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心理弹性及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
2022-10-31许玲玲吴小丽开海丽
许玲玲 吴小丽 开海丽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子宫以外部位的一种妇科疾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月经异常、性交痛、不孕症。EMT作为一种慢性良性浸润性疾病,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均难以规避复发的风险,有效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1]。相关研究表明,EMS患者均伴有强烈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心理弹性水平极为低下,也直接影响其自我管理行为[2]。认知行为干预也称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矫正患者不合理认知与信念,能够帮助其建立规范性适应性行为[3,4]。本文以心理弹性、自我管理行为为切入点,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在EM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05例EMS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1~45岁;受教育年限6~18年。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2组EMS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5]诊断标准;(2)EMS分期Ⅰ~Ⅲ期;(3)具有正常沟通交流理解能力;(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2)严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者;(3)中途退出或随访脱落者。
表1 2组EMS基线资料比较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EMS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宣教(EMS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危害,手术或药物治疗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心理干预(焦虑、抑郁情绪的疏导)、用药管理(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饮食管理(忌辛辣、生冷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高纤维、高能量饮食)、运动锻炼等。观察组联合应用认知行为干预。(1)评估:入院1 d,采用问卷调查及面对面沟通的方式,系统评估患者EMS疾病相关知识、心理弹性、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分析不同个体特征EMS患者心理弹性、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差异,实施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2)认知干预:①结合EMS常规护理干预内容,编制《EMS健康教育手册》及音视频资料,采用发放手册(入院2 d)、集中宣教(住院期间2~3次,60~90 min)、个体指导(每名患者至少1~3次,5~10 min/次)、同伴支持(组建同伴支持小组)、随访管理(微信、电话、家庭访视,1次/周,5~10 min/次)等多种形式,介绍EMS及治疗、自我管理等相关知识。②分析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采用面对面交流(1~2次,5~10 min/次)的方式,明确告知自我心理调节与EMS治疗转归的关系。采用同伴支持(院内3次,院外6次,30~45 min/次)、家属支持等方式改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重构配合治疗与护理的信心。(3)行为干预:①重建心理弹性水平:告知患者改善心理弹性的方法,如呼吸放松训练(吸气呼气之间,集中注意力于某一点。10~15 min/次)、肌肉放松训练(从脸至脚,渐进式放松身体各部位。10~15 min/次)、情感宣泄(鼓励患者积极倾诉内心感受,或通过日记、随笔等方式记录情绪变化)、记录“三件好事”(要求患者每天记录3件好事,通过微信群进行分享)等。②规范自我管理行为:开展有效症状管理(如用药管理、疼痛监测、阴道异常出血干预、定期检查),规范生活行为(如均衡饮食、适宜运动),合理调整情绪(如记录“三件好事”、参与同伴互动、积极与家人沟通),加强信息沟通与屏蔽(积极与医生、病友沟通,浏览医生护士推荐的专业网站,有效屏蔽“过载”信息干扰)。
1.4 观察指标 干预前、随访6个月,比较2组心理弹性、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1)心理弹性: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6]测评,包括坚韧(13条目,0~52分)、自强(8条目,0~32分)、乐观(4条目,0~16分)3个维度,分值越高,心理弹性好。量表Cronbach’s α=0.818,本次重测Cronbach’s α=0.824。(2)自我管理行为:参照杨晓春[7]文献资料编制《EMS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调查问卷》,包括症状管理(6条目,1~30分)、情绪管理(5条目,5~25分)、日常生活管理(4条目,4~20分)、信息管理(5条目,5~25分)等4维度,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越好。量表(预调查)Cronbach’s α=0.786。(3)生活质量:采用EMS健康量表(EHP-30)[8]测评,包括躯体疼痛(11条目)、控制和无力感(6条目)、情感健康(6条目)、社会支持(4条目)、自我形象(3条目)等6维度2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4分评分,每个维度转换为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差。量表Cronbach’s α=0.932,本次重测Cronbach’s α=0.865。
2 结果
2.1 2组心理弹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EMS患者坚韧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组坚韧等评分高于同组干预前(P<0.05),观察组EMS患者坚韧、自强、乐观、心理弹性部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2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EMS患者症状管理等评分比较(P>0.05);随访6个月,2组症状管理等评分高于同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MS患者疾病管理、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信息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EMS患者躯体疼痛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组患者躯体疼痛等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控制和无力感、情感健康、社会支持、自我形象、生活质量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2组EMS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表3 2组EMS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表4 2组EMS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3 讨论
全球EMS患病人数达2亿之众,我国2.9亿育龄女性患病率约为10%~15%。作为一种典型的慢性活动性疾病,无论何种治疗方法都无法规避EMS复发的风险[9]。健康管理是各国EMS指南首选推荐项[10,11],但这必须依赖于其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养成。EMS属于一种生活相关性疾病,几乎所有研究均表明,EMS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整体低下,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12,13]。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的干预方法,改善EMS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促进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养成。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情绪的变化会导致认知与信念的偏移,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也会导致适应性行为的改变[14]。认知行为干预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行为为导向”的理念,认知干预通过聚焦特定问题,能够矫正不合理认知所致应激反应,行为干预通过构建健康行为目标,能够帮助个体重建规范性适应性行为[15,16]。王斌等[17]研究报道,认知行为干预能够缓解EMS体外-胚胎移植患者(99例)焦虑、抑郁情绪。陈娅[18]研究报道,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化解EMS患者(40例)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是主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反应,也是应对消极生活事件的一种心理与行为能力。本文研究中,在准确评估EMS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基础,通过认知干预(面对面交流、同伴支持、家属支持)、行为干预(呼吸肌肉放松训练、情感宣泄、记录“三件好事”),结果表明,观察组EMS患者坚韧、自强、乐观、心理弹性总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认知行为干预能够重建EMS患者心理弹性水平。
自我管理能力低下是所有慢性疾病患者的通病,EMS患者也概莫能外。对于EMS患者而言,症状、情绪、生活、信息等管理均是相对专业的项目,也是必须持之以恒遵守的行为准则[19]。认知行为干预以EMS症状、情绪、生活、信息等管理问题为中心,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可让EMS患者知晓自我管理内容及行为准则[20]。同伴支持能给予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引领与激励,家属监督则能培养其持续的自我管理行为。也有研究认为,信息过载是导致患者应激反应、行为改变的一大诱因[21]。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指导EMS患者浏览专业网站,自觉屏蔽“过载”信息,也能起到保障信息管理效果。同时认知行为干预强调“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管理,换言之就是以“结构、短程、现在取向”为特点,重视知识介绍、行为矫正与养成[22]。从本文结果数据分析,观察组EMS患者症状管理、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信息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也是观察组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的关键所在。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能够重建EMS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EMS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认知行为干预尚未对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也缺乏对心理弹性、自我管理行为的动态分析,需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