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2022-10-28邵姝静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甘肃省区域资源

邵姝静,齐 欣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1]。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步入快车道,发展成效显著[2]。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81%,基本形成“四大板块、三大战略”及“新型城镇化、城市群”的区域格局[3]。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是甘肃胜利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4]。国际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的历史机遇,在贯彻落实甘肃省“四强”(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新时代推进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5]。

一、甘肃省经济发展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经纬度跨度较大,东西狭长,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差异较大[6]。改革开放前,甘肃长期存在重工轻农、重生产轻消费的思想,导致省内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费发展失衡。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审时度势地开启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征程,市场体制机制日益健全、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日渐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第27名,达到10 243.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32∶33.84∶52.8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3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秉承科学性、相关性、全面性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构建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层,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为准则层,其中经济发展有4个指标,社会发展有7个指标,资源环境有6个指标,共计17个指标,且均为正向指标。

表1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收集、权重确定和评价思路

运用2020年甘肃省14个州市的截面数据测度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2021)》以及各地级市2020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在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时,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正向指标绝对引用最小值和差值,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差异,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其次,确定权重指标后运用线性加权法,计算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三个维度指数。最后,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1为最优,0为最劣。优化后的指标体系熵值和权重见表2。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准则层中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权重最大,为0.0783,其次是社会发展准则层中的学龄儿童入学率、每十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指标,权重分别为0.0730、0.0698,反映了经济、教育、医疗资源对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更显著。社会发展准则层中的每十万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数、资源环境准则层中的燃气普及率与供水普及率的指标权重最小,分别为0.0531、0.0513、0.0365。

表2 优化后的指标体系熵值和权重

三、甘肃区域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测算的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一)综合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甘肃省各市州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等方面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嘉峪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全省排名第二,社会发展水平全省排名第二,资源环境全省排名第一,综合分析嘉峪关市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得分为1.6291,位居全省第一,明显高于省会兰州,也显著高于省内其他市州。兰州市综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得分为1.5633,位居全省第二,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全省排名第一,但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分别排名第六、第八。张掖市的综合得分为1.5192,在全省排名第三。白银市、甘南州、临夏州排在全省后三位,得分分别为1.3435、1.3334、1.2899。

(二)维度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2021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14.4万亿元人民币,名义增速为12.8%。甘肃省GDP总量的名义增长率为14.07%,各市州GDP总量的名义增长率差距较大。庆阳市、酒泉市、白银市、平凉市、金昌市、嘉峪关市的GDP名义增长率高于甘肃省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武威市、定西市、临夏州的GDP名义增长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兰州市、天水市、张掖市、陇南市、甘南州的GDP名义增长率明显低于甘肃省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更加清楚合理地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四个指标来综合衡量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0.4617,位居全省第一,主要是由于2020年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达2 471 310万元,是排名第二嘉峪关市的13倍,且兰州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5.68%。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分别为0.3234、0.3142、0.3133,排名靠后。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均处于末位,与其他市州差距明显,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社会发展水平

选取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学龄儿童入学率、每十万人口普通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每十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十万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数、每十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以及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等指标,综合评价甘肃省各市州的社会发展水平。金昌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得分为0.6976,位居全省第一。金昌市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17%,每十万人口普通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1 194人,每十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934人,每十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767张,各分项指标排名较为靠前。其中,综合排名前三的嘉峪关市、兰州市、张掖市的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分别为0.93册、0.39册、0.82册,而金昌市为1.8册,显著高于这三个城市。陇南市、天水市、临夏州的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末位,社会发展水平得分分别为0.5570、0.5383、0.5242。其中,临夏州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42%,每十万人口普通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217人,每十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62人,每十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达573张,而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为0.29册。各分项指标排名靠后导致临夏州社会发展水平排名垫底。临夏州属于民族聚居区,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医疗卫生与教育文化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失衡,逐渐拉大了与省内其他市州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更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嘉峪关市的资源环境得分为0.5312,位居全省第一。嘉峪关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36.28平方米,燃气普及率和供水普及率均为100%,这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天水市的资源环境得分为0.5135,位居全省第二,污水处理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每日1 428吨,污水与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较强,进而保证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金昌市、定西市、甘南州的排名靠后,资源环境得分分别为0.4407、0.4377、0.4179。金昌市的供水普及率仅为78.30%,处于全省末位,资源环境与其他市州差距较大。定西市与甘南州的燃气普及率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拉低了资源环境的总得分,表现出资源贫瘠、环境脆弱的特征。

四、新时代推进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切实推进各地高质量发展

在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既要重点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又要兼顾整体发展效率,更要处理好区域间的利益关系,整合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的有机整体[7]。第一,健全市场机制。重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引导产业转移。第二,健全合作机制。积极推动甘肃省内各区域之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技术、资源、人才等合作,减少区域间的无序竞争,逐渐形成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第三,健全援助机制。遵循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甘南州、临夏州)、革命老区(庆阳市)、资源枯竭地区(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以及生态脆弱地区(六盘山、祁连山),要在政策、资金、产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四,健全治理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优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区域协调发展制度,设立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门机构,积极引导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竞相发展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方面,调整全省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各区域发挥各自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分工合作,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加强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和谐、有序的区域联动机制,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优势互补。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界限,强化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区域沟通交流常态化,积极鼓励、支持企业跨区域经营,逐步搭建区域间互通有无、联动有序的关系网。第二,加大“外引内联”力度。扩大对外开放,紧抓“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积极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与此同时,鼓励省内各区域互帮互助,发达地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激活落后地区发展潜力。第三,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竞相发展。实施“强省会”行动,重振兰州制造业、打造兰州新区经济新高地、加快兰州——白银一体化进程,支持定西马铃薯产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临夏休闲旅游业发展,推动河西走廊经济带的五座城市“组团出道”,推动庆阳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支持平凉建设康养基地等。

(三)优化产业结构,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第一,积极推动非农产业与农业有机融合,持续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重点,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推动“农、工、商”齐头并进,积极鼓励传统粗放式农业朝着精细化、专业化、高效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与专业化。充分、高效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云销售”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农村地区发展潜力,科学布局甘肃省农村地区农、林、牧、副、渔的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省内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第二,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兰州的带动作用,利用资源、人才、科技、基础设施、信息、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兰州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步伐,推动兰白都市圈与兰州新区建设,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陇中地区,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等产业,实现产销一体化。在河西地区,实施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巩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葡萄酒酿造产业、啤酒产业、绿洲经济及旅游产业。在陇东地区,充分利用富饶的矿产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区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同时开发农耕文化及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重视瓜果蔬菜等种植业发展。在陇南地区,重点发展亚热带风情旅游业与中药材、花椒、木耳产业。在陇东南经济区,大力发展天水“伏羲文化”及麦积山“佛教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在民族经济区,充分利用畜牧业的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商贸业与农畜产品深加工,重点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同时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业,“双管齐下”推动民族经济区高效发展。

(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口素质

甘肃省人口基数庞大,但人口素质普遍较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兰州,其他市州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较少,且高素质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第一,坚决贯彻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增加教育投资,积极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着力提升人口素质。立足经济发展现状,发挥人才优势,优化教育结构,逐步建立能够充分展现人才魅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深化甘肃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高素质人才,积极宣传、推广科技创新知识,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意识浓,有责任、敢担当的人才队伍。第二,依托区域发展特色,重点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兰州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优势,高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类教育资源,着力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等人才。陇中地区可依托相关产业重点培育农业人才。河西地区应合理整合区域内的本科、大专和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大力培育技术型人才。陇东南地区应着重培养农产品加工、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民族经济区应以培育农业领域的相关人才为重心,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民族特色旅游业。

猜你喜欢

甘肃省区域资源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分割区域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