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实现“三通”
2016-11-26王艺琳
王艺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18-01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充分的说明了限制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高效的。到底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呢?
一、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科间的沟通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天、史、哲、经,学习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这自然而然地使语文跟音乐、美术等学科是息息相通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乐学好学,学而不厌,学之有物。如教学古诗《所见》,在学生会读、会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诗画成美丽的画面,使他们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以及诗中蕴含的图画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理解诗意的教学任务也迎刃而解了。教学《开国大典》一文,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从中国地图中找出:长城、白山、黄河、长江、天山,促使他们复习一些地理知识。教学社会课《上海市》、《西双版纳》,让学生在课本上领略祖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链接各族人民的风情习俗……
在习作时,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其中的习作方法以及好词佳句,也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优美语、句、段。
二、语文教学要实现课内外沟通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共识,课内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每个学期只阅读那二、三十篇的文章,即使篇篇都会背诵,所得也非常有限。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知识,积累方法,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达到修订大纲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我们应该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转变教师的“教”为“不教”,学生的“学会”为“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自己读书的能力,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教学“怎样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以本组的课文作为例子认真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看看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认真读懂每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然后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想象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教师把这个基本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方法去大量阅读课外的各种文章,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达到多读而厚积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要实现校内、外沟通
心理学表明: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强,他们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辟校外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自立、自主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要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读;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会自己的东西。
总之,语文教学就要改变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的空间,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能力,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