这部电影,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
电影《你好,李焕英》以“形”吸睛、以“情”感人。其形似梦似幻、充满喜乐;其情真挚浓烈,让人泪目。影片讲述的是贾晓玲与李焕英母女之间的生离死别,摹状的却是你、我、他。观后,人们不禁感叹主人公的悲欢与离合,更会沉思人性与人生的简单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