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
2022-10-28沈益冰
■ 沈益冰
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是这并没有能够改变俄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同时由于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在战争结束后并不再适用当时的农民需求,农民不再有能力将多余的粮食上交给国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当时的新政权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农民的紧张局面,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中国也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通过学习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深入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十月革命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所采取的政策已不再适用于当时苏俄发展的路线,列宁认为“好多事件,特别是战争、经济破坏、军队复员以及极端严重的欠收造成的极度贫困引起的事件,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可见如何对待农民成为当时首要的政治问题。
(一)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
从1918 年夏至1920 年底,随着捷克斯洛伐克军的叛乱和国内战争的爆发,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保证前线粮食能够充足供应,实行余粮收集制让农民交出所需数量的粮食,使得农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1921 年列宁呼吁:“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改变经济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把征粮制改成实物税”。实行粮食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使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具体而言,粮食税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列宁认为实施实物税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是无产阶级国家同农民之间有关正常经济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二、推行余粮“流转”试验,通过利用交清粮食税后的余粮和利用小工业主要是手工业来发展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流转”,既能够满足工人和农民的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振兴,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实行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1921 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在实施粮食税,恢复商品流转的同时,也改变了对合作社的政策,恢复其商业的政策。列宁认为利用合作社把千百万居民以至全体居民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只有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将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合作社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家的监督下实行合作经济。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民发展小商品经济,这就需要国家对小商品经济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盲目性。第二,实行方便农民参与的合作经济。列宁认为采用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的制度方面非常重要。这样能够得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政策的推行。第三,对合作社给予财政方面的支持。列宁指出“在政策上要这样对待合作社,就是不仅使它能一般地、经常地享受一定优待,而且要使这种优待成为纯粹资财上的优待”。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制度,只有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才能够诞生,国家财政的支持才是合作社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通过文化革命,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列宁提出“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应当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水平,应当使农民有可能用读写本领来改进自己的经营和改善自己国家的状况”。列宁关于文化改革主要包含以下观点:第一,坚持党对农村文化的监督和领导。党是国家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农民经济利益的保障者。因此提高农民文化思想已经迫在眉睫,农村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直接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现代化转向,顺利推进这项伟大转向,关键要靠党在文化工作中发挥强大的领导能力。而执政党的文化力量就是制约党领导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第二,知识分子是农村文化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是推行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发展农村文化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力量。第三、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学习。发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提高农民学习文化的积极性。
二、十月革命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
列宁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发展农村合作社,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列宁认识到农民自身具有局限性,但是想要步入到社会主义就要优先发展小农经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发挥农民在合作社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在发展小农经济的过程中,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我国正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提高农村工作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有效载体,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应颁布有利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第二,巩固完善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制度。第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合作社发展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促进者。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要相信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以及创造力,使农民成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强化以工补农
列宁在1921 年第三次共产国际的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有同时能够改造农业的大型机器工业”。也就是说,苏俄在初期想要快速地将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必须要大力发展重工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事实证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的现象比较普遍。
我国也曾实行了长达50 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倾斜政策,农村相比城市而言仍然比较落后。因此,目前我国应加快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目前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让农业供给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能够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在夯实现代农业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花更大力气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尽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三)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列宁十分重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认为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苏俄实现农民合作社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社会风气好转的必然途径。
因此,推进新时代农村建设需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比例。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教育行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为了减少城乡间的差距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对农村教育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第二,加强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高素质人才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水平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的渠道,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的人才振兴。
总之列宁新经济政策中所包含的农村合作社思想、农村民主建设思想、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农村社会保障等思想都具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合理运用列宁新经济政策来指导我国农村实践,解决当前农村出现的问题,从而尽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