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2022-11-07李莎
李莎
常州工学院
自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并实施以来,高校均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立足课程特色深入、积极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坚持与学校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体育作为重要的课程也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发展情况,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应顺应时代以及教育改革趋势,不断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以及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有效发挥体育全方位育人功能,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进一步强调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思政建设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即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均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职责。体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也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主动承担起“教书”与“育人”的职责,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二)提升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专业能力强不再是唯一的优势,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关注学历、经验等硬性指标以外,会格外关注人才的精神品质,比如是否能够抗压,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有敬业爱岗精神等,此外还有团结精神、分享意识、敢于挑战等精神品质。而体育课程在身体素质锻炼与意志磨炼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应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今后走上社会后可以快速适应环境,实现自身价值等。
(三)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有很强的竞技性,部分学生怕吃苦、怕受累,在学习中存在逃避、抵触等心理,甚至在教师布置任务后敷衍完成,这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学成效。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教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在这样的教育指导下,学生养成不怕吃苦、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等精神品质。有这些良好品质的支撑,他们在体育锻炼、竞赛中会竭尽全力,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也在无形中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体育教学目标
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在课上采取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换言之,教育理念发挥先导作用,所以必须摆正,这是让教育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理念粗暴、简单,多数教师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与训练方式即是完成教学任务。而课程思政理念下,必须革新这样的教育理念,否则会阻碍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局面的构建。众所周知,体育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比如体育精神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实际上就蕴含了拼搏、挑战、突破等思政元素。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些,体育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及时革新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思考如何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思考如何培养他们的精神品质。
(二)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直以来,体育课程教学强调“教师应该怎样去教”“教师应该教什么”等问题,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出现了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测试项目训练以及整齐划一的局面。在基础教育持续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领域中出现了诸如学习共同体论、儿童权利论、文化实践参与论、学习集体论等视角,虽然这些视角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是深入研究会发现它们殊途同归,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与生活实践的关系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应及时转变过去的“讲解—接受”教学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
1.游戏教学法。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它们殊途同归,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得到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体育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与良好的运动习惯,而这些均需要建立在他们“心甘情愿”的基础上,这背后必须有学习兴趣作支撑。因此,教师应遵循趣味教学的原则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活动的介入增强学生的运动体验,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运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以及自主锻炼意识等目标。例如,跑步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普遍被高校学生排斥的一个项目,由于跑步过程枯燥、乏味,而且在跑完后疲惫不堪,很多学生十分抵触,甚至在运动中存在敷衍、应付了事等心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可以组织他们玩趣味游戏,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猫抓老鼠”游戏或者竞技性更强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猫与老鼠,展开一场追逐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赋予了跑步运动新鲜感、趣味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跑步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其跑步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跑步习惯。除此之外,游戏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在参与者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之上,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等。
2.分层教学法。即使是年龄相仿的同班同学,他们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由于家庭教育、课后运动时间、作息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要素不同,高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若是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出现学优生的体育潜能得不到开发而学困生在运动中“吃不消”等问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可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法。仍然以跑步训练为例,同样的距离,给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提供的时间不一样,比如要求学优生在5分钟内跑完全程,而要求中等生、学困生分别在5分10秒、5分30秒内跑完全程。分层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它不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使他们产生负面心理,反而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学习目标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所以每一个认真、专注、全身心投入的学生基本都能顺利实现学习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些愉悦情绪的作用下,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会更加积极,自主锻炼意识也会更强,而且养成敢于挑战自己、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等精神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团结能力与集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催化剂,也是他们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添加剂。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社会,合作精神是考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很多高校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独自享受玩具和零食等,不擅长与人分享,也不懂得与别人合作。而当前社会讲究合作与共赢,诸多的生活实例也表明依靠个人力量是很难走得远的,只有学会融入团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如立定跳远训练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如何才能在不犯规的基础上跳得更远,互相分享经验与方法,实现共同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加深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分享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
4.以赛促练教学法。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采取以赛促练教学法,即通过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常规训练。以篮球、足球、排球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训练为例,传统高校体育课上,教师将它们拆解成一个个细碎的动作再去指导学生,破坏了动作的连贯性、科学性,而且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无法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为了提升教学实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小场地足球比赛、篮球团队赛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动作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运动的魅力,充分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且在与队友的合作以及与对方的抗争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除此之外,体育竞赛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由于在比赛中顾全大局,所以以赛促练教学法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无私奉献、牺牲小我、迎难而上、毫不气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育人价值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专注于体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动作技巧的讲解,甚至完全“照本宣科”,即教材上有什么就给学生传授什么,很少进行拓展延伸,这不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也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基于思政教育进行体育教学,教师除了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所以在课上应根据思政教育需求适当地拓展、丰富教学内容。以跑步项目为例,在传授学生跑步的技巧与方法以外,还可以讲述我国的短跑、长跑运动员的励志故事,重点讲述他们为国争光以及背后艰辛付出的事迹。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运动员身上的优秀精神与意志品质。又如,在篮球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运球、投篮等技巧以外,还要给他们拓展讲解篮球比赛中的规则与裁判法等,从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精神品质。
(四)优化教学评价,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评价反馈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激励、督促等功能。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实施的教学评价比较简单,不仅评价主体单一,而且评价标准也比较单一,往往只看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反而让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不论是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还是从体育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均强调个体在真实情景中的表现,强调对信息、知识的整合。因此,教师应及时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遵循多元化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教师实施评价以外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如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以此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其次,评价标准要多元,坚持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在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近期进步情况、与队友协作情况、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等,将这些都纳入评价指标中,以此提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立足体育课程特色,积极挖掘体育课程中特色思政教育元素,体育教师要主动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导向,以课程思政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品德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坚持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同向同行,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注重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体系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