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辽宁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2022-10-31张宇
张宇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健康中国战略是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对体育全面承担健康治理工程作出了明确布局。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体育的使命是多元、跨界和协同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体育产业前所未有发展的机遇,这种机遇不仅带来国民体质健康、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也必将会促进业态、消费、市场、就业等经济提升,实现多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这种机遇所带来的变化是深层次、多领域、强带动的,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体育产业结构关乎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是实现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动能,是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对辽宁体育产业产值结构发展状况及与发达国家比较分析,折射制约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问题,探寻适合省情的体育产业结构,提出调整与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策略,旨在为加速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质量与效益双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健康中国视域下的体育产业结构应然之态
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其内涵无疑是深刻和宽广的,既有惠民、经济、文化的使命,也有政治和生态的使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体育产业的强力支撑,体现在大众健康理念的转变,即由以往的健康下游端的护卫转为健康上游端的预防;体现在体育产业的跨界协同发展,包括体医融合、体育旅游与休闲等融合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的贡献。因此,体育产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体育的使命,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大众对体育健康的需求快速提升,体育产业与健康需求的有效对接,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协调、合理、有效、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产业结构应然之态,不仅要满足大众健身的一般需求,提供健身路径、健身广场,而且要满足人民群众健身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提供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甚至高端、小众的运动项目,即体育产业服务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满足全民健身的场地、设备、装备和环境等硬件需求,而且要提供和满足大众对健身的内容、方式、服务等多样化的软件需求,即体育制造业、体育建筑业与体育服务业行业结构均衡发展;实现以体育本体产业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和外围产业,即体育场地、传媒、中介、销售、制造、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发挥体育产业的利他性,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其他行业,即体育产业各层级的协调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
2 辽宁体育产业结构现实状况
2.1 产值结构
产值结构包括外部产值结构和内部产值结构,体育产业产值结构为各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说明资源的配置和各行业的发展形态状况。
2.1.1 外部产值结构
体育产业外部产值结构为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体育产业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外部产值结构不及全国水平,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差巨大,对辽宁省国民经济贡献较小。
2.1.2 内部产值结构
体育产业内部产值结构为体育产业内部各分支行业的比例,反映了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及区域发展特色。按照体育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比例分布看,辽宁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差非常显著,辽宁体育第三产业占比较弱,明显低于第二产业,表明产业结构发展失衡严重。
2.2 行业结构
辽宁省体育产业各行业间的规模和产值趋势相同,其中体育用品业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所占比最大,体育建筑业占比最小,行业间的差异明显,说明辽宁省体育产业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物化态势强劲。我国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的产值最大,占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值构成比的50.2%。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其他九大类)产值构成比为49.2%。辽宁体育服务业产值构成比为20.20%,行业结构发展失衡明显。
2.3 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按照各体育产业类别的性质划分的层级,即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各层级规模与产值的结构趋势相同,均为相关层构成占比最大,外围层构成占比最小。由此可见,辽宁体育产业相关层对体育产业贡献大,而体育产业的外围层与体育产业的本体产业的核心层贡献过小,体育产业中体育自身动能发挥弱,辅佐能力更弱,反映出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产业效率较低。由此可见,辽宁体育产业处于发展的启动期。
2.4 区域结构
大连是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体育产业产值为55.84亿元,而阜新是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最弱的城市,体育产业产值为4.05 亿元,二者相差51.79亿元。按照各市间体育产业产值的大小,可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沈阳、大连,属体育产业发达区域,产值在51亿元以上。第二层次为鞍山、葫芦岛,属体育产业欠发达区域,产值在20亿元左右。体育产业产值不足10亿元各市为体育产业不发达区域城市,数量占比大。很显然,辽宁省内地区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差距明显,层级边界清晰。
2.5 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从辽宁体育产业各行业就业情况来看,体育服务业占比最大,其次为体育制造业,体育建筑业的各数量指标最低。辽宁省体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占辽宁省体育产业单位数量的比例为0.1%,占比非常小,大型或较大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发展水平较低。辽宁省体育产业的规模企业中多数为服务业类型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最大。
3 辽宁体育产业结构性主要问题
3.1 产业结构关联度低
体育产业结构的关联主要是体育产业核心层、体育中介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体育产业核心层中,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主,而这两项目前在辽宁并无优势可言,拉动力明显不足,占比非常小。体育中介服务业作为连接体育活动、人才和资源开发的纽带,是体育产业内部的交易产业。由于辽宁大量的运动员、赛事等体育资源与全国一样,目前仍然没有完全放开,由此辽宁的体育中介服务业未得到有效发展,对体育产业的贡献微弱。辽宁体育产业核心层的作用和功能受限,中介业发展滞后和交易产业缺位,致使体育产业结构的关联不紧密,甚至关联断裂,缺失体育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关联效应,体育产业结构水平出现功能性障碍,影响体育产业的效率。
3.2 产业内部创新程度低
尽管辽宁省体育制造业的规模和产值相对占比较大,但大部分体育制造业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对上游的研发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低水平重复竞争特征明显。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体育企业较少,如在辽宁省体育场馆中,高端的大型体育设备和体育器材几乎为外省或国外品牌,与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大省、工业大省称号极不匹配。由于缺少创新,加之市场和监管的制度及行业标准不健全,体育产品的同质化趋势越发明显,如该省的体育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各市的体育培训单位经营资质、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和培训质量等问题明显,导致体育服务的品质低劣,体育市场上自然会产生大量体育产品过剩,而民众日益升级的体育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象,虽然体育产业的总供给规模可能超出了总的需求,但这些供给大部分都是低水平、低效率的供给。
3.3 布局欠合理
辽宁省体育产业地域布局过于集中,大部分体育产业企业和体育产业产值分布在大连、沈阳两城市,其他各市的体育产业企业的总量小,产值也较低。加之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同性,缺少较为鲜明的地域特征,梯度发展格局并未呈现,更加剧了布局问题,直接反映辽宁地域结构的不平衡发展。该省体育产业的布局状况不仅制约体育产业企业的协作、联盟发展,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阻碍了人们共享体育产业发展成果的公平性。
辽宁省的体育产业表现出体育市场化程度低,供求关系不协调、产业内部关联度不密切、产业内部创新程度低,产业组织规模小,产业内技术水平低、布局欠合理低,比例关系不均衡,核心产业比例过低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低,已经严重制约了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迫切需要对辽宁体育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4 辽宁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不同地域的体育产业结构有着不同的优化内容与优化路径,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是我国体育大省和体育强省,需要根据当前国家战略和该省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
4.1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体育产业的主体消费者为城市居民,辽宁省总体布局应以城市为依托。
4.1.1 空间布局
依据辽宁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体量以及地理位置的分布,构建辽宁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多点支撑,即以沈阳、大连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辽东、辽西、辽北城市群为衔接;以各市区县、乡镇为支撑。由核心带动城市群,由城市群辐射区县,由城市带动乡村,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4.1.2 产业布局
依据辽宁省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体育资源状况,构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产业布局。即以沈阳为传统体育核心区,通过整合沈阳周边城市的体育产业资源,打造以沈阳为中心的体育运动竞赛与装备制造聚集区。以大连为蓝色体育核心区,通过整合辽宁沿黄海、渤海优势海域资源,打造蓝色体育产业发展中心。
以体育产业中核心层产业,即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作为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人们体育产业多元化的体育要求,结合各市体育产业与资源的特点,形成以体育运动服务、职业赛事表演、体育用品产销、冰雪体育产业、水上运动产业、山地户外运动、城镇运动休闲、滨海湿地运动和生态运动健康为主题的九类体育产业功能区,形成主次相递,统筹协调,关联共生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4.2 以市场为导向,错位发展
高度的市场化、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体育产业供求结构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结构优化的前提。实现体育产业的市场导向,通过搭建跨界服务平台,推动体育与医学、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增加体育产业创新供给,扩张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着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依托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有序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化,推动运动队俱乐部化。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应稳步推进,错位发展。对于体育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应以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的培育为主,而对于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大连、沈阳等地区,由于体育消费能力较强,应以引导消费为主,使健身休闲真正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组成部分。
4.3 盘活资源,创新发展
盘活资源需要从供给端着手,以双创、双化、双减(即创新、创业;城市化、产业优化;减税、减少行政审批)新供给经济学的主要政策,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创新,结构优化。盘活、激发和利用辽宁体育资源,提高体育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激发社会资源,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形成生态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利用体育协会资源,创新体育协会运行机制,发挥体育协会在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领域的主导作用;利用产业发展平台资源,创新体育场馆运营体制,探索推广PPP 模式;盘活特色体育资源,借助北京冬奥会和辽宁省申办2024年全国冬运会的契机,启动抚顺清原大型雪场建设工程,结合清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清原雪场旅游休闲小镇;加强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雪场培训基地,沈阳东北亚雪场和怪坡雪场的大众娱乐基地,辽阳弓长岭雪场温泉休闲度假基地等的建设,促进冰雪产业集群发展。推动辽宁足球产业工程,大力发展足球俱乐部,依托学校、基地、公园等建立体系完备的足球产业发展体系。
4.4 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辽宁省与蒙、俄、朝、日、韩等国相邻,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与黑龙江、吉林同处东北,在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存在很多共同特征,但体育产业存在各自的特色和所长,优势明显,建立合作将有效避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趋同化。辽宁体育产业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展与邻国的体育产业交流合作。与东北的两省份合作,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高峰论坛、签署战略规划等形式引导合作,尤其是探索区域内的冰雪职业体育发展路径,建立多层次的职业联赛、体育示范基地的联动发展体系。以行业为引导,东北三省共同拓展体育产业市场,联合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建立从业人员资质互认制度,建立承办顶级赛事的联动合作机制,形成区域内中介的机构联合运作机制,充分利用辽、吉、黑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品牌,形成内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体育产业发展渠道。2018 年,东北区域体育旅游联盟的成立,为加强区域合作共赢迈出可喜的一步。
5 结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针对辽宁省体育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采取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市场导向,错位发展;盘活资源,创新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优化策略,通过增加体育参与型、体育竞赛观赏型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依据体育需求,提供与需求相适应的有效供给,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协调发展;通过主导产业形成的扩散效应,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和交易效率,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改变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状况,提升大众幸福感,促进辽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