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语言之我见

2022-10-31

戏剧之家 2022年28期
关键词:王利发旧社会儿化

刘 丽

(河南测绘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64)

一、《茶馆》作品简介

整部话剧以茶馆老板王利发的遭遇为故事主线,展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这三个时期内的社会变迁,通过市井小人物的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茶馆》这部话剧中的出场人物众多,除去主要角色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还包括一些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不同人物。虽然剧作中关于小人物的篇幅描写并不多,但因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语言,使得每一个角色形象都十分鲜活。《茶馆》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老舍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二、对主次人物的处理

(一)主要人物

王利发是《茶馆》中的主人公,整部话剧的三幕均由王利发衔接。王利发是一个地道的商人,不仅深谙世事,而且为人谨慎,能够圆滑地处理各类事情。生逢乱世,王利发处处小心,也不抱有任何害人之心。作为旧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代表,王利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努力生活着,不会过于激进也不会十分消沉,只是想要在时代洪流中安稳活下去。对于王利发而言,社会由谁主宰并不重要,面对来自社会的诸多暴力行径他也不会主动反抗。即使如此这般逆来顺受,王利发最终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安稳生活,依然陷入了悲惨境地。

常四爷是《茶馆》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作为茶馆常客,常四爷在一众茶客中间有着较高的身份地位,凭着“旗人”的身份,他拥有吃皇粮的资格。但常四爷并不是那种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寄生虫,而是十分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不仅为人正直、敢爱敢恨,而且还抱有一腔热血,愿同腐朽的旧社会抗争。

除了王利发与常四爷外,秦仲义是《茶馆》中的第三个主要人物。秦仲义的身份是王利发的房东,在话剧第一幕中,首次亮相的秦仲义是一个20 岁出头的青年,这个拥有强大后盾的阔少爷后来一步步成为大资本家。秦仲义有头脑、有能力、有财富,他主张实业救国,并且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依然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秦仲义最终也难以逃脱破产的命运。

(二)次要人物

除去上文提及的三个主要人物,《茶馆》这部作品中还出现了数十个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物的笔墨虽然较少,但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走向同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子承父业的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这些小人物身上继承了他们父辈的一些显著特点,但由于年轻气盛加上生逢乱世,因此各自展现出的行事作风更加跳脱,不拘束于基本的道德标准。其中,小刘麻子霸占过王利发的茶馆,小唐铁嘴后来成为三皇道的天师。

三、人物语言设计的要点

(一)彰显地域特征

《茶馆》将老北京裕泰茶馆作为主要创作场景,其中出场的各类人物基本都是老北京茶客。因此,老舍先生在设计人物语言时也着重突出了带有老北京特色的地域特征,将老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例如,茶馆中绝大多数茶客在相互打招呼时都会频繁使用“您”这一称谓,在老北京方言中,“您”这个称谓不仅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而且也会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场景而带有疏远、讽刺的潜在意味。此外,在《茶馆》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还经常可以听到“爷”这个称呼,在老北京方言中,“爷”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表达,比如松二爷会称呼二德子为“这位爷”,称呼黄胖子为“黄爷”。老舍先生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巧妙设计,在其中融入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将观众瞬间带入情境中。

(二)语言风趣幽默

《茶馆》这部剧作之所以流传至今仍然备受观众喜爱,与其中幽默的人物语言风格息息相关。《茶馆》中的语言不仅极具生活气息,而且还能够将每一个剧中角色的性格精准地表达出来。《茶馆》赤裸裸地描绘出旧社会百姓的悲惨生活,但老舍先生选择以喜剧的形式来诠释其中的悲剧内涵,让观众不觉间笑中带泪。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老舍先生运用这种方式更是对黑暗旧社会的无情讽刺,使作品本身不会因时间的洗礼而褪色。例如,茶馆伙计李三在回答茶客的问话时这样说道:“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个十分俏皮的回答让人初闻时忍俊不禁,但经过咂摸后却又更感悲凉,将旧时代中小人物的无奈心境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再例如,唐铁嘴说自己已经不再吃大烟,而是改抽白面,并在一众茶客面前大肆吹嘘英国的大烟与日本的白面,虽然这一行为让观众忍俊不禁,但同样也隐藏着令人无奈的悲鸣。

(三)描绘社会底层群体

老舍先生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动荡,亲眼看到了底层群体所遭受的压迫与残害。老舍先生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来揭露这冰冷的现实。《茶馆》中的人物语言并不精致,很多地方甚至流露出粗俗之感,但正是这种真实且残忍的语言风格,才能够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旧社会底层群体的面貌。在康六卖女儿的情节中,康六说道:“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

(四)动态化的语言表达

《茶馆》中的三幕剧分别描写了三个不同的时期,因而在人物形象、舞台布景上表现出明显变化。随着时间线的不断推移,人物语言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使得整部剧作更加真实生动。例如在第一幕剧中,王利发的人物语言特点以圆滑精明为主,他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茶客,使茶馆的生意可以长久地维持下去。在第二幕剧中,王利发的人物语言在保留圆滑精明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带有更多的中年人面对命运不公的愤怒与怨恨,比如在遭遇巡警与大兵的搜刮后,他说道:“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此外,王利发的口中还出现了“yes”这样的英文词语,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地道老北京能说出的话,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在旧中国土地上正在逐步扩大,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受到巨大影响。在第三幕剧中,王利发的人物语言再次出现了改变,这时候开始表现出历经沧桑后的无奈,尤其是在与常四爷和秦仲义最后一次见面时,王利发终于说出了埋藏在心里好久的话:“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最终,一辈子精明的王利发不得不选择了自杀,单方面终止了这场与命运之间的战争。

四、人物语言的用词特色

(一)儿化词与量词

我们在《茶馆》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儿化词,老舍先生利用儿化词修饰人物语言中的语法含义和词汇色彩,以此达到烘托气氛、突出主题的目的。剧中出现的能够改变语法含义的儿化词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缩小词汇含义的辐射范围,如“小辫儿”;改变词性,如“拢在一块儿”;将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处理,如“白面儿”等。除此之外,《茶馆》中儿化词的使用还有改变词汇本身色彩的作用,例如屡次出现的“玩艺儿”“哥们儿”等,这些带有儿化音的词语展现出了十分浓郁的老北京特色,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茶馆》中的量词也是人物语言上的一大特色。量词本身是针对事物特色的精准描述,但在《茶馆》中,老舍先生却让量词成了突出老北京地域风格的另一大特色。例如“这路事儿”“走一步好运”,这两句话中的“路”和“步”让剧本所描绘的情境更加具体,有助于观众更加顺畅地理解故事情节。

(二)叠音词

在《茶馆》中我们同样也能够发现大量的叠音词,它不仅可以让文字更具有艺术美感,而且还能够更好地烘托气氛。例如“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在这段描述中,老舍先生用了“文绉绉”“雄赳赳”这两个叠音词,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即使没有演员的生动演绎,我们也能够凭借这两句话想象出剧中人物的状态。除此之外,在《茶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AABB”结构的叠词,例如“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此类叠音词大多用于强调,同样不可单独成句。“AA”结构的叠词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不同情境下的语言效果,例如“捧捧唐铁嘴吧”“我到后头坐坐去”等。再例如“王掌柜,我们出去绕绕”,如果单从文字上理解,这一句话后面似乎还有其他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叠词的应用则可以避免在句子最后增加宾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营造出的情感氛围也更为真实,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方言与旧词

《茶馆》中出现很多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这些方言不仅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而且还能够突出其中的京韵。《茶馆》中的方言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语法限制,在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方言的存在。其中,名词中的方言应用可以突出老北京人的市井气息,例如“老梆子”指的是年纪偏大的人,是老北京方言中一句骂人的话;“嚼谷”指的是食物。动词中的方言应用能够突出情境特色,例如“拍老腔”指的是倚老卖老;“茶钱我候了”指的是付茶钱。

除此之外,在《茶馆》中,老舍先生还运用了一些已经被淘汰的旧词汇,让人物语言与具体情节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银号”指的是旧社会中的大钱庄;“草标”指的是旧社会百姓在售卖旧货时插在货物上的草棍。

五、结语

虽然《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剧,但该剧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向人们展现出旧社会底层群体的众生相。老舍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通过巧妙地设计人物语言,让观众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刻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猜你喜欢

王利发旧社会儿化
简析《茶馆》中王利发性格的复杂性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茶馆(节选)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浅析《金锁记》中的封建枷锁与苍凉宿命原型
法国大革命对旧中国社会的影响
北京话(36)
论《呼兰河传》的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