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以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2022-10-31王春
王春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5)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职院校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武术能否在高职院校中良好开展将会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武术在20 世纪初的“土洋体育之争”中发出了呐喊,随后作为一种强国强种的手段被推向了学校体育。1918 年,全国中学增添武术课,进入21 世纪武术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相比于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武术的影响力较弱。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与中小学相比,当前高职院校的武术发展困难重重,如今武术发展种种问题的出现,很大的诱因来自于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使武术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
1 校本课程的起源
校本课程属于“舶来品”,近年来我国的课程研究者将校本课程引入,并根据我国的教育情况将其中国化。有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政府和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改革政策指导下,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素质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许多学者指出,历史上的课程变革所遵循的一直是一种自上而下、中心-外围的集权模式,校本课程开发要建立一种自下而上、遍地生根的草根模式。因此,校本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学生而进行的改革,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
2 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者根据课程开发固有的规律性而制定的用于指导课程开发与实施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是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依据,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起规范作用,主要包括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符合整体性原则和注重人文关怀3个方面。
2.1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2014年,教育部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活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整合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地本校活动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选择符合本校特点特色的活动方式,依托有效载体,创新活动手段,积极推动活动展开,在活动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品牌活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活动。在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时,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宗旨出发,结合学校和学校所在地区实际情况,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选取武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由于各个武术拳种流派不同,起源的背景各有差异,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武术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时,应对地方武术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掌握它们的文化特征、起源背景和生存根基,确保选择的武术具有地方特色和教学价值,适合进行教学传播。
2.2 符合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括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在课程组成形式上,校本课程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组成,在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时,注意课程纵向的连贯性,武术课程必须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正确认识和对待三级课程体系,做到上下一致,统一协调。具体而言,武术课程的开发应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并在此标准内整体规划、分层设计。在课程内容上,要求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注重整体规划,保持武术教育的持续性,保证地方武术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武术主要包括拳术类、器械类、对练类、集体项目、攻防技术等,武术校本课程需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对象的取向和爱好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武术在校园内的持续、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2.3 注重人文关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义相吻合,张扬着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践行着道德至上的行为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实用技艺,而内化和提升为一种教化之学。武术的文化内化超出技术层面,已融进中华文化精髓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但国家课程的普适性与个体发展的多样性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追求社会正义,很容易忽略或牺牲个体的自由选择。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需协调好普适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冲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即关注教师和学生,这是武术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一环,同时也需关注课程的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身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参与开发过程,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利于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实践教学需要。
3 武术校本课程资源的确立
那些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形成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即为课程资源,武术校本课程的素材性资源是指那些作用于课程并且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武术校本课程资源的确立是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校本课程资源能更好地推动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对武术起到积极的弘扬作用,把武术作为体育校本课程的素材,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既是本校的优势资源,也是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武术校本课程资源的来源主要受学校、地域、文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括武术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两部分。人文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包括学校关于武术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专业武术教师、武术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对武术的态度等。目前,高职院校中武术专业教师较缺乏,1所院校只有1名武术专业教师的情况很常见,高职院校学生少则几千人,武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无法满足学校武术教学需求。此外,由于现代西方体育的传入以及在我国的普及,学生选择体育参与的项目增多,很多学生更青睐于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运动,对传统体育感兴趣的学生人数不多,且相较于现代体育来说,武术的竞技性不强,而当代大学生喜欢竞争,所以武术的学习群体较小。物质资源是指开展武术教学必不可少的场地、器材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很少或没有专门的武术场地,更别提有专门的武术器材,武术课大多是在操场进行,只是进行武术动作教学,至于器械类的教学,受场地器材影响很难开展,有体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场地器材方面相对较好,武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动作教学,更有器械类、对练类、攻防技术类等,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校资源是教师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基础,面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利用好校内一切既方便又有价值的资源。
3.2 地域因素
我国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武术受地方文化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拳种流派,如武当武术、峨眉武术、昆仑武术、崆峒武术、少林武术流派等。少林拳、太极拳、罗汉拳、咏春拳、白鹤拳等拳种,为武术校本课程资源的确立提供了来源。同时,武术校本课程资源的确立需事先进行需求评估,主要针对院校所在区域,需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规划、学生的武术需求、地区的武术状况等因素做出评估,事先掌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情况,制订解决方案。新一轮的武术教改,鼓励各校就地取材,积极将学校所在地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拳种引入校园,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所以武术校本课程资源的确立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进行选择,武术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在选择时要进行筛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学生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武术。其次,选择群众参与广泛、普及程度高、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此外,还要遵循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动态化和多元化原则,选择能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武术,如位于巴蜀地区的峨眉武术,巴蜀地区的学校在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时,可以首先考虑将峨眉武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若学校所处地区武术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可选择其他普及程度高的拳种或经典拳种。
3.3 文化因素
文化包含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文化的现实层面是指人的现实生存空间及存在样态。而理想层面则是指人存在的意义指向及终极可能性。而文化作为实践,乃是对人的教化。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身文化内涵影响习练者内在的价值认同和外在的文化教化。武术文化所隐含的哲学理论和教化功能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武术本身的这种身体技术实践形式,已远远超越国家民族界限,走向世界民族之林,受世界人民所喜爱,彰显出武术的社会历史地位和社会文化价值。作为一种身体行为,武术必然要落实于人的身体、服务于人的身体,这也是武术传播研究的基本倾向。高职院校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武术实践,感知、感悟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在学生的意识深处形成文化归属感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将自身置身于国家、民族之中,体会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武术传统的社会存在价值在于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根性的超越性。武术文化早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体系,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在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时,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武术文化价值,校园文化和武术文化两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 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教育部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各学科之间广泛开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校体育组成部分之一的武术也相继提出开发校本课程,对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进行思考,可以从树立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建立武术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加强师资培训方面进行。
4.1 树立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从根本上来讲,课程价值是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服务学生是课程建设的初衷和目标,其他价值意义都是校本课程的衍生价值,只有确保课程价值的实现,才能发挥其他价值意义。武术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将武术作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武术的课程价值不容忽视。然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任重道远,从目前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尚未取得显著成果,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将武术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学校武术发展的根基。对于学校来说,武术校本课程是对体育的补充,但对于民族来说,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发出更具特色性、科学性和整体性的武术校本课程。
4.2 建立武术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监督指导、统筹协调。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应包括相关专家学者、武术专业课教师,他们对武术理论、实践、武术教学都有很深的认识,在武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提出更好的建议。相关学者和教师有着深厚的武术经验和教学经验,能有效避免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开发小组在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时要深入实地考察武术,首先收集相关武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然后拟定1~2个具体的武术拳种作为重点考察目标,确定考察地点、对象,制订具体的考察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的考察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武术技术的开发,还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技术就好比是武术的“形”,理论则是武术的“神”,只有做到“形神合一”,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武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形成武术文化框架体系,有利于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4.3 加强师资培养
武术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武术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课程的实施者,身负重任。只有具备扎实的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才具备完成这些工作的能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校具备专业武术技能的教师稀缺,存在1所高职院校只有1名武术专业教师的情况,武术专业课程教学由其他专业体育教师担任,不利于武术在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因此,必须要改善这一局面,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利于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一是可以聘请民间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来校指导武术技术,传承人肩负着弘扬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的伟大使命,他们是武术文化的活载体,特别是对于缺乏文献记载的武术拳种,武术传承人本身就是一部地方武术文化史,他们对武术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于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武术课程教材的编写都有重大意义。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价值。二是选派学校体育教师到民间学习武术拳种,学校教师对本校的教学工作熟悉,派他们去民间学习武术针对性更强,有利于武术教学。三是学校组织校内培训,由专业能力突出的武术教师带新教师,开展灵活多样的校内培训,增强教师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性。
5 结语
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创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的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主的格局,增强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赋予了各个学校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遵循开发规律,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符合课程整体性和注重人文关怀的武术校本课程,营造高职院校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对校本课程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具体实践,更离不开专业知识扎实的优质师资推动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