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声光污染对新生儿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2022-10-27刘敏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0期
关键词:时间段早产儿生理

刘敏慧

江西省吉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343000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危重儿抢救和病情监护的重要场所。NICU空间封闭,聚集了大量动力机械,人员密度较大,各种操作频率高,这些因素所产生的高噪音、强光照会形成一种压力环境,影响危重儿的生存质量。一般NICU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作人员的说话声音和各种监护仪器警报声,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光源多来自病房中透过窗户的直射光、医疗设备产生的可见光和吊顶日光灯等。有研究指出,声光污染会使NICU患儿烦躁不宁,睡眠紊乱,行为状态改变[1]。强光照可引发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噪音能够损伤耳蜗,丧失听力能力。若患儿生活在这种压力环境中,机体会处于一个持续的应激状态,造成应激反应,如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异常[2]。由此可见,NICU环境中声光污染对患儿生存质量及预后存在潜在的危险性。目前我国针对NICU的不良环境问题并未引起普遍重视,极少采取应对措施。鉴于此,本文目的为分析NICU声光污染对新生儿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对此次医学研究进行伦理学审查。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实施声光因素控制措施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胎龄28~37周,平均胎龄(32.53±4.86)周;出生天数3~10d,平均(6.50±2.39)d;出生体质量1 505~2 500g,平均(2 000.51±508.40)g;身长40~48cm,平均身长(44.26±5.86)cm。干预组胎龄28~37周,平均胎龄(32.49±4.82)周;出生天数4~10d,平均(6.89±2.51)d;出生体质量1 535~2 500g,平均(2 017.58±510.63)g;身长40~46cm,平均身长(43.78±5.98)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胎龄≤37周;出生10d以内;出生后一直置于暖箱内;经体检筛查无先天性疾病,无窒息。排除标准:存在心脏结构性疾病;器官畸形;染色体异常;头颈部发育异常;存在遗传代谢性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做好常规环境管理及喂养:(1)早产儿出生后放入保暖箱内,温度根据早产儿胎龄及体重控制。床头抬高15°。(2)早期给予母乳或配方乳肠内微量喂养,<35周早产儿初始摄入奶量为10~15ml/(kg·d),分8~12次进乳,3~5d后耐受良好可逐渐增长至20~30ml/(kg·d),进乳时间调整为1次/3h。>35周早产儿初始摄入奶量为20~30ml/(kg·d),分8次进乳,3~5d后耐受良好可逐渐增长至160~180ml/(kg·d),即足量喂养。一般情况下10d左右早产儿可达到足量喂养状态。(3)做好早产儿各项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并做好黄疸指数测量,1次/4h。维持早产儿酸碱、血糖平衡。做好全身、口腔、脐臀部护理。NICU病房实施全面隔离消毒,不做特殊的噪声与光线处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声光因素控制措施:(1)光线管理:以24h为1个循环,白天对应的12h采用亮光线,拉窗帘时,靠窗早产儿最大亮度为300lux,不拉窗帘时最大亮度>10 000lux,室内平均光照度为100~150lux。夜晚对应的12h采用暗光线,在暖箱覆盖一层遮挡物降低光线亮度,靠窗最大亮度25.54lux,平均光照度17.57lux,关掉所有日光灯。(2)噪声管理:在NICU内安装噪声监测器,分贝不能>50dB,电话铃声改为闪光示来电,迅速反应监护仪器的报警铃声,医护人员交流方式改为耳语,避免闲聊,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并将活动声音降至最低,如走路、关门要轻。所有治疗及护理工作均要在安静时段开始前完成,安静时间段尽量减少触摸患儿。

1.4 观察指标 (1)声音观测。声平计水平放在暖箱内靠近早产儿耳部位置,测量医护人员各种活动声音及各种监护仪器声音。观察时间段每10min记录1次,记录6次后取平均值。(2)光照度观测。测量状态分日常窗帘遮蔽和无遮蔽及夜晚时间段。取靠近窗台侧最亮处、靠近走廊侧最暗处、室内中央三点,取平均值。(3)睡眠时间观测。睡眠标准为眼闭合,无眼球活动,呼吸规则,无自然活动,有规律的抖动或惊跳运动,惊跳抑制快,对外来刺激引起的惊跳有延迟。记录每天总睡眠时间,取平均值。(4)生理指标。心率(P)、呼吸(R)、经皮肤测氧饱和度(SPO2)、肛温(T)记录方法为观察时间段每10min记录1次,记录6次后取平均值;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方法为观察时间段每30min记录1次,记录2次后取平均值。(5)应激反应。桡动脉穿刺并留置针,1d后采用动脉留置针取血,以免穿刺疼痛影响应激性激素水平。取血清后-20℃冻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皮质醇(CORT)、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

2 结果

2.1 声音、睡眠时间 干预组日常时间段、安静时间段声音分贝低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声音、睡眠时间观测值比较

2.2 光照度 干预组日常遮蔽窗帘、不遮蔽窗帘及夜晚环境光照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光照度观测值比较

2.3 生理指标 干预组日常时间段、安静时间段P、R低于对照组,SBP、DB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PO2、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生理指标比较

2.4 应激反应 干预组日常时间段、安静时间段CORT、AD、NE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应激反应比较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自身先天的缺陷,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稍有刺激就会出现强烈的反应。高分贝声音刺激、强光照是NICU的常发生现象,频繁的噪声刺激对早产儿的生理危害主要表现在:(1)听觉器官损伤。噪声分贝达到一定强度可损伤患儿耳膜,进而造成听力下降。(2)其他生理危害。噪音除了损伤听力外,还可能刺激其他器官组织,研究表明,当噪音达到95~110dB时,受试者会出现心率改变、血管收缩、眼球扩张等症状,当噪声停止,血管还会持续收缩一段时间,使血液循环受影响[3]。同时,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还可能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导致全身无力、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疼恶心等症状[4]。强光照射刺激对早产儿的生理危害主要表现在:(1)视网膜损伤。早产儿畏光,强光刺激可损伤未成熟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影响视觉发育,引起斜视、弱视[5]。(2)脑神经系统伤害。有研究指出,高强度的热性光束通过眼睛晶体状集中于视网膜,不仅可损伤视力,还可能使人产生头晕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6]。

为了给NICU早产儿制造一个最佳的监护环境,减少压力因素,以促进其健康发育,本研究进行了声光因素控制。结果显示,干预组日常时间段、安静时间段声音分贝低于对照组,光照强度低于对照组,提示NICU日常时间段与安静时间段声音分贝有效得以控制,强光照射也明显减弱。而噪声与光照度改变后,干预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日常时间段与安静时间段P、R低于对照组,SBP、DBP高于对照组,说明加强噪声、光照度环境管理后,能够有效延长早产儿睡眠时间,使各项生理指标更趋于稳定。曹霞等[7]研究指出,NICU患儿总体处于高噪声、强光照环境中,这些因素可引起患儿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反应,控制NICU噪声与光照,可稳定患儿基础生命体征、活动度、应激激素等变化,进一步促进患儿恢复与生长发育,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为研究减少医护人员在NICU中的不必要交流及活动,及时反应各种监护器的警报声,可避免噪音对各个系统的干扰,如对听觉系统、脑神经活动的刺激,对精神与行为的刺激等,为早产儿建立一个理想的耳蜗、神经系统发育条件,并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研究根据昼夜周期性变化为早产儿制造与正常人生理作息一致的光线,诱导早产儿睡眠—活动模式,促进早产儿昼夜节律的形成,可大大提高其生存质量。而且光亮环境下,早产儿会有更多的快速动眼睡眠时相,这可能导致心率、血压、代谢等生命体征波动[8]。因此减少光污染能够有效减少对早产儿的不良刺激。

高噪音、强光照作为应激原还可诱发早产儿的应激反应。如对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影响,应激引起中枢效应主要表现为兴奋、紧张和警觉等情绪反应,外周效应主要表现为AD、NE、多巴胺等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这些应激因子的变化可增强心肌收缩,加快心率,使生理指标不稳定[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日常时间段、安静时间段CORT、AD、NE低于对照组,说明控制NICU声光污染可降低早产儿应激反应,稳定生理指标。

综上所述,NICU声光污染可引起早产儿生理指标不稳定,引起应激反应,控制声光因素可改善NICU环境,促进早产儿健康发育。

猜你喜欢

时间段早产儿生理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一天中发胖最快的时间段 如果能避开,或许不用节食也能瘦下来
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总结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三天后”是啥时候?
1/8德国人有“生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