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封家书中的共和国邮政记忆

2022-10-29安跃华

传记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通海峡两岸邮政

安跃华

郑坚寄给身在台北的二妹郑卿玲的家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邮政体系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一,具有通政、通民、通商的重要功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通信的国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通信活动的记载。根据《党领导邮政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一文记载,建党之初,不少党的领导和优秀党员构建起“红色交通线”。1928年年初,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正式建立了赤色邮政。1929 年,红四军政治委员毛泽东、军长朱德亲自签署“保护邮局,照常转递”。1932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瑞金正式成立,为建立集中统一的邮政通信体系、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交通总局或战时邮政。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新解放区设立了人民的邮政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党的领导下,邮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八字方针,开启了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新纪元,肩负起了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作贡献的责任使命。1949 年11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授权成立邮电部,建立了邮电合一、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决策,党和国家将通信列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明确要优先发展,邮政业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有着一封特殊的信件,它既是一封珍贵的家书,又是记载了共和国邮政记忆的两岸三通直邮第一信。这是2008 年12 月15 日在北京举行的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原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81 岁的郑坚老人寄给身在台北的二妹郑卿玲的家书,纵29.6 厘米,横21 厘米。2009 年3 月20 日,郑坚将这封信、纪念封、贺卡以及二妹的回信等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投笔从戎 骨肉相离

郑坚,原名郑鸿池,1927 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当时的台湾正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他的父亲因参加台湾文化协会,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遭到追捕,于是逃往祖国大陆。1937 年,郑坚随家人被父亲接往厦门,第一次离开故乡台湾。1945 年,郑坚投笔从戎,参加了由台湾抗日英雄李友邦将军领导的台湾义勇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家回到光复后的台湾,郑坚复员到彰化女中担任语文老师。1946 年秋,他考取当时的“升学内地大学生公费生”,被保送至厦门大学,第二次离别故乡。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爱国民主学生运动,194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厦大地下党总支部委员兼支部书记、两届民选学生自治会理事。1948 年暑假,郑坚曾回家乡看望母亲,临别时他劝慰老人说:“等明年暑假我再回来。”岂料此番一别,这对母子整整33 年后才得以再次相见。

1949 年,郑坚再次投笔从戎,加入闽西南游击队,潜入闽南的安溪、永春一带山区,参与开辟游击区。此后,他从漳州军分区奉调担任解放军第十兵团台湾干部训练队队长,为渡海解放台湾、与母亲团聚积极作准备。

当时,同样身为中共党员的大姐和二弟,以及追求进步的父亲已经先后离开故乡来到大陆,母亲则带着其他三个年幼的孩子仍留在台湾,而两岸自1949 年下半年起便陷入隔绝的状态,人员的往来,包括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从此,郑家一家人的命运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辗转万里 艰难团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顺应民心,适时制定和调整对台方针政策。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而且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两岸关系出现转机,国家对台方针政策也随之发生重大调整。12 月26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的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于1979 年元旦公开发表后,2 月邮电部门率先开办经第三地对台电报业务,3 月开放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 月全面受理经由中国香港邮局转寄台湾的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此后,大陆方面又对台湾船舶开放港口,向台湾产品开放市场,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中国香港采购台湾产品,并支持台湾工商企业来大陆投资,设立代表机构,开展业务等。

1981 年9 月30 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政策,再次呼吁两岸双方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协议。1982 年7月24 日,廖承志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中敦促:“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言辞诚挚恳切,引起海内外巨大震动。1983 年6 月26 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全面阐述了用“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的设想。在这一伟大构想的指引下,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国家从1985 年起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三通”。

经各方协调努力,台湾当局终于在1987 年正式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长达38 年的两岸隔绝状态由此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随之开展起来。

1992 年10 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于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了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会谈,签署了《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等四项协议,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1998年,双方又在上海会晤,达成了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等“四项共识”。1995 年1 月,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再次指出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迫切性及其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

在“台独”分裂势力的限制和阻挠下,两岸“三通”的道路虽然被艰难打开,邮政电信、航运航空、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但这种“三通”仍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在通邮方面,两岸邮件总包仍需经中国香港、澳门转运,业务种类少,邮政包裹、小包、汇兑、速递等项业务均不能开办。在通航方面,两岸船舶、飞机不能直接往来,两岸往来人员及贸易货物仍需经第三地中转,造成了“船通货不通,货通船不通”的怪现象。在通商方面,大陆企业和产品受到诸多歧视性限制,特别是大陆人员赴台活动及投资受到种种掣肘。

1981 年,远在美国的三弟辗转与郑坚取得了联系。当年5 月,老母亲从台湾绕行美国旧金山,历程4万公里后抵达大陆,一家人终于团聚。当时,台湾当局尚未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所以这次行程只得绕行美国。此后,亲人间的通信、通话也仍然需要第三方中转,十分不便。虽然母亲后来又曾两度来大陆,但都要转道美国,因年事已高,她不禁叹息道:“如果能直飞,两三个小时我还能吃得住,如果还要绕来绕去,就算了。”遗憾的是,老人直到去世也没能等到直飞这一天的到来。长期从事对台工作的郑坚,奔丧的申请没能通过台湾当局的审查,直至1998 年他才得以借助教授学术访问团的机会,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而从广州到台北不足1000 公里的直线距离,却因绕道香港转机办手续整整耗费了一天!

显然,这样的“三通”远远不能满足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共同愿望。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已是大势所趋,成为时代最强音。

直接三通 家书万金

在两岸关系的关键时期,2005年4 月29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历史性地握在一起。双方提出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2008 年6 月12 日,时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根据协议,两岸周末包机从7月4日起正式实施,首批600 余名大陆游客也于同日由北京、上海、南京等五个城市抵台旅游。同年11月4 日,陈云林与江丙坤又在台北会谈,双方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同意开通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开放多个货运包机航点和常态化客运包机航点;同意两岸资本并在两岸登记的船舶,经许可得以从事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开放包括数十个港口;同意开办两岸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小包、包裹、快捷邮件、邮政汇兑等业务,共设13个封发局;同意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运送至对方邮件处理中心。至此,两岸直接“三通”框架终于成形。

依据协议,2008 年12 月15 日,两岸直接“三通”全面启动。8时05 分,大陆东方航空公司的MU2075 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首度沿“裁弯取直”的台湾海峡空中双向直达航路飞向台北。6分钟后,台湾复兴航空公司的332 号航班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后沿双向直达航路前往上海。

11 时,万吨巨轮“新烟台”号满载装有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化工产品、食品等的集装箱,离开天津港,驶向台湾基隆,执行穿越台湾海峡的两岸海上直航首航,航程预计48 小时,比以往绕航大约节省一天时间,节省燃油140 吨。45分钟前,台湾首艘两岸海运直航船舶、台湾长荣海运公司所属的“立敏轮”,也已从台湾高雄港出发,不再辗转日本港口,直接经台湾海峡前往天津。

2008 年12 月15 日,郑坚在北京举行的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投寄家书

同一天,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了两岸直接通邮仪式。郑坚作为代表往邮政信筒投出了第一封寄往台湾的家书。他在信中写道:

卿妹:

今天终于迎来了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特寄去直接通邮的纪念封,提前向你们拜年!

再过十天就是孟弘、雅惠喜结良缘15 周年的喜庆日子。新年一到,彦辰就10 周岁了,可算是三喜临门,可庆可贺!

附上夏日在太申祥和山庄摄的近照,再附上打油诗,以表欢悦之情。

“台翁晚居京城北,静心湖畔好颐年。喜闻两岸真三通,终见亲人皆开颜!”

英超他们亦请代为问候!

大哥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于北京

郑坚将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亲属的结婚纪念日和生日并称“三喜”,并在信末欣然赋诗,表达了对两岸直接“三通”正式启动的喜悦之情。随信还附寄了“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纪念封”和2009 乙丑年贺年卡各一件。

这封具有历史意义的家书搭乘华航CI7952 班机,于当日17 时45分左右安全抵达台北,此次航班共载有从北京收寄的重达266 公斤的164 件邮包。一封家书,隔着一湾浅浅海峡,时隔59 年终于送达祖国宝岛台湾!居住在台北的二妹郑卿玲接到家信后,也通过直邮复函北京大哥。

大哥嫂如晤:

顷接来信,欣喜万分,引颈期盼了59 年的家书,终于来到手中,却也使我百感交集。我们一家人聚少离多,回想童年在彰化的时候,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小的,很努力的在求生活。然而多次在夜深人静时,母亲望穿秋水的眼神,哀凄的呼唤着您们的名字,总是让我心碎难眠。如今父母已离我们而去,大姊、二哥也已曲终人散,留下我们兄弟姊妹四人,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健康,以期待来日相聚更持久,更期盼哥嫂早日返乡同游。

孟弘、雅惠要我带信,谢谢您的祝福。彦辰活泼可爱,时时的追问着我们的故事。

二妹 卿玲 敬上

22.Jan.2009

下图:郑坚寄给二妹郑卿玲的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纪念封和2009 乙丑年贺年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右图:台北二妹郑卿玲的回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2 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诗歌《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真切地抒发了远离故乡的游子对祖国的绵绵思恋之情。正是这满腔的家国情怀,让两岸一家亲的血脉连接延绵不断。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的认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统一终归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这不是任何力量和组织可以阻挡的。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2019 年1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作了题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的重要讲话,深刻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势,科学回答了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为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而重温我国的邮政发展之路,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邮政通信。从革命早期建立“红色交通线”、赤色邮政进行秘密通信,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传递党的声音、畅通政令军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封信一颗心”、情系万家信达天下,到现在“快递暖人心”、创造守护美好生活。无论任何时期,邮政业始终坚守红色基因、“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红色根脉、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红色本色,与党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齐奋进。

回望历史,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邮政强国的核心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更好用邮需要是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站在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为党分忧解难的高度思考谋划服务工作,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用邮需要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用邮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2]中共国家邮政局党组:《党领导邮政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国家邮政局官网2021 年11 月13 日。

猜你喜欢

三通海峡两岸邮政
USPS美国邮政
USPS 美国邮政署
语文教学要实现“三通”
邮政进化史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解放前夕鲜为人知的国共南北“三通”始末
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