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兰动画产业发展研究

2022-11-01严万祺冯雪宁

电影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荷兰动画创作

严万祺 冯雪宁

(1.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在世界动画领域中,荷兰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并不大的低地国度,凭借其作品中所呈现的特立独行的实验性风格,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同时对于经典动漫形象“米菲兔”和“巴巴爸爸”的成功塑造,又使得人们看到了荷兰在商业动画中的无穷生命力。不难发现,如今荷兰动画正践行着这样艺术性与市场化的双赢模式,努力摆脱欧洲动画诸强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荷兰动画产业发展的路径。因此,对当代荷兰动画产业的考察,无疑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及借鉴。

一、政府完善政策法规新体系

荷兰政治家托尔贝克在其著名的“托尔贝克原则”中提出,政府不应该插手来评判科学与艺术。荷兰政府一直秉承这一原则,无论是在文化政策立法还是资金扶持方面,都充分尊重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地位,为包括动画在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1993年4月16日,《文化政策法规细则》实施生效,这一法规的出台开启了荷兰政府对文化立法的新篇章。作为政府针对文化领域制定的法律文件,其中提出了文化政策的周期性规定:文化政策必须每四年更新一次,并在每个周期结束时对四年文化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荷兰政府通过有弹性的周期性政策调整,努力顺应时代变化,契合文化发展之需。1997—2000年文化法规《护甲或中枢》的核心议题是在讨论人们是应该以各自的文化身份为“护甲”,抵御包括亚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的影响和观念输入,还是应该以此为“中枢”,来主导信仰与观点的互动交流。到了2001年,《碰撞的文化》法规中明确提出要把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多样化的受众定位以及文化创业作为优先战略,并强调要落实扩大文化机构的自主权。2005年推出的《远大于总和》的文化政策则围绕三大主题进行政策制定:第一,文化系统中必须少点官僚作风,多点责任意识;第二,文化生活中应该多一些相互衔接与沟通;第三,加强文化建设着重突出创意产业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在2009年《为人生而艺术》的法规中,重点关注了荷兰的艺术与文化在国际交流方面的不足,列举了一些关于国际文化政策的建议。2013年《多于质量,文化政策的新洞见》的法规中提出政府对文化预算进行削减,但是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视仍然保持着一贯的连续性,这可以从荷兰教育大臣布森玛可所发表的署名文章《文化空间》中得到印证。作为当前的新政,文中提出在上一个四年周期预算的基础上增加1800万欧元的投入,以扭转资金削减所造成的影响。除了中央政府层面的法规,很多地方政府也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政策法规,比如每四年推出更新政策的鹿特丹、乌特勒支和格罗宁根,以及在文化政策上力求与世界接轨的布雷达等。

在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的同时,荷兰政府还努力制订出动画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化建设,以培养适应动画产业发展的各类技能人才。在大学所设立的动画专业方面,乌特勒支艺术学院、阿尔赫兹艺术学院和圣乔斯特艺术学院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涌现出了像保罗·德瑞森、埃里克·范斯海克和艾弗利·洛贝克这样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本土动画中坚力量。相较于高等院所的动画教育,荷兰政府所创办的数字游乐场(Digital playgrounds),则把包括动画教育在内的数码教育普及到了青少年群体中。这一教育机构遍布全国,旨在通过拍摄电影、制作动画片以及照片拼贴设计等创作活动,让青少年能够有意识且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媒介。

二、扶持资金提供制作强保障

政策的制定是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指引,以促进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有力的资金扶持才更多提供了文化发展不竭动力的实质性保障。在确保艺术作品可及性的同时,也给动画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片相对与自由市场隔绝的“创作飞地”。早在1993年,荷兰政府推出的主题为“投资文化”的首个文化政策文件,其中就明确了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导资助国家文化基础机构(BIS)的扶持模式,并赋予其监督资金流向的职责,一些与资金扶持有关的基金和项目计划应运而生,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荷兰电影基金、Cobo基金以及“文化银行”等。

荷兰电影基金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负责支持荷兰国内的电影制作,并监督荷兰电影委员会活动的重要机构。在2020年该基金有1925万欧元用于电影制作激励措施,另外370万欧元是单独针对本土影视公司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合拍项目。该基金还为制作人提供无息贷款,最多可占制作成本的60%。在该基金组织最近一次推出的《电影基金政策方案(2017—2020)》中明确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育计划”(Talent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将对动画制作领域开放,该计划旨在为国际合作提供政策保障。这一新措施的推行给予更多动画导演在政策性资金帮助下开展国际动画项目合作的机会,由荷兰动画导演尼恩珂和比利时动画团队共同创作的动画短片《少女街11号》(11)就是在该计划推动下完成的。该片于2018年获得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水晶奖。另外一个政府主导的Cobo基金,又称国家广播公司合作基金,是政府为鼓励国家广播公司与独立电影人合作制作电影所设立的基金。这一基金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推出的“三角洲人才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包括新锐动画导演在内的创作人提供资金,每年专门资助10部10分钟以内的短片,每部资助额度达73500欧元,包括拿到Cartoon d’or欧洲动画奖提名的低多边形风格动画、《别了,德弗里斯先生》和《美丽的生命》在内的多部作品获得过Cobo基金资助。值得一提的是,荷兰政府还于2013年指定特里尔多斯银行设立了一个名为“文化银行”的融资平台,给包括动画公司在内的荷兰文化企业提供融资帮助,解决企业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

除此以外,荷兰还有一些动画基金,有着不同的资金来源,规模也相应小一些。Fonds 21作为一个私人基金,自1998年以来一直支持国家与地方的艺术创作项目,每年大约有1000万欧元的支出,2014年所资助的作品《单曲人生》获奥斯卡动画短片提名。休伯斯·巴尔斯基金以鹿特丹电影节首任主席命名,由创意欧洲媒体计划资助,旨在支持荷兰与其他欧洲各国的电影合作交流,促进本土制作的发展。还有一个主要由教育文化与科学部拨款的蒙德里安基金,这一基金每年都会提供外国艺术家到荷兰参加艺术活动,旨在通过与其他文化和国外艺术家的艺术碰撞及交流互动来丰富荷兰文化。与此类似,一个名为伯恩哈德王子文化基金的私人基金项目,则是为35岁以下的视觉艺术领域的学生和艺术家提供国外交换机会,并给予留学补贴。

三、优质创作融合荷兰式元素

在开放性艺术思想的影响下,荷兰动画创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这其中本土元素的挖掘为许多动画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荷兰动画史上的第一部作品《拉姆斯东克的谋杀案》,正是借助本土元素创作完成的。这部由弗兰兹·盖斯特与奥托·范·奈霍夫于1936年合力创作的剪影动画,取材自荷兰民间歌曲,讲述了一个强盗残暴的犯罪行径。除了这部填补荷兰动画空白的作品外,也不乏一些蜚声国际的荷兰动画对本土元素进行的提炼与运用。

荷兰有着“自行车王国”的美誉,其独特的“自行车文化”已成为一张颇具魅力的“国家名片”。在世界上屡获大奖的动画短片《父与女》中,自行车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所呈现的对于生命轮转的象征意义,提升了整部动画的艺术高度。这部经典之作是2000年由荷兰动画导演迈克尔·杜德维特创作完成,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在女儿幼年时离开,女儿用其一生来守望与思念父亲的故事。除了自行车这一具有荷兰特色的元素外,片中很多场景的选择也都凸显了本土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圩田的展现。荷兰从13世纪就开始了人造圩田、围海开垦的行动,如今国土近五分之一的面积都是从先围海建造圩田,然后通过栽种牧草饲养家畜改良土质,再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最终建立城镇发展而来。作品的开头,父女俩就是骑车穿过围海建造的圩田,在堤坝上道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离开的码头也已经成为新的圩田,最后年华老去的女儿正是穿过高高的牧草与父亲在此“相遇相拥”。所以,圩田在本片中已不只是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一道广阔背景,其演绎出的沧海变桑田的景象,同样是在比拟一种光阴的流逝。

除了《父与女》成功吸收了荷兰的本土元素,马丁·库普曼创作的动画《在阿尔的卧室》也巧妙地融入了荷兰画家梵高的同名画作,以定格动画的创作方式展现了对这幅世界名画的重现过程,作品最终获得了第43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提名。另外一部名为《我爱足球流氓》的动画纪录片,聚焦于本土全民运动——足球,展现了足球流氓这一亚文化现象。布亚科维奇导演的《臭鱼》,则把鲱鱼这个深入荷兰生活的文化符号置入片中,演绎了一出因鱼腥味而起的啼笑皆非的故事。

四、本土大师促进动画快发展

回溯荷兰动画历史,涌现出了众多以艺术性和实验性风格创作见长的动画大师。在这些大师中,多半都有着像迈克尔·杜多克一样有国外生活和创作的经历,这样的一种流动性,恰是荷兰艺术家们所惯有的传统。他们在国外居住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可能是为了学点东西,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寻找市场,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寻找灵感。保罗·德瑞森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凭借独特的绘画风格,保罗·德瑞森在大学毕业不久,便受邀参与加拿大动画家乔治·唐宁所导演的动画电影《黄色潜水艇》的绘制工作。作为一个向往动画创作却苦于缺少动画经验的年轻人,保罗在这次创作实践过程中,不仅初次领略了动画巨匠麦克拉伦的作品风格,还学到了许多与实验动画相关的知识。回到荷兰后,他便很快在政府的资助下推出了其动画处女作《小约翰贝利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独特的画面呈现视角和不墨守成规的色彩运用,奠定了其创作的风格。之后不久,他就被唐宁推荐到加拿大电影局从事动画创作与交流。在那里,他开始尝试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线条的作用:形式层面上,通过简洁线条的不停抖动,勾勒出抽象且紧实的形象;内涵层面而言,线条被赋予了诸如时间、空间和生命等象征意义。作品包括了关注环境污染的《失去的蓝》和《空气!》,以及充满童心的《旧盒子》等。

从1976年起,保罗的创作开始在加拿大与荷兰之间交替展开,其作品已总计在世界范围获得70多个奖项,其中就包括了同时入围第37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的《巅峰》和《点点变成牛》,获安纳西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的《大卫》,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的《在陆地,在海上和在空中》,以及拿到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的《受难三姐妹》等。为了表彰他为世界动画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动画协会和萨格勒布动画节组委会一致把“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他。

荷兰动画在保罗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进步,而随之涌现出的一些动画大师,也在努力保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其中就包括了定格动画大师柯·浩德曼,他的作品《沙堡》赢取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内的20多个世界级奖项,另外创作的《积木世界》《套娃》和《查尔斯与弗朗索瓦》等动画作品也都具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还有著名的二维动画制作人皮特·克鲁恩,他所导演的《中转》获洛杉矶影评协会最佳动画短片奖。1995年入职华纳兄弟公司后,皮特开始为《钢铁巨人》《里约大冒险》和《神偷奶爸》等动画电影进行前期的分镜头绘制。旅居法国的阿德里安·洛克曼凭借《光纤电舞》获得了2002年安纳西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以及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银鸽奖”,其代表作还包括提名安纳西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水晶奖的《追踪》、作品《预言》和《条码3.0》等。

五、海外力量提升创作新高度

在本土动画人助推荷兰动画发展的同时,一些非荷兰裔的动画大师同样功不可没,为荷兰动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出生于匈牙利的乔治·帕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帕尔于1930年在埃因霍温创立了一个名为“多莱坞”的工作室,延续着其之前在巴黎的商业动画广告制作。到了1934年,飞利浦公司开始委托帕尔的工作室为旗下的收音机拍摄动画宣传广告,接下来的五年间,帕尔创作出了十多部与飞利浦收音机相关的动画广告。在这些作品中,帕尔把偶动画技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完美结合,奠定了当时他在世界范围内偶动画创作的大师地位。随着二战的爆发,帕尔离开荷兰转往美国发展。虽然帕尔并未久居荷兰,但是他的创作理念在荷兰动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正是他开创了荷兰商业动画创作的先河。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动画人,他们也都在荷兰动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比利时人乔治·德贝尔茨于1916年在荷兰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动画作品《姬丝的美梦》,至此动画这一形式首次出现在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荷兰开放包容的创作氛围和惬意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动画家生活于此,丹麦人布尔杰和法国人莫妮克就长期定居荷兰。在此期间,他们创作出了《安娜与贝拉》和《双人舞》,分别为荷兰赢得了动画史上的第一个奥斯卡短片奖和柏林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带领荷兰动画第一次跃上世界动画的最高舞台。

近年来,海外动画家来到荷兰进行创作已成为一种常态,这要得益于荷兰动画研究所的“艺术家驻场计划”。文化部于1993年牵头成立的这个研究所,拥有很多硬件设施齐备的“创意车间”,并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动画大师来荷兰进行创作使用,至今已吸引包括创作《故事中的故事》的俄罗斯人尤里·诺尔施泰因、英国定格动画导演巴瑞·普维斯 ,以及动画配乐大师诺曼德·罗格等。与此同时,研究所还会组织这些大师进行授课,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荷兰动画人专业深造的“第二课堂”,通过在研究所里向大师们取经问道,然后开展独立动画创作,许多优秀作品就此诞生,其中包括了莱维·莱蒂恩的《自我》,弗洛里斯·卡伊克的《物种起源》,以及由莫耶什克导演,获萨格勒布动画节一等奖的作品《辛彻》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艺术家驻场计划”,在荷兰所设立的与动画相关的多个电影节和影像节,为本土动画人与各国优秀动画导演相互探讨业务,搭建起了又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其中以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海上电影节、世界影像节和荷兰电影节等最具代表性,当然还包括荷兰动画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动画节和Cinekid儿童国际电影节在内的专项大赛。以创立于2007年的阿姆斯特丹动画节为例,该动画节强调动画是一种拥有自己的视听语法与无限可能性的独立艺术形式,并为动画专业人士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环节,旨在关注动画业界发展动态和分析市场需求变化情况,这一部分包含有专题座谈会、导演访谈、动画大师高级讲习班和咨询课堂。作为荷兰动画联通世界的重要纽带,广泛分布于该国各个地区的电影节和动画节如今已经成为荷兰动画人提升创作理念,开阔创作视野的重要手段。

六、Blender开启动画合作新模式

2016年3月,一款名为OpenToonz的二维动画开源软件在“Anime Japan”的动画展览会上正式发布,开源软件所蕴含的自由与分享的理念,开始为业界内外所熟知。其实,早在2002年,荷兰的NeoGeo公司就已经开始开源软件的探索,推出了名为Blender的全球首款三维动画开源软件。

Blender软件原先只是一个用于开发游戏的内部工具,在被Blender基金会收购后,才逐渐从一个私有软件转变为源码公开,且允许用户学习、修改并添加代码的开源软件。该软件隶属于一个名为“革奴计划”(GNU Project)的自由软件集体协作项目,这一项目旗下的自由软件基金会给予软件技术、法律和资金上的支持。而利用Blender软件创作动画,其实就是将完整动画制作流程进行碎片化处理,由各国动画爱好者或动画从业人员按照个人能力与兴趣自行选取擅长部分进行制作。这不仅极大缩短了制作动画的时间,还能很好地利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动画创作的质量。在创作过程中,同组成员可以通过在Blender论坛实现互动讨论,彼此学习提高;也可以通过上传进展中的任务文件,获取后台更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帮助。在动画完成后,参与制作的所有人员还将得到一份完整的项目工程源文件,以供学习研究之用。

2004年起,Blender软件开始在电影后期制作中小试牛刀。赢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电影《蜘蛛侠2》,正是运用该软件完成了所有动画部分的制作;电影《2012》则采用软件中的Bullet插件来为大量灾难场景添加烟雾特效;动画长片《凯尔经的秘密》中的3D特效部分,也都是通过Blender实现的。除了在影视特效领域中崭露头角,Blender软件在Blender基金会所资助的动画项目中同样大放异彩。2005年9月,Blender基金会发起了第一个代号为“橘子”的开源动画影片计划。第二年3月,世界上第一部开源动画电影《大象之梦》创作完成,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之后,基金会又陆续发起名为“桃子”“榴梿”“杧果”和“醋栗”的开源计划,推出了《大熊兔》《辛特尔》《钢之殇》和《宇宙洗衣机》这四部动画作品,以及《可爱的羊驼》系列。如今这些制作精良的短片,俨然可以与有着高版权费用的3D MAX和MAYA软件所制作的动画作品相媲美。

作为一个跨平台的开源三维动画制作软件,Blender的强大超乎想象,它在界面布局、与相关软件的配合以及渲染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而且软件的设计方还会在每两个月左右对局部进行更新,从而使得软件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强。Blender秉承自由创意的理念,打破传统的商业动画生产模式,为全球动画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今包括AMD、微软和Facebook在内的诸多跨国企业都注资Blender基金会。可以想见的是,凭借体积较小、功能全面、高效实用以及平台兼容性强等特点,Blender必定会在世界范围内的三维动画创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结 语

回首荷兰动画这几十年的创作成就与发展历程,其一方面重视本土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开拓国际化发展道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人文艺术积淀和开放自由的环境,荷兰正逐渐成为吸引众多动画大师生活与创作之地。随着文化立法的日臻完善,扶持动画企业长效机制的逐步形成,本土新锐的不断涌现,以及动画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荷兰动画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成为世界动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新世纪以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对当代荷兰动画发展的探讨与研究,或许对于转变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更大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荷兰动画创作
做个动画给你看
凡·高
动画发展史
在荷兰骑自行车
《一墙之隔》创作谈
骑行荷兰羊角村
我是动画迷
创作随笔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