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滨州市为例

2022-10-28张彦骥蒋永宁

山西农经 2022年18期
关键词:滨州市农业发展

□张彦骥,蒋永宁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51)

1 “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农业现代化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乡村振兴战略启动阶段。近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和农业升级转型等,滨州市紧紧围绕更高水平小康滨州、美丽滨州目标定位,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将农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

1.1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2020 年,滨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6.9 亿元,比2015 年增加16.2%;种植业增加值126.3 亿元,牧业增加值56.9 亿元,渔业增加值51 亿元,林业增加值8.9 亿元,相关服务业增加值23.6 亿元,分别增长11.5%、83.3%、27.2%、86.4%和95.1%;蔬菜总产量238.96 万t、水果总产量75 万t;粮食总产量370.23 万t,比2015 年增长1.41%;肉类总产量45.04 万t,水产品总产量50.16 万t,分别增长10.56%和3.94%,促使滨州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城际合作签约城市。

1.2 农业标准质量品牌效应显现

2020 年,滨州市生产基地标准化面积6.67 万hm,标准化省级生产基地有64 家,标准化畜禽养殖国家级示范场8 处、省级29 处、市级75 处,全市“三品一标”总数累计达到704 个。

滨州市主要食用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重点投入品供应链监管体系逐步建立,主要农产品合格率超过98%,滨州市各区(县)均入选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壮大

滨州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96 家,其中国家级5 家、省级73 家、市级31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 049 个、家庭农场2 668 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194 个、示范家庭农场49 个。建立市级农民教育教学培训基地4 个,组建农民田间学校29 个、实训基地33 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8 817 人、农业领军人才100 人、职业经理200 人、新型农民创业培训703 人。

1.4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滨州市建有院士工作站6 家,聘任省级以上专家学者50 人,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4 个。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技进步奖26 项,其中省级奖1 项。新审定农作物品种14 个,全国九大对虾自主品系2 个。西王、三星、香驰、中裕等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级实验室4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 个、国家专利近300 项。西王、三星、渤海水产等企业承担国家级项目20 个,承担国家、省发改委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5 个。全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社建设工作,共建设益农信息社4 351 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滨州市2020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滨州市2020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2 滨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生态保障压力增大

目前,滨州市农业环境较差,水资源供应矛盾日益尖锐,盐碱地面积大,土壤含盐量高,土地承载能力低,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严重,需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2.2 城乡融合机制尚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许多遗留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健全环境整治体系,进一步发展数字乡村。

2.3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压力

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较高。农业品牌引领作用不强,缺少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地域特色品牌。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不密切、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资本下乡难、用地难。

2.4 农业产业化层级较低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农产品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数量较少且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经营方式较为粗暴,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整体水平不足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化肥和农药用量较大,使得农业环境污染加剧,土地质量减弱。农业产业布局不完善,第一产业延伸力不足,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连接不紧密,三产融合不密切,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2.5 土地规模化运营不足,经营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目前,滨州市农业规模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各级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不到位,规模化生产实力弱,政府管理不规范、规模小,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较慢。

2.6 农业规模化生产设备匮乏

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低下,引导不足。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越来越快,农村土地流转量逐步增加,但农村土地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不完善,土地流转体系、土地承包经营体系、土地纠纷体系不完善,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合同条款不完善,隐藏着许多隐患。

2.7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滨州市涉农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科技含量较低,不能相互连接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民之间缺少沟通,绝大多数企业无法引导农民主动生产。

3 “十四五”期间滨州市现代农业路径选择

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十四五”时期,滨州市要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滨州市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将农业发展放到优先位置,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

3.1 坚持生态循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为了加快各县域农业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完善绿色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在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政策等方面给予帮扶,构建多种生态类型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巩固提升全产业链生态循环模式。巩固提升滨城区、阳信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产融合、农牧结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循环模式,将农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进行废物利用,发展环保农业、绿色农业以及健康农业。

加快构建节水农业体系。优化节水技术,加快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各个领域分类型运用各项农业节水技术,调整农产品品种,发展雨养农业,缩小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规模,扩大耗水量小的农作物种植规模。强化农业节水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实现农业节水管理服务信息化。

3.2 推进县域融合循环

推进产城融合循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城乡智能化、一体化同步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深入优化县城、城镇、农村分工层级明显、链条紧密衔接、功能有机衔接的区域产业布局,统筹部署规模化基地、集散地、产地批发市场、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载体平台建设,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解决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优化乡镇生产空间,打造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乡镇。

推进县域内外协作。加强县区之间协作,打造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农业龙头企业。培养产业竞争力出色的生产商,提高农业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等环节优化产业链全布局。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打造镇村特色,打造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发达乡镇、乡土农产品村等。依据区域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文旅业,以“绿色化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促进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创业平台支撑”为路径,创建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创意智慧、生机蓬勃的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3.3 发挥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引领作用

发展食品产业集群。建立食品产业示范区,将产业链条组织化、细致化,大力发展功能类、营养保健类、休闲类、零食食品类产业集群,将粮食加工领域向食品生产领域转型,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发展生态畜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滨州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的畜牧业发展原则,多方面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水平、市场需求以及污染情况,合理分配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以及总量,在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的区域增加畜牧生产总量。

发展蔬菜(食用菌)产业集群。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设施蔬菜基地,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与产销对接,提升蔬菜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3.4 坚持融合发展,优化乡村经济体系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化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环节,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大力发展以小麦、玉米、大豆、芝麻、花生、果蔬等为基础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强化精深加工,开发类型多样、营养价值高的农产品,发展特色产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终端产品。推动畜禽屠宰企业改造升级,开发高端系列精加工畜牧产品,实现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实施“区域品牌+旗舰品牌”行动。鼓励经营主体创立企业的自主商品品牌,引导企业、农户等共创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创建产业链品牌,提高产品终端的品牌效应,实现品牌溢价。鼓励龙头企业申请国际商标,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培育优势品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5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实施现代种业创新。以种业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农作物、畜禽、林果、水渔产品等优良品种的繁育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和标准化扩繁生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种业企业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将农作物科研育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及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实施农业机械化升级工程。加快推进“全程、全方位、高品质、高效率”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先大力推广大马力、智能、联合作业机械。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机合作社与联合社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网格化管理。

实施数字农业工程。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设施园艺、数字畜禽养殖场、数字水产养殖工厂、智能“农业车间”,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提高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农业向智能、智慧、数字、精准、精致方向逐级演进。推进电商人才下基层示范,建立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在农村实体店推广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促进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发展。

实施农业全产业链综合协同平台工程。围绕“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农产品怎么卖”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整合滨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涉农企业、智慧农业、农资统采分销、金融保险、农业政策信息发布、土地托管、行政村基础信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涉农资源,打造全市农业全产业链综合协同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素的整合、集聚、高效流动与融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滨州市农业发展
滨州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开赛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最美还是夕阳红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