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散打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实施路径探究

2022-10-31张陵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课程

张陵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 江苏泰州 225300)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武术教育的重点与核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德”。在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贯穿武术教育始终的主线就是德的教育,要做到“肖观其德”。在现代武术教育过程中,应有机结合技艺教授和道德教育,强调武艺传授的道德化。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中华武术逐渐风靡世界,进一步推动了武术教育的发展,促使武术教育走进高校课堂,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但在高校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武术“形”的教授,关注动作的刚劲有力与优美流畅,却忽视了武术教育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教育与传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武德”被忽视。2020 年5 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教育要全面、深刻地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作为武术教育主要内容的高校散打课程具有丰富的“武德”教育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体现。基于此,高校散打教育教学应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梳理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和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为培育高素养体育人才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1 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1.1 武术散打课程思政建设是根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途径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中华民族未来建设者,对青少年开展教育教学,既要让他们学习国家建设的知识技能,也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和渗透其中,这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散打运动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在散打教育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更好地让当代大学生感悟民族精神,体味民族情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在上散打课程之前可设置5min 的课堂导入,可融入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组织学生向国旗行注目礼,进行散打礼仪展示、散打精神宣誓等,将祖国至上的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其中;在散打授课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可以进行散打技能教授,而且可以借助多媒体,结合主题,向学生宣传和讲解运动员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赛事中为国征战、团结奋进、永不言败的事迹和拼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1.2 武术散打课程思政建设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

高校散打课程教学不仅包括武术散打技术技能教学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要加强对散打武术文化的解读与体味。体育教师在散打课程理论教学时,可以围绕散打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新时代散打运动发展现状,给学生传授散打文化,通过理论学习和交流,从散打文化推及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引导学生在继承散打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思考散打运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继承散打文化传统基础上,如何发展和推广散打运动是高校散打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体育教师可结合MMA 综合格斗赛事,对比跆拳道、泰拳以及巴西柔术等当前世界流行的格斗项目发展状况,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散打运动如何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以促进散打项目未来更广泛的传播。

1.3 武术散打课程思政建设是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相对于其他武术形式类型,散打具有较强的对抗性,不仅要求练习者和训练者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例如,对于散打初学者而言,在进行大量的基本功(如拉韧带、抱摔、站桩等)练习的过程中,要忍受练习所带来的痛苦。在击靶练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在进攻时,学生需要伺机而动,把握时机,动用全身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攻击;在防守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抗击打能力和快速的躲闪应变能力,以保障被动挨打中的抗击打能力和实现快速反击能力;在散打实战对抗时,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自我情绪和心态调整能力,面对强敌,要具有克服胆怯的心理素质,要做到在赛场上无所畏惧。散打武术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元素,在长期的散打训练和对抗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更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坚强的心理素养,培养学生果断、勇敢、机智等意志品质。

1.4 武术散打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有效方法

尊师即尊敬师长,是武术修炼者的首要德行。重道即崇尚武道,是每一个武术修炼者的基本道德修养。在中国武术文化中,尊师重道自古以来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武林中人必须遵循的基本礼仪。《少林十诫约》关于对待师长,有“宜敬谨”“勿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等的表述,这便是对武林中人尊师重道最权威的阐述。新时代青少年学生个性极强,自我意识更加突出,对待父母、对待教师的尊重和礼仪越来越弱化。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是培养良好文化的温室。在散打课程教育教学中,运用散打武术中的尊师重道武德观元素,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品质,让尊师重道的传统武德深入学生的思想、语言、行为之中,对于培养学生处世之道,发展人类优秀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1.5 武术散打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有效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诚信问题已在社会中逐渐凸显出来,社会更迫切需求明礼诚信之人。礼与信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人际交往的名片。从对明礼诚信的内涵解析看,所谓的明礼就是要注重礼节、讲礼貌,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仪和礼让。中国散打运动包含很多明礼的思政教育元素,如切磋之前的抱拳礼就蕴含着很多文化内涵,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劳“五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备,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诚信主要指以诚待人、取信于人,要求人们诚实守信,同时给予他人信任。明礼和诚信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在散打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建设,可以培养学生明礼和诚信意识,端正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2 高校散打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2.1 优化高校散打课程教学大纲,注重武德教育

在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武轻文”的现象,存在过度注重实践技术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的“偏左”教育倾向问题。而事实上,在武术散打教学中,技术教学固然是教学之本,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需要在丰厚的理论知识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这是散打武术学习的“魂”之所在。在武术散打教学中,仅仅进行技术教学和训练,缺乏理论知识积累,则无法达到育人的教育效果。对当前高校散打课程大纲进行改良和优化,提升理论教学课时比例,加强散打课程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教学,注重散打文化底蕴教育,即古语所谓的“武德”培养,是强化散打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方面。

首先,在散打技术教学训练中,融入中华礼仪文化教育,了解和体会散打武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抱拳礼礼仪教学指导,通过在散打对抗前相互问候的方式,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感受武术的“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渴望求知”“恭候师友”的精神;了解谦虚团结、以武会友的天下武林一家亲的武术理念等。教师在散打技艺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抱拳礼的理论解读,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对抱拳礼的实践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尚武精神”,理解和感受“武德”。其次,在散打理论教学中进行散打发展史教育教学,从中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将散打教学与世界流行的其他武术格斗形式和类型相比较,如日本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等,在分析比较中做到知己知彼,学习其他流行的格斗类项目的传播和发展模式,以助力推动散打运动的国际化发展和传播。

2.2 充分挖掘散打课程思政元素,加强立德树人教育

散打课程包含“武课”和“文课”类内容,“武课”内容包含基本身体体能练习、拳法技能、腿法技能、摔法技能和实战技能等;“文课”内容包含散打文化、散打相关礼仪礼节教学等。在散打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充分落实热爱祖国、尊师重道、相互协作、科学锻炼的散打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使学生做到文化自信、礼让谦逊、合作共赢,养成永不言败、知难而上的精神。

2.2.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武术散打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与野兽进行肉搏。春秋战国时期,踢、打、摔、拿等徒手相搏技术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展。西汉时期出现了有关搏击的较为系统的文字记载,如《手搏六篇》等;唐代创设了以搏击选拔武将的方式。两宋时期出现了“露台争交”和各种形式的武术表演。明朝时期打擂比武十分流行。清朝时期创建了专门性的馆和社,以练习武术。1933 年,举办了国术国考,将男、女散打列入比赛项目,形成了散打运动的基本雏形。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散打运动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再到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通过对散打运动历史文化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2.2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国际性的搏击比赛项目中,中国武术散打的“以巧制胜”“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搏击技巧展示出中国武术的风采。“武林人士”用中华民族独特的散打技法、精湛的武艺以及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争光,展示出中国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动力。在武术散打教学中,将“武林人士”的事迹、行动和精神融入散打教学,鼓舞学生练好体魄,学好专业,做到身强志坚,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2.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耐力训练和基本功练习是散打技术的基础。在散打教学中,通过耐力训练,如男子3000m、女子2600m达标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在坚持不懈和不断战胜自身的身体极限中体会任务达标的成就感,享受胜利的喜悦。在散打基本功拳法练习中,需要掌握直拳、摆拳、勾拳等动作技术要领,并通过拳法空击组合练习、分组拳法打靶练习,不断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2.3 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散打课程评价体系建立要以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为前提。第一,评价体系建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采取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技能学习中多鼓励学生分享个人体会和感悟,并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第二,考核方式上增加理论性考核内容,不仅要考核学生的散打技能,还要对学生散打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素养,如可以采取撰写心得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谈谈学生对散打学习的切身体会。第三,问卷调查考评方式,主要通过调查检验散打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效、学习意见和建议,对后期散打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第四,构建示范课,形成散打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通过教学过程中各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打分,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第五,组织散打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在教学竞赛和评比中以赛促教,促进散打思政课教学更好地实施。

另外,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散打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围绕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这一主题,在散打课程学期期末成绩评定方面,改变期末终结性考试形式,改为60%的过程性考核+40%的期末专项考核的评价方式,确定学生散打课程最终的成绩,而过程性考核内容可以包含平时成绩、耐力素质评估、专项成绩、力量素质评估、体育活动评估等内容,以考促练,使散打学生掌握灵敏、柔韧、协调、耐力、力量等方面科学的锻炼方法,为实现全面发展、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体育教学应坚持“以育为先”的宗旨,在“体”的教育教学手段下,实现育人、树人的目的。在高校散打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采用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充分挖掘散打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策略和路径,强化散打课程武德教育,加强散打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实现体育育人功能的回归和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