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在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28马巍梅粟春晓张艳君

关键词:血量换药插管

马巍梅, 粟春晓, 张艳君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乳腺甲状腺外科,广西 桂林,541000)

乳腺癌患者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在术后需要进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以改善预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穿刺准确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常用给药方法[1]。有学者[2]指出, 行PICC置管期间, 使用常规扩皮法对穿刺点进行扩皮, 容易损伤组织、 淋巴管和毛细血管, 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疼痛, 还会使局部皮肤出现大量渗血。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是利用皮肤自然弹性进行扩张的干预方式,其对穿刺点的皮肤损伤较小,可提高穿刺和治疗效率[3]。本研究探讨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在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且术后行PICC置管的96例患者资料,且研究内容及目的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符合乳腺癌的诊断标准[4];② 女性;③ 符合PICC置管要求,且同意行PICC置管;④ 年龄32~65岁;⑤ 单侧病变。排除标准:① 存在意识或认知障碍;② 伴有凝血功能障碍;③ 合并严重术后并发症;④ 处于妊娠或哺乳期;⑤ 合并脏器功能不全;⑥ 穿刺部位皮肤受损。按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2组间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置管静脉、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PICC置管,且由同一位具备 5年以上穿刺经验的主管护师完成。所有操作严格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指南[5]要求,置入导管选择为三向瓣模式,且通过B超引导完成操作。

1.2.1 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 观察组予以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具体操作如下。① 静脉选择:借助B超对患者的静脉进行观察,选择显影清晰的静脉作为穿刺血管,并确定穿刺点。② 静脉穿刺:在距穿刺点上方约6 cm处结扎止血带,待穿刺血管充盈后,使用B超定位,置入穿刺针至静脉血管,见回血后固定,沿着穿刺针置入导丝,体外保留10~15 cm。③ 扩皮:待导丝置入静脉血管后,操作者一手按压穿刺点止血,一手推进内鞘至距穿刺点1 cm左右处,停留3 s,待皮肤扩张后,退出内鞘,用纱布止血。④ 导管置入:内外鞘组合后沿着导丝置入血管,退出导丝,再置入导管至血管,体外保留5~6 cm。

1.2.2 常规扩皮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扩皮法,其中静脉选择和静脉穿刺操作与观察组相同。扩皮时,操作者一手固定导丝,另一手将扩皮刀刀背紧贴导丝,刀刃向前推进,使纵向扩皮深度为0.3 cm。沿着导丝将插管鞘缓慢送入血管,退出导丝,再置入导管至血管,体外保留5~6 cm。2组患者置管结束后,在置管处均使用无菌纱布包扎,贴膜,再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① 疼痛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患者扩皮时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则疼痛越剧烈。② 置管一次成功率:统计2组患者的置管一次成功率。③ 出血量和渗血量:测定患者扩皮后的即刻出血量和置管24 h渗血量。出血量或渗血量判定标准为,扩皮后使用无菌纱布(4 cm×4 cm)压迫止血,以纱布浸湿面积为参考。面积≤50%为少量;面积>50%,但不足1张纱布为中量;浸湿纱布≥1张为大量。④ 换药次数:记录2组患者置管1周内的换药次数。⑤ 应激反应指标:于扩皮前5 min和扩皮后即刻,测量患者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心率(HR)。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的疼痛程度、置管一次成功率及换药次数比较

观察组在扩皮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置管1周内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2组间置管一次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VAS评分、置管一次成功率及换药次数比较

2.2 2组出血量和渗血量比较

观察组在扩皮后即刻出血量和置管24 h内的渗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出血量和渗血量比较 [例(%)]

2.3 2组扩皮前后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在扩皮后即刻的DBP、SBP和HR与扩皮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DBP和SBP均高于扩皮前和观察组(P均<0.05),HR均快于扩皮前和观察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扩皮前后生命体征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呈年轻化趋势,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会累及其他器官损伤,甚至造成死亡。临床治疗乳腺癌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在化疗时,建立安全且有效的静脉通道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7]。PICC置管无须反复穿刺,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避免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方法。扩皮是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重要步骤,通过在表皮层和真皮层建立通道,确保管鞘顺利连接血管,从而保证化疗药物的稳定输注[8]。但有研究[9]表明,常规扩皮法造成的创伤较大,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还会导致穿刺点大量渗血。有研究[10]显示,在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无须使用扩皮刀,可以利用皮肤的自然弹性对穿刺点进行扩张,进而减少对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人体皮肤表皮层的厚度约为0.02 cm,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真皮层的厚度为0.03~0.3 cm,由结缔组织组成,分布着较多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11]。朱青等[12]的研究结果发现,对68例患者采用钝性分离扩皮法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扩皮时的VAS评分更低(P<0.05),提示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可以减轻患者在扩皮时的疼痛程度。究其原因为,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属于钝性扩皮分离法,不需要切皮,仅需顺着皮纹方向促使内鞘沿着导丝推进,就可对穿刺点进行扩张,能一定程度地减少扩皮引起的皮肤组织、淋巴管及毛细血管损伤,故患者的疼痛感较轻。有研究[13]显示,在行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扩皮法,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其中穿刺点持续渗血(>3 d)最为常见,若干预不及时,则将增加穿刺点感染、静脉炎发生的风险。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还会加重其经济负担、延长治疗及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扩皮即刻的出血量、置管24 h内的渗血量和置管1周内换药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与常规扩皮法相比,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能减少穿刺点的渗血量和换药次数。常规扩皮法对操作者的要求更高,需操作者凭借既往经验掌握扩皮的深度和范围,且受操作环境、患者个体情况差异和操作者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难以保证一次成功,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扩皮操作,而频繁的操作会增加对穿刺点皮肤的损伤,导致局部渗血;扩皮过度也会损伤血管,导致大量渗血。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利用皮肤的生理特性以扩张穿刺点,操作者只需按照规范操作即可保证扩皮到位,操作便捷、安全,且无须使用扩皮刀切开皮肤,能有效减少穿刺点渗血。此外,常规扩皮法对患者进行扩皮后,会致使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生渗血,需要及时换药以降低感染风险;而采用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可减少渗血的发生,避免频繁换药,一般在置管后24 h常规换药即可。PICC置管操作会刺激大脑神经,患者会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DBP、SBP和HR等生命体征异常波动,甚至会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治疗安全性[14]。本研究结果发现,将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应用于行PICC置管患者,其DBP、SBP和HR的波动均比常规扩皮法更小(P均<0.05),由此说明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对患者的应激刺激更小。这是因为在扩皮过程中,此方法可以避免损伤组织、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减轻应激反应。此外,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更易控制力度,从而方便掌控扩皮范围和深度,确保扩皮效果。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应用于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有助于减轻扩皮时的疼痛程度和应激反应,减少穿刺点的渗血量和换药次数。

猜你喜欢

血量换药插管
如何提高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安全性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为何春眠不觉晓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人为什么会觉得口渴
浅谈换药室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外科『换药』学问大
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在急诊的应用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
把天文数字扔进粉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