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高中历史项目式研学活动实践探究
——以“潮汕侨批”为例
2022-10-27陈彤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陈彤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 现状分析
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为目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最终完成项目作品,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研学活动中采用此种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由学校组织的临时性校外旅行,围绕历史项目主题,为达到学生核心知识学习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持续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驱动性问题,最终设计和公开展示项目作品并进行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
传统高中历史项目式研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通过研学期间师生线下互动交流为主。该模式受到时空限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项目设置上,统筹规划有一定难度,项目内容和活动设置过于单一,多数以教师口头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第二,在资源建设上,文献等相关史料无法及时与学生共享;第三,在教师教学上,教师人数配置有限,导致在研学的全过程难以针对每个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第四,学生在研学中,对当前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联系教师进行沟通探讨。
当前遇到的这些问题,传统研学活动模式已无法突破,因此,该研学模式有改革的需要。
● 模式构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尽可能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交互功能,引导学生体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教师、过度注重知识记诵的学习方式”。智能教学平台作为集学生管理、通知推送、资源分享、互动讨论、作业批改、测试评价、数据分析等智能化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移动设备,对规避传统高中历史项目式研学活动的弊端有一定的作用,能为历史教学改革带来机遇。
笔者尝试利用智能教学平台的优势,构建“双主双线”新型研学模式(如下页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研学氛围。
1.研学前:预习数据可视化
在传统研学活动中,在到达研学地点之后,学生马上根据驱动性问题开展活动,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对该历史主题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在研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依托智能教学平台,能在研学前通过线上推送文献史料、慕课视频等资源并进行知识检测,依据后台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观看时长和习题得分,进一步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接下来设计研学手册、调整研学方向提供依据。
2.研学中:交流互动便捷化
传统研学活动交流模式单一,仅限于教师在线下研学中以口头讲述的方式对研学内容进行讲解,组织学生短时间内研讨完成纸质版研学手册并设计项目作品,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了解各小组项目推进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师生互动较少。
智能教学平台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创设了条件:第一,教师可将大量与研学主题相关的资料卡、研学支架等资源上传至平台;第二,教师可线上按时间发布任务并利用平台功能进行线上分组;第三,学生分组后可发起线上师生和生生讨论,提出疑惑,分享感悟,记录研学进度;第四,教师可针对个别学生研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一对一指导。
3.研学后:评价反馈多元化
在传统研学活动中,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对学生的评价经常以项目作品为评判标准。
利用智能教学平台则可以进行智能检测和数据分析,全程记录学生研学任务的完成时长及完成情况,从多个维度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指导教师调整研学方向,使学习任务更加清晰。研学后,学生填写个人评价量表和项目作品评价量表,基于以上评价的反馈内容,学生将项目作品做进一步修改并提交至智能教学平台实现推广,教师则可在多元评价体系下,针对该研学方案进行调整,形成完整的评价反思。
● 应用实践
在教学中,笔者以“雨课堂”智能教学平台为例,依托智能教学平台的多样化功能,围绕“潮汕侨批”主题进行了高中历史项目式研学活动设计。
1.项目简述
学生通过对樟林古港、津湾公园、侨批文物馆、西堤公园的参观考察和对侨批档案等相关史料的分析解释,从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饱含游子情深的侨批中,了解潮汕先侨海外奋斗的史实,感悟侨批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加深对侨批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并完成个人项目作品和小组项目作品的创作,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侨批文化。
2.研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1)研学前
教师活动:①制作带有视频链接和语音的预习课件,介绍校史档案——侨生郑万里收到的侨批、《侨批登记箔》、捐资校友牌匾、侨生许敦源的学籍表,并通过平台的“发布公告”“发布课件”推送到学生端。②抛出驱动问题:汕头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开放而兴,作为侨校的学生,你将如何传承潮汕侨批文化,弘扬红头船精神?③查看“完成情况”“课件数据”“学生反馈”,解答学生的“不懂”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预习课件里的问题情境,根据驱动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并完成研学前知识检测。对课件中有疑问的地方点击“不懂”按钮向教师发出疑问。
设计意图及技术运用策略:智能教学平台可以上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个性化的资源进行学习,有利于营造具备趣味性的研学情境。
(2)研学中
教师活动:按照活动开展顺序分时段推送子项目任务、支架等给学生。子项目:追寻潮汕先侨的足迹、探寻记忆视角下的侨批、消失的职业、侨批知多少;支架:开题登记表、活动情况记录表、成果报告表、历史剧创作流程等。
“新建分组”并在讨论区对学生的研学感想进行“回复”和“点赞”,针对个别学生研学中存在的问题“私信戳ta”。组织项目作品公开展示——侨批记忆宣讲会。
学生活动:①实地考察——探寻樟林古港、津湾公园、侨批文物馆、西堤公园等地,回溯潮汕先侨搭乘红头船过番到异国打拼的历史。②文献研究——以校史馆档案、侨批文物馆侨批原件、《潮汕侨批集成》、侨批数据库印影版侨批、家族祖辈收藏的侨批为研究资料,进行侨批档案解读。③口述历史——采访樟林古港老人了解批脚、写批人的故事,采访家族成员,了解祖辈下南洋的经历,协助教师整理老校长、老校友、老教师的访谈稿。④社会调查——通过问卷星和纸质问卷,了解潮汕市民对侨批的认知程度。
在“讨论区”提出疑惑,交流感想,将研学成果以VLOG宣传片、文创产品、历史剧、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及技术运用策略:智能教学平台能够全过程记录学生的研学情况,教师可根据平台反馈及时调整研学方向,优化培养方案。将学生的项目作品上传至平台,有利于完善研学资源建设,且能实时查看方便回顾。
(3)研学后
教师活动:上传评价量表、学生个人评价量表及团队项目作品评价量表,并进行教师评价。同时,通过创建项目资源库、依托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项目作品进行推广
学生活动: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学生个人评价量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团队项目作品评价量表,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和其他小组评价。修改完善项目作品并提交至平台。
设计意图及技术运用策略:智能教学平台提供的完整数据支持下的学习进度跟踪、测评结果和个性化报告,能成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并且在精准诊断学习后,为研学后的学生自我反思和教师改进研学方案提供参考。
● 结语
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高中历史项目式研学活动,能在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打破时空限制,为随时随地加强师生交流提供便利。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多样化的功能对于构建新模式、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查看、完成智能教学平台上发布的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及时探究互动,合理利用平台上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将各类资源和任务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及时传送给学生,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时长、资源使用情况、习题完成情况等进行数据追踪和统计,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能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