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心理
——《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析论
2022-10-31徐亮
■ 徐亮
引言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濒临印度洋,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地缘政治理论家尼古拉斯·斯拜克 曼(Nicholas J.Spykman)和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所强调的地缘政治关键区域,因而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国提出的“印太”战略构想计划,进一步推动了印度洋及南亚周边地区的战略重心地位。河北科技大学张根海教授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阐述了莫迪政府通过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来发挥其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显著作用。这对于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毕竟“一带一路”同印度的“大周边”战略计划在地理上有多处重合。然而,莫迪政府目前仍然未能接受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反映出印度的对外政策和国家战略存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认知心理,而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不接受甚至排斥的行为方式。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认为,“大国深刻地关注于力量平衡,当它们考虑到同其它国家合作时,它们的思维方式集中于相对收益,毕竟每个国家都尽力去使它的绝对收益最大化,”反映出包括印度在内的大国都在不断追求国家利益,因而在对外政策上进行了不同时期的改变和调整。
一、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心理分析
张根海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表明,印度“大周边”战略,是莫迪执政后为加速印度地缘政治扩展而实施的,并在印度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印度自独立后就拥有了大国雄心的抱负,不仅要成为南亚地区强国,而且还要成为世界大国,最终跻身于世界列强队伍中。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印度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绝无有中间地位,”折射出印度为自身规划了一个强国梦,并不满足于南亚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对于莫迪政府对外政策的制定,无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通过周边扩展计划来实现快速崛起的“印度梦”,致使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认知心理出现了差异性的现象。
(一)印度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冷淡
从目前看,印度莫迪政府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反应冷淡,不但没有进行项目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还在中印边界地区非法越界阻挠中国在建工程建设,例如“洞朗事件”的发生,明显是印方阻碍中方正常的修路活动,以达到破坏“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从莫迪2014 年上台至今,印度官方无论是政府还是军方,总体上都没有同中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合作,没有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态度不积极,反应冷淡,有的甚至表现出排斥的心态,包括制定周边战略扩展计划来抵制“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公开发声,代表印度政府正式表达了出于对中巴经济走廊和克什米尔问题的关切,印度不能接受“忽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项目,从官方层面表示了对“一带一路”的拒绝态度,。印度官方的不合作心理,与其对外政策制定有关,也同政府高级领导层的对话态度有一定联系,致使印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认知态度反应冷淡。
(二)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不同认知态度
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官方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张根海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中列举了几种印度社会层面的态度,有支持的,有保留意见的,还有反对的。支持的主要来自商界,他们总体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商机,从而可以给印度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商人们带来收入,如印度著名战略家C.拉贾·莫汉(C.Raja Mohan)、汉学家狄伯杰(B.R.Deepak)和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艾提玛尼布拉(Ateetmani Brar)等,都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印度企业在项目和工程建设方面带来商机,有利于印度经济的发展。持保留意见的主要从地缘政治安全角度考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实施的战略布局,未来有可能影响到印度的地缘政治环境,如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桑贾亚·巴鲁(Sanjaya Baru)和维杰·萨胡加(Vijay Sakhuja),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战略疑虑。还有一种认知观点表示,印度反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认为“一带一路”影响到印度的战略利益甚至国家安全,包括印度前外交国务秘书坎瓦尔·西巴尔(Kanwal Sibal)与前财政和国防部长阿伦贾特利(Arun Jaitley),甚至希望印度采取措施来遏制“一带一路”在周边地区的开展。
张根海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对印度社会的几种认知反应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通过话语分析的方式把印度从官方到民间的不同声音和态度体现出来,能够明确洞悉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心理。整体上看,印度官方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不积极甚至反对的态度,而商界对此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而学界和其它社会层面有支持的也有不支持的,体现出印度社会在“一带一路”上的认知心理出现了差异性现象。这不但与印度的国家利益有直接相关,还同印度不同阶层的自身利益有很大关联,导致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产生不同反应,必然存在深刻的社会原因。
二、印度对“一带一路”产生不同认知的原因分析
从官方层面看,莫迪政府至今未能接受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但有国内的原因,而且还存在外部原因。这涉及到印度的基本国策、国家利益、对外战略和大国关系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推动莫迪政府在“一带一路”倡议上产生的认知心理。
(一)印度崛起的政治抱负
开国总理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就拥有了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抱负。这不仅促进了印度要在南亚地区成为头号强国,而且还要在周边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同中国在地缘上展开竞争时力争获得优势地位。这不但导致印度同中国进行了长期竞争,甚至还在1962 年爆发了边界冲突。莫迪执政后,大力推进印度强国计划,在地缘上对中国进行竞争,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中国崛起的重要发展规划,因而极力排斥。张根海在《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印度“大周边”战略是莫迪政府强力推行的一种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地缘战略扩展来获得更多的地缘利益,实现其有声有色的“大国梦”,反映出印度具有强烈的大国梦想情怀。因此,莫迪政府存在不希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来实现崛起目标的政治心理,促使印度在实际行动中不支持甚至排斥该倡议。
(二)实现更多的国家利益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良好的发展理念,通过“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来促进合作与交流,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但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而且还加强了广大民众之间的联系,既提高了所在区域的发展水平,也深化了民间的友好情谊。然而,印度认为“一带一路”分割了印度同南亚及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的资源,不利于印度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事实上,中国同巴基斯坦共建的“中巴经济走廊”,同斯里兰卡合作建设的汉班托塔港等经济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项目,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当地民众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就业者的收入,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给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因此,莫迪政府对“一带一路”产生猜疑的认知心理,片面的认为“一带一路”会给印度带来利益损失,实质上是印度欲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意图。从现实情况看,“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收益,真正实现了经济增长的目标。
(三)实施“大周边”战略扩展计划
莫迪政府为加快印度由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步伐,推出了“大周边战略”计划,从贸易、能源、物流、文化等多个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使印度的地缘战略范围从南亚向东南亚、南太平洋、中东和非洲等区域拓展。《印度“大周边”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文中提到,莫迪政府“大周边”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现实上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仅有经济利益考虑,还存在政治利益和战略利益考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迪政府制定了“东向行动政策”(Act-east Policy)、“季风计划”(Project Mausam)、“香料之路”(Spice Road)和“亚非增长走廊计划”(The Asia Africa Growth Corridor,AAGC),通过这些计划来推动印度的地缘战略范围由“近邻”向“远邻”拓展。“一带一路”运行路线与这些方向有很大关联或重合,因而印度通过实施周边扩展计划,一方面扩大印度的地缘政治空间及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中国“一带一路”在地缘上进行排斥,包括与一些印度洋国家进行合作修建机场、公路、桥梁等,提高印度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
(四)制定大国平衡外交政策
莫迪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比较灵活,包括开展“经济外交”“邻国优先政策”等多种方式,表面上看是一种“多边外交”,实质上是一种“平衡外交”,即在大国之间实施相对均衡的外交策略。印度不但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与美、英、澳等西方国家开展较好的合作,其目标是通过平衡的外交手段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无疑促进了印度不断融入西方政治体系。在美国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拓展势必遭到来自美国的各种干扰,美国会以各种手段阻挠其他国家尤其是盟国发展对华经贸关系,反映出美国正加大对中国包括经济在内的竞争,给中国造成战略压力,欲维护美国在全球体系内的霸权地位,而印度正是美国在南亚地区拉拢的对象之一,来达到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意图,毕竟美印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准联盟”关系。美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采取了制衡的措施,因而印度近年来在不断深化印美关系时,需要考虑美国的立场而产生疑虑。这也是印度未能融入“一带一路”的一个要素之一。
三、结论
莫迪政府至今未接受“一带一路”倡议,而印度社会对该倡议也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这不但与印度的对外政策有关,还与不同阶层的利益追求有一定关联,以及来自印度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文化,都成为各方综合考虑的因素。事实上,印度官方、商界、学界和媒体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反应不一致,体现出印度社会对该倡议的认知出现差异。尽管印度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冷淡,在实际行动中未能同中国进行相关合作,反映出莫迪政府没有接受该倡议的认知心理。这必然存在一些内外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强同南亚国家的深入合作,包括推进港口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贸联系和对外直接投资。中印都是不断崛起的地区大国,对地区稳定与区域发展负有责任。因此,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印双方应展开对话与交流,搭建沟通的平台,努力提升彼此间的战略互信,在经贸、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谈判和对话来解决矛盾和争端,积极推动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印度能够尽早接受“一带一路”倡议,为南亚及周边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做出贡献,真正造福于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