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房颤患者管理与达比加群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
2022-10-28德吉卓嘎刘盼晶牛明远王鹏举
德吉卓嘎 刘盼晶 牛明远 王鹏举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西藏 日喀则 857000)
心房颤动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因为房颤时部分血液在心房停留时间长而形成血栓,诱发栓塞风险,影响患者心脏自身代谢,因而导致加重患者心肌损伤[1]。高原缺氧环境对于心脏有明显损坏,高原环境更易导致心房颤动。高原地区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心肌缺氧,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排血负荷,促使心脏发生结构改变,导致心律失常。房颤首先是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对于患病的病人,有以下两点临床表现为患者感觉心跳要快,心室率最快能达到350~550次/min;患者心率不齐,除了心跳快以外,脉律是不均齐的。触摸脉搏的时候,主要的感觉是快两下慢两下,心跳的次数和数脉搏次数是不一致的,有漏掉的发生。这两点是房颤的主要临床表现,心电图会有房颤的特征性表现,比如P波消失、R间期绝对不等。有规律下传的不纯房扑,比如2:1~4:1下传的不纯房扑,脉率是均衡、等比例下传的。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发生栓塞,如体循环栓塞或者脑栓塞[2-3]。因此,早期发现房颤,早期积极转复或者早期进行抗栓的治疗,是预防房颤并发症、减少房颤危害最好的手段。本次研究将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高原地区房颤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探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高原地区房颤的临床价值,现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高原地区房颤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为拒绝抗凝治疗接受常规传统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达比加群抗凝治疗。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5~83岁,平均56岁,病程1~5年,平均2年。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3~76岁,平均53岁,病程1~5年,平均2.5年。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和家属均签字接受相关治疗方案,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非瓣膜型房颤患者;(2)房颤患者统一采用CHA2 dS2-VASc评分表进行危险评分≥2,且无抗凝禁忌证;(3)房颤出血HAS-BLED评分风险评估<3;(4)研究期间观察组患者服用一种指定抗凝药6个月;(5)未发生任何卒中。
排除标准:(1)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出血性疾病或者血小板减少;(2)有消化道或尿道出血时,近期有外伤手术、心肺复苏及穿刺史等;(3)肺栓塞及深静脉史,其他严重疾病如严重肝肾肺疾病;(4)并应用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是以控制心率、改善心肌代谢,维持稳定血压、血糖等进行全面治疗,坚持治疗6个月。
观察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给予达比加群抗凝治疗,达比加群(规格:11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64;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药业有限公司)口服110 mg,2次/d,最大剂量不超过220 mg,坚持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指标,治疗后抽取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后,对于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INR。(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后抽取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后采用血清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包括血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以及转氨酶。(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呼吸困难、皮疹、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对比(±s,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对比(±s,s)
组别例数 TT APTT PT INR对照组45 18.5±0.35 34±0.2 12.5±0.21 1.02±0.01观察组45 37.5±0.24 44.8±0.5 15±0.13 1.35±0.12 t 300.3330 134.5337 67.9018 18.3838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对比肝肾功能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更低,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对比(±s)
组别例数血肌酐CR(μmol/L)尿素氮BUN(mmol/L)甘油三酯(mmol/L)转氨酶(U/L)对照组45 106±5.6 5.42±0.34 0.89±0.11 29±6观察组45 95±4.3 3.78±0.25 0.65±0.05 18±3 t 10.4404 26.0686 13.3242 11.000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心房颤动可以分为阵发的和持续性的,它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里面房颤发生率大概有1%,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也在增加。房颤顾名思义就是心跳,心房跳得太快,像颤动一样。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整,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虽然由于房室结的保护作用可使这些激动不能全部到达心室,但是心室率(心率)仍然可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窦性心律快得多,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的收缩功能完全丧失,心脏功能大约降低25%,并且容易形成左心房血栓,而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导致脑卒中或身体其他部位血栓栓塞,严重时导致半身不遂[4-5]。房颤主要是因为心房肌激动与被激动所形成的紊乱的心肌电总和,是由于患者机体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因素所决定的。心房颤动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心率、胸闷憋气、心悸、体循环栓塞等,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影响,已成为医疗协会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6]。
高原地区心律失常患者一般以多样性病情为主,这主要是因为高原地区的空气含氧量降低,因此,高原地区人群血液中的含氧量和氧饱和度远远低于平原地区,所以高原地区老年患者都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而且气候环境影响预后也相对比较差。达比加群是凝血酶特异结合位点进行结合,使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裂解过程受到抑制,防止血栓形成,抑制凝血酶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进而阻断凝血瀑布及血栓形成[7]。达比加群是一种前体药物,基本上不具有药理学活性,服用后被患者机体吸收,生成具有活性的达比加群,从而发挥抗凝效果。达比加群属于强效的、直接的凝血酶,具有非常好的竞争性以及可逆性。人体内有多种机制会形成血栓,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房颤患者,房颤患者可以在心房中形成小的血栓,这个血栓可以随着血流到达头部,引起颅内动脉的闭塞,形成所谓的缺血性脑卒中,还有其它全身性的血栓,比如肺血栓、深静脉血栓,这些都属于静脉血栓[8]。达比加群酯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主要适用于房颤患者可能发生脑卒中的预防,也可以用于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的预防。达比加群酯这个药物是一个抗凝药物,所以使用起来一定要小心,抗凝过度就容易发生出血,因此,也一定要明确达比加群酯的量和每日的口服次数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也会存在有出血的风险以及肾功能不全的风险,最好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一般初始的剂量是150 mg/次,2次/d,但是建议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220 g/次,2次/d,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对待,提高用药安全性[9]。1/3的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其危害不可小觑,由于心脏产生不规则颤动,无法将血液完全泵出,可造成血液淤滞心房内形成血栓,栓子顺着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血管、器官之中,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房颤发作超过48 h易诱发脑卒中的发生,发病率高出正常人群五倍,是治疗房颤的最根本原因;栓子阻塞肾动脉,造成肾梗塞;房颤患者损伤1/4心功能,造成心功能不全,进而导致房颤持续发生;对于房颤患者,心衰、房颤、脑卒中可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反复住院就医,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尽早进行房颤治疗患者来说十分重要。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INR指标更佳;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更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加表明达比加群抗凝效果显著,不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安全性高。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因素房颤患病率较高,但由于交通不利,经济条件有限,房颤患者不能定期就医随访,不能及时监测凝血功能,因此较华法林藏区患者服用达比加群患者依从性更好,再配合正确有效的氧疗方法,能有效缓解危重型心律失常,对高原地区房颤患者后期预防卒中及全身各动脉栓塞事件起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达比加群对于高原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可有效调节凝血指标,降低肝肾功能的损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效果理想,非常具有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