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创造美·我手写我心
——浅析“小学语文跨学科写作力提升”课例

2022-10-31广东省深圳市南华小学课程教学中心禹玉珍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劳动习作师生

广东省深圳市南华小学课程教学中心 禹玉珍

一、教路:步步实践

今年五月以来,学校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开展的“我与我的劳动故事”实践活动,给了师生拥抱生活、观察生活、抒发生活的平台。跨学科写作的素材有了!

(一)第一步:浸润劳动生活

每个孩子投身劳动,请家长完成随机抓拍,每个镜头反馈给大家的是真实的、投入的、享受劳动的过程。后期视频合成的原则:全班师生一个不落,师生建构起彼此期待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引发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视频中的学生影像让学生能迅速对课堂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增强在劳动中所获得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为学生主动分享习作赏评做好铺垫。劳动者签名环节塑造“劳动者光荣”的仪式感,不仅增强了劳动的价值和快乐,还让记录劳动成为一件有意思的事。

(二)第二步:回顾劳动生活

师生开展劳动故事分享会,说出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感人的事等,其思维的火花在分享中得以迸发和升华:师生将自己的劳动手艺进行了分类;从八大任务群里提炼了“十八般武艺”;自豪与兴奋弥漫在同伴间,为书面表达找足了“燃料”,习作冲动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语言表达是落实写作的前提。学生通过对自己已完成劳动的讲述积累表达欲望。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第三步:还原劳动生活

创作除了需要冲动,还需要反刍。学生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形成文字,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文字是需要尝试、需要咀嚼、需要确认的。所以,我们给学生冷静处理自己思绪和文字的时间,周末布置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四)第四步:首评劳动生活

收到学生的作品,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草稿进行首评。这一次,教师评价的重点是“看到”:看到学生书写中的错误,进行第一轮修正;看到学生字里行间的精妙,秘而不宣。首评的任务是保护学生原创,尽量少改动,对于极个别习作困难的学生,猜猜其寥寥数语背后的想法,当面给出建议。学生确认自己顺利通过首评,能给予学生极大的创作自信。正式誊抄到习作本上时,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对自己文字的“气味儿”是肯定的。教师保护这种“气味儿”,恰恰是对文字探索者最大的鼓励和引领。

二、学路:环环相扣

本节课的定位是“习作赏评”:如何赏?怎样评?学生将习作从草稿本誊写到习作本的过程,就是第二轮评价——自评。许多学生一边誊写,一边回味、调整自己的文字。此时,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掘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凡是能表达真实想法的遣词造句都要被肯定、被放大。

(一)环节一:赏评有法

第三轮评价——学生互评之前,教师引领学生复习修改符号的使用方法(见图1):

图1

赏析同学作品之前,学生回顾练习了一年的赏评“习作三部曲”(见图2):

图2

与此同时,教师的“下水文”分发给观课教师赏评。师生作品被放入同一情境进行评价,让创作本身充满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意味。全体师生静静赏评习作的十分钟,是温馨的寻宝之旅,是醉心于同伴文字的生命对话,十分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已经掌握修改习作的步骤,基于对前几个单元习作赏评的不断规范、强化和内化练习,学生成为高水平的思考者和协作者,将修改、赏评习作的协同思考模式在内心形成稳定的概念,从而将这种深度理解的能力水到渠成地迁移到本节课中。

(二)环节二:赏评得法

“奇思妙评”是本堂课最值得期待的环节,如果说前面的书面赏评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么,这一环节则是将书面赏评外化成理解之后的“文学议论”,对怯于公开发言的学生而言是挑战,对需要做出即时课堂评价的教师更是挑战。

在学生登台之前,教师给予学习支架,为确保全班学生都能上台发言提供心理支持:

四个简约的步骤,降低了分享者临时组织语言的难度,而需要补白的部分恰恰是习作赏评的核心部分,是学生最想表达、最精彩的部分。(见图3)

图3

教师的即时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教师的评价里听到了方法,听到了激励!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关注学生赏评习作时的感受、赏评习作时提出的建议和问题,甚至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对作品不同的看法。教师的评价语言始终保护创作者和赏评者的匠心。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展示过程中的身心细节,以及作品呈现中的瑕瑜要有足够的敏锐感知。学生、教师、作品在这一环节互相激发、互相生成,妙不可言。

设计意图:学生彼此分享、公开展示习作赏评成果,是建立表达自信的过程。经此一言,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后,能够更加信任自己评改他人作品的能力。写作者在听评语的过程中特别专注,思考层次更深,每一位赏评者全情投入同伴作品。为理解文本、回应文本、批评文本、创作文本的过程赋予思维激发性。每一位登台展示者落落大方,发表自己独特的习作点评,这一历程清晰地再现了学习者从知道到做到,最终深度理解并提炼的完美学习曲线。观课者似乎能够听到精神被“点燃”的声音。

(三)环节三:赏评有样

分享授课教师下水文,展示观课教师对授课教师下水文的评价,尤其创作教师随机分享幸福劳动的心理体验,引发学生反思何为真情实感。接着,教师分享同学制作美食的视频,再现其视频脚本即习作原型,让学生感受到言为心声的美妙!授课教师下水文中涉及的教学资源及习作体验,活脱脱展示了教师真实的灵魂。学生从真诚的文字中读懂了:教师的全部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设计意图:教师的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典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的诵读不仅让学生联想到“教师小时候学习打补丁”的情景,还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不是单纯的一节课,而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邀请在场观课教师点评下水文,对学生而言,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他们对评改习作更加有动力。师生相互协作,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共同体。

三、后记:润物无声

第二天的语文课,学生意犹未尽,延续昨天几名同学未完待续的赏评,师生开启了新一轮的脑力激荡。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由思维的深度向思维的广度进发。学生对刚刚结束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饶有兴趣,教师借本节习作赏评课,师生精彩解读了本年度高考作文,其间妙语连珠:赏读有滋味;品读有声色;锤炼出肌理;方法是本手;赏评是妙手;少读少练才俗手。至此,“劳动创造美·我手写我心”的跨学科写作过程得以真实呈现。在信息和知识膨胀的数据时代,学生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这种学习体验以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实际的生活问题为驱动,通过创造真实的作品来解决问题,并和真实的受众分享。从这个角度出发,本节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眼里求知的渴望,永远是教师持续前行的动力!一堂课,一定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一堂语文课,一定是人在文字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一堂语文习作课,一定是人通过表达,实现“回家”的过程;课堂即家园,幸甚!

【附教师下水文】

我学会了打补丁

上小学的时候,我最盼望过春节。那个时候,买米要粮票,买布要布票,要想穿新衣,得等到过年。那个时候,家里大人穿过的衣服,改一改给小孩儿穿是常有的事儿,而衣服上打补丁也是常有的事儿。

我的妈妈是手工缝制衣物鞋袜的好手。夜深人静时,妈妈总在并不太明亮的灯光下,为我们姐妹几个手工制作布鞋或缝补衣服,只见她手捏针线,上下穿梭,几天工夫纳一双鞋底,一会儿工夫给破损的衣服打个补丁。我常常被她娴熟美妙的动作所吸引。

有一天,淘气的我爬树掏鸟窝,窜下树的时候毛衣上挂了一个洞。晚上妈妈又开始缝补,好奇的我跟妈妈说:“我想试试。”妈妈高兴地答应了。从穿针引线开始,妈妈教我如何微闭一只眼聚焦针鼻儿,甚至告诉我熟能生巧后可以凭感觉穿针;接着,妈妈一边教我缝补毛衣的窟窿,一边给我讲《红楼梦》里晴雯补裘的故事,晴雯补贾宝玉的孔雀裘大衣用的是与大衣相似的丝线,顺着大衣编织的经线和纬线的方向将那个破洞缝织得天衣无缝。说着、做着……我看懂了毛衣的经线和纬线,顺着它们,我学会绞边、打结。最后,妈妈从笸箩里又找了一块碎布衬在缝好的洞反面。我一针一线听妈妈指挥,时不时,妈妈也会帮忙缝几针。完工之后,毛衣从外看不出破绽,从里看还很结实。

直到今天,我依然非常喜欢做一些缝缝补补的事情。前不久,我去海边徒步的时候,将很喜欢的一条裤子挂了一个洞,然后我就想了一个办法,结合着这个裤子的式样和面料,在网上淘了一块布料,用妈妈教我的方法缝制了上去。今天,我穿来了,你们发现了吗?

尽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妈妈教我的手艺令我永生难忘……

猜你喜欢

劳动习作师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麻辣师生
习作展示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