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思考

2022-10-27吴嘉川

灌篮 2022年10期
关键词:媒介数字艺术

吴嘉川

乐山师范学院

一、研究背景

当媒介和内容生产被卷入资本运作的环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模式被复刻、供应,生活方式被商品一样摆上货架,供人们挑选,媒体的宣传让人们失去选择的机会,甚至忘记了自己创造的权利。媒介的发展不应该是让人失去表达的欲望,最终沦为资本的傀儡,媒介技术论者的观点正在突显,人、媒介、文化、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必须讨论,并且长期讨论下去。媒介技术的更迭换代在近几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速度,纵观人类媒介发展几百万年的进程,互联网出现以来,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完全颠覆了人类以往的认知和传播方式,但是媒介最终的进化的方向和目的是为人提供便利性和服务需求,“媒介即信息”的言论已是老生常谈,媒介对于我们的负面影响却又不能避而不谈,媒介作为人类表达的使用工具属性依然存在,在传播过程各环节中的作用始终值得关注。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关注的问题绝不能仅限于技术本身,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不合常理的,我们必须将这一学科放到广阔的人文、艺术、工学等更大的语境中去考量,这也是目前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体现。

二、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新兴本科专业,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媒介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98年才正式被教育部批准,2012年与影视艺术技术专业合并,2020年归为工学门类、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结合技术和艺术,利用新媒介在产品包装、新媒体传播、项目策划、市场运营的相关环节开展工作。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文化媒体和艺术产业息息相关,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影视艺术、传媒艺术以及各类平面设计,都需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来完成。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基础、软件开发、设计和应用开发。

三、改革方向

(一)以技术为行业基石,以艺术为内在动力

数字性、沉浸式、交互性等都是数字媒体技术的明显表征,而它的内核又是艺术修养和审美的高度体现,同时还兼具市场导向的视觉传达考量。从本质上来说,数字媒体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和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一门极其交融复杂的学科,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队伍的学术背景方面都需要深入的思考和不断改进。高度的内容交叉和融合背景下,更需要理清课程结构,有序分步分类进行教学,优化课程内容。打牢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技能的项目化实训。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内容众多,所以本身培养的就是一专多能的创新性、复合型技术人才。

技术的提升其实并不是难题,只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就能有所提升,但是真正的技术型人才从实质上来说绝不仅仅强于技术,而是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我们要培养的绝不是技术机器,更不是资本运作下的传媒推手。媒体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表达、自我思考和团体文化的集中外化,只是在资本作用下成了工业文化的扩张利器,传统媒介和文化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受到极大的冲击,难道我们要在炫彩夺目的商业广告和虚假面前继续沉沦吗?任何学科成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是需要在社会洪流中站得住脚、认得清方向的、从容自知的媒体技术从业者。

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都应该以艺术和技术并驾齐驱来进行,技术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发展高度,艺术决定着发展深度,不管是对艺术的理论修养、认知,还是应用与表达都在职业竞争中有着关键性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产品创作一定不是机械化的,而是人借助机器实现个人的艺术思考和表达,是一种高级的、现代化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媒体艺术产品。

(二)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认清人与媒介的关系

数字媒体技术有两个广义定义:一是以数字化信息形式存储和传输的载体;二是信息以数字化形式的表现和处理。两种定义都传递出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工具的内在属性,不管是内容还是载体,都是人类的传播手段,但是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际上已经悄然开始扭转了人与媒介的从属关系,让人们渐渐被媒介所吞噬而不自知。

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看似提供给用户海量的内容和讯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的选择,但实际上在大数据的追踪下,只剩下被动的选择;每天沉迷于手机的“低头族”在虚拟世界中肆意消遣,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并未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即时通讯工具的人性化发展只是产生了更多的无效社交,朋友圈还增加了阶层差异、经济差距等带来的信息压力;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只是让人们对一切事物失去耐心,变得越来越急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媒介甚至占据了你思考的时间。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恰好是为这个可怕的机器新娘做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让用户甘愿沉迷于互联网编织的拟态环境中。

但事实上,媒介使用的主动权始终在人类自己手上,如何摆脱被媒介宰制的命运,重新让媒介回归到“人的延伸”,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要从理论建设入手。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志气、骨气、底气”为价值归属和功能导向,通过分类、分层次的目标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字媒体技术的从业者至少在传媒领域要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和使用人与媒介的关系,发挥媒介优势,避免错误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动荡。

(三)抓住5G背景下的快速发展机遇

一篇好的文章、一段好的视频能够吸引用户驻足3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这是互联网发展中追求的内容为王的不二法宝,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崛起,注意力更加稀缺的现实条件下,内容为王转变为场景为王,资本市场希望长期抓住用户,特别是强粘性的用户和潜在的消费者,做好场景的搭建和美化,加强沉浸式体验效果就给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场景其实只是宏大的内容集群,虽然内容的好坏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好的场景包装和设计更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5G技术为支撑的物联网背景下,将迭代出新的功能,如人机一体化、碎片化生活、存在虚拟化、信息感官化、社交离散化等,都将推动数字媒体技术的进化,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迭代,媒体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面向未来,直接服务对象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数字媒体技术在VR和AR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泛,无论是生活中的虚拟体验还是大型舞台、景区的实景搭建,都将有数字媒体技术的用武之地。

四、改革路径

(一)理解媒介,建立底层逻辑

在复杂的学科背景下,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数字媒体技术是有益的。在注重产品设计中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的前提下,提升审美层次;在满足使用需求后,美观成了有力的竞争要素。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虚拟或者隐性产品特性,更要求通过外在的显性设计将其内在属性和内部工作状态进行外化。在这种追求“形式美”的背景下,产品符号学应运而生,也就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用符号与用户达成审美共鸣,完成产品特性的传递。例如在产品的logo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完成对于产品的理解并从产品中凝练出恰当的表达符号,用线条、色彩、形变的设计手法赋予设计师的个人理解,根据以往的审美教化和用户喜好进行设计组合,通过设计好的logo与用户完成对于产品的理解和表达的传递过程。

不管是传统的设计还是数字媒体术设计,都是以产品性能为根本,以设计师的理解为出发点,以符号为载体,达成用户对产品的认可。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就是以符号学甚至是语义学为起点的媒介传播。因此,从具体操作上来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加入传播学的相关基础课程,专业理论基础和底层逻辑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媒介,理解传播过程,从根本上掌握视觉传达和产品传达的逻辑起点,才能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幻出层出不穷的设计思路,才能在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编码和解码的传播过程中游刃有余的进行人与理念的融合、完成用户与产品的情感羁绊,建立设计师与用户的共同审美空间,实现设计师、产品、用户三者的“交流”。

所以回到功能主义的出发点,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产品的核心还是需要回到产品功能、回到价值属性,所有的外在设计和包装都是为了完成对核心价值的表述,都是为产品服务的,换句话说,设计师在选择产品进行设计的时候是需要对用户负责的。

(二)确立“技术”+“艺术”发展路线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大有向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趋势,而事实上二者的课程设置一直都有很多重合的部分,同样需要掌握数字媒体的传播原理和相关技术;影视、图形、网页等数字媒体相关艺术设计能力。面对复杂多样的专业能力需求,要按照不同年级设置由入门到精通的纵向发展脉络,按照技能类别横向铺开,设置艺术设计类、开发类、音像后期处理类、新媒体编导类等关键性课程,除了要按照技术类别来设置课程以外,专业培养方案还需要确立以“技术”+“艺术”的发展路线,按照两条专业方向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艺术和技术并重。

从技术层面来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关键技术及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信息的获取与输出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传播技术、数字信息管理与安全等。不难看出,即使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位还是计算机类,离不开立身之本。因此,学生在数字信息存储、安全管理等层面都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掌握以计算机为本的基本功,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开设高等数学、C语言编程、网页设计、服务器运维等软件平台操作课程。

从艺术层面来说,数字媒体技术出现以后,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带来的很大的冲击和改变,众多艺术家和学者都在不断讨论和尝试数字媒体技术对于新艺术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可能性,“技”与“艺”之间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和区分,而是更多的趋向融合,达成互补。在深度融合的促使下,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同样可以向传统艺术汲取营养,数字媒体技术的创作过程就是将传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形式的语言加以综合利用,然后再借助现代化的数字科技手段加以转化、整合及拓展,使其获得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只不过数字媒体技术只是更换了传播媒介,获得了更加高效多样的传播方式和视觉效果,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决不能丢弃以传统艺术为主的艺术鉴赏类课程,要增强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底蕴,才能在技术加持下,表现出设计美感。

(三)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实践实效

现有的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注重学生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专业性理论基础和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理念讲解不够深入,只停留于表面,更多时候是模仿而不是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偏重于实训案例的还原,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浮于表面的培养模式很容易地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产业流水线工人,但却难以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基础扎实、设计理念先进的产业高端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定位是技术实践型,这也就决定了人才培养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是新媒体创意、内容生产、3D设计、平台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专业需求和创新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或者在教学环节注重以市场需求为纲,深刻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和就业趋势。

随着5G技术和游戏、影视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总量缺口较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任何岗位都不可能单纯只需要一种技术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数字为媒,艺术为体”的复合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赛促训、以项目化集成训练,学生在具体的项目操作中才能感受和掌握契合市场和产业需求的技术能力。

五、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也注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并且深深受到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放到更广阔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中去考量,也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发展规律,结合市场需求,走出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媒介数字艺术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纸的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