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的研究
——以小学数学“认识百分数”为例
2022-10-27杨杰军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杨杰军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情境抽象化——似强实虚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用“粉笔+黑板”的讲授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基于知识的抽象化情境创设却使学生缺失主动参与和体验真实性情境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学会的是知识而不是在具体化情境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发展,看似强,实则虚。同时,长期对抽象化情境的感知,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问题零散化——似满实亏
对教师而言,适切的问题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然而,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提问随意、问题求多、提问指向不明等问题,这就使得课堂教学零碎,重点不突出,成效明显降低,看似满,实则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把握导向性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目标浅表化——似有实无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度关注教学过程中“怎么教”,而忽视了“教什么”;有的教师过度关注结论的得出,忽视了学生经历与体验的过程;有的教师只关注一个个教学内容,忽视了环节的教学目标及整节课目标的结构化与系统化。上述教学行为使得教学目标逐渐弱化、虚化,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教案上,似有实无,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 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的意义
1.导向性问题学习的价值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导向性问题学习)是一种开放式且具有时代性的,立足于帮助学生形成导向性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要从已有的信息中发现并提出导向性问题,继而以此为主轴,架构后续的教学活动。在主动参与导向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得到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2.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的增值
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侧重于借助信息化工具,包括演示工具、分析工具、展示工具、计算工具、评价工具、推演工具、统计工具、批改工具等,为教学提供合适的工具组合,进而提升导向性问题学习的达成性效率。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去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使数学课堂教学增值增效。
● 信息技术赋能路径
1.生发导向性问题
导向性问题是PBL教学的前提和核心,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性支持有效生发导向性问题呢?笔者在执教“认识百分数”时,课前布置了学生调研,并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环节。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学习什么内容吗?(板书并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你在哪儿找到了什么样的百分数?
教师利用同屏装置展示学生作品,并将学生调研的结果用统计工具分类投射。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找到的百分数。大家在找百分数的时候,好找吗?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很好找呢?针对百分数,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用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课前调研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对百分数有了初步感知,但个体的调研是有限的,获得的感知也是粗浅的。课堂上,教师用同屏装置展示学生作品,用统计工具分类投射学生调研的结果,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得学生对“百分数应用广泛”的感受更加真切。随着教师的追问,“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用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几个问题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发出来,而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节课最具价值的导向性问题。
从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单调的学习材料是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而信息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真正展开了数学思维活动,使得导向性问题的提出水到渠成。
2.深化问题研究
生发导向性问题是开展导向性问题学习的前提,深化问题研究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预设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具有精确性、唯一性的特点,一连串的小问题虽然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虽然有部分教师会放手让学生探究问题,但工具和方法的简单化常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浅尝辄止。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深化问题的研究呢?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笔者设置了全班学生共同研究一个百分数的活动。
①展示学习材料:某学生收集的百分数,如“一件衣服含棉40%”。
②自主探究: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上面40%的含义,可以用举例、画图、文字叙述等方式。
③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④算力实践:选择几幅学生作品,运用展示工具面向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交流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棉40%,就是棉占这件衣服的40%”。
在上述环节中,笔者运用技术工具将学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同步呈现在屏幕上,这种“转译”是原生态的,是学生真实、完整的思考过程的及时重现,成为最宝贵、最有效的学习资源。信息工具的使用,驱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和评价,促使学生对导向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
3.促进目标达成
目标能否达成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较高的达成度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建构,而且能促进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有效达成目标,笔者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1)充分感知。
屏幕出示图片文字对照组(图片由学生收集,标有姓名),让学生说说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并逐个出示,如乙醇含量是这瓶消毒液的33%、杀死的细菌是细菌总数的99.9%、剩下的电量是电池总量的33%、投中的是投球总数的54.9%、已完成的是全年计划的110%等。
(2)交流研讨。
①纵向比较屏幕上面这些百分数,看看它们的含义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PAD工具议一议:什么是百分数?
③后台留言:关于百分数,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④启动讨论群: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都是两个数量在比较,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小数,可以比100大,等等)
(3)深化理解。
以第一个例子中乙醇和这瓶消毒液关系的不同表示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等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上述环节联系真实生活情境,通过投屏功能,引导学生对比各自收集的百分数的含义;再围绕“什么是百分数”这一导向性问题,通过移动可视工具进行沟通与讨论,丰富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感知;然后利用后台留言与讨论群的技术手段,再一次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辨,助力学生自主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分析、交流和评价,在常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学生的“算力”得到提升,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4.拓展应用场域
新课改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现实世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笔者安排了如下环节。
情境创设:上周对全区48所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收上来的记录单上有“学校、班级、姓名、是否达标”四个栏目。现在杨老师要以学校为单位设计一张统计表,便于了解、比较各校五年级学生达标情况。你能帮帮忙吗?
多重对比: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统计表,要求只要能表明想法就可以了。
多形共议:选择几幅作品进行交流、互评。
多源迭代:以记录单的四个栏目为依据,通过调研,呈现柱形图、圆饼图等不同表现形式,直观比较得出最实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
上述环节,通过“分屏”技术的运用,轻松实现了多重比较的功能,拓展了知识应用的渠道,既达成了教学的认知目标,又增加了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和渠道。柱形图、圆饼图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呈现,有效突破“用具体数量不能直接比较各校达标情况”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结语
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使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更聚焦、方法更多样、过程更扎实、目标更多元,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以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